导图社区 牛肉发酵香肠成熟过程中理化性质和微生物菌群变化
这是一篇关于牛肉发酵香肠成熟过程中理化性质和微生物菌群变化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
这是一篇关于肉葡萄球菌发酵牛肉香肠的制作工艺优化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写作方向,选题依据,发展脉络,现状分析,趋向预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牛肉发酵香肠成熟过程中理化性质和微生物菌群变化
基本信息
关键词:发酵牛肉香肠、理化性质、乳酸菌、葡萄球菌、微生物
发表年份:2023年
会议/期刊名:食品与发酵工业第49卷第10期91-99页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探究不同发酵剂对牛肉发酵香肠在成熟过程中理化性质及微生物菌群动态变化的影响
分析发酵过程中关键指标的演变规律,评估复配菌种对产品安全性、氧化稳定性及感官品质的调控作用
为优化发酵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假设
发酵剂功能调控假设
添加乳酸菌与葡萄球菌复配发酵剂,能够通过产酸降低pH值,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减少亚硝酸盐残留量,从而提升发酵香肠安全性
氧化抑制假设
复配菌种可通过代谢产生抗氧化酶延缓脂肪氧化和蛋白质氧化,改善产品氧化稳定性
品质平衡假设
复配发酵剂在抑制氧化和有害微生物的同时,能够维持或增强葡萄球菌对风味和色泽的贡献,最终使产品既保留自然发酵的风味特征,又具备更优的质构和感官接受度,且与自然发酵组无显著差异。
我的思考
复配发酵剂与单一发酵剂对产品影响的方面包括哪些,其差异大小如何
如果该发酵剂对牦牛肉的做研究的话会因为什么因素产生差异
研究方法
作者的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牛肉发酵肠
以牛肉为原料,通过复配菌种接种发酵,研究其成熟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菌群的动态变化
研究变量
自变量
发酵剂类型与接种量
复配菌种组:乳酸菌与葡萄球菌按1:1比例复配,接种量分别为10^5、10^6、10^7 CFU/g
对照组:自然发酵组(不添加发酵剂)和商业菌种组
发酵时间:在1,3,6,9,12,15天的成熟过程中定期取样分析
因变量
理化性质:
pH反应酸化程度,检测根据GB 5009.237—2016
水分活度影响微生物生长与产品保质期
亚硝酸盐残留量反应其安全指标,检测根据GB 5009.33—2016
脂肪氧化通过丙二醛含量评估
蛋白质氧化通过羰基和巯基含量评估
微生物菌群:乳酸菌、葡萄球菌、肠杆菌数量(平板计数法)
感官与质构
感官评分寻找10名专业人士进行评分,评分内容包括其色泽、风味、咀嚼性等
质构特性根据质构仪确定,主要评价指标包含硬度、弹性、黏聚性等
实验过程
发酵香肠制备
原料处理-辅料添加-接种发酵剂-确定发酵条件(发酵阶段-发酵与成熟)
理化指标测定
均质肉样后使用pH计测定pH值
水分活度仪直接检测水分活度
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亚硝酸盐
试剂盒法测定丙二醛、羰基和巯基含量
微生物分析
平板计数法
乳酸菌MRS培养基37℃,48h
葡萄球菌利用甘露醇氯化钠琼脂37℃,48h
肠杆菌利用倡导菌计数琼脂37℃,48h
质构与感官评价
质构仪:使用P50探头测定硬度、弹性等参数(压缩比50%,速度60mm/min)
感官评分由10名专业人员从色泽、风味、咀嚼性等维度评分(总分100分)
牦牛肉发酵肠,以牦牛肉为原料,通过肉葡萄球菌接种发酵研究其成熟后的理化指标
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法确定出牦牛肉发酵肠的最佳制作工艺,并以最佳工艺产品为样品检测其理化性质。
单因素实验设计:旨在初步确定各因素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利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 Statistix 26. 0来分析)
菌种接种量设置三个接种平行水平 盐添加量设置三种不同百分比量 发酵温度设置三个不同水平温度变量
做出发酵牦牛肉香肠的感官评分表
将具体表现作为柱状图,用软件Origin 2021绘图
响应面优化分析
将肉葡萄球菌接种量、发酵温度及加盐量设为A、B、C
响应值为发酵后牦牛肉香肠的感官评分,借助设计软件Design-Expert 13.0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设计进行线性回归方程的分析和方差分析
品质分析
确定最优牦牛肉发酵香肠产品后进行品质分析,检测其pH、水分含量、水分活度、亚硝酸盐、丙二醛、蛋白质的羰基和巯基、微生物数量、质构等指标
我提出的方法是否优于作者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单因素水平设计和响应面优化,之后对其做品质分析。两种方法的侧重点不同,不可同一比较
研究结果
本研究结果,作者如何解释
最佳工艺:接种量为10^7 CFU/g的复合发酵剂(LAB:CNS=1:1),发酵15天后,pH值(4.7)、Aw(0.87)、亚硝酸盐残留(1.8 mg/kg)及肠杆菌数量(2.49 lg CFU/g)均达最优,且抑制氧化效果显著。
优势:发酵剂在保持自然风味的同时,显著提升安全性、质构和抗氧化能力。
作者方法是否验证假设——是
进一步研究方向: 探索更多菌种组合或接种量梯度以优化风味。 分析微生物代谢产物(如挥发性物质)的作用机制。 验证长期储存稳定性及不同发酵条件(温湿度)的影响。
讨论
创新点
复合发酵剂的创新应用——首次将乳酸菌(LAB)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以1:1比例复配
进行了动态监测与多指标关联分析,揭示了乳酸菌快速产酸抑制有害菌、葡萄球菌参与风味形成的动态机制
进行了工艺参数优化,提出了梯度温湿度控制策略,结合接种量调控,平衡了微生物活性与产品质构。
局限性
菌种选择与功能验证局限
实验条件与实际生产差异
长期储存与安全性评估不足
未来发展
多菌种协同发酵技术
智能化与绿色工艺开发
安全性扩展与标准化研究
消费者导向的风味与功能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