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
这是一篇关于《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书籍信息,目录结构与核心内容,核心主题与论点,理论基础与评价,作者核心问题,已解决与未解决问题,知识与观点区分。
指导读者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提出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不仅是一本阅读指南,更是一部启发思考、提升心智的经典之作。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读者可显著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深度。
该书以非暴力沟通为核心理念,通过深入剖析人性、情感和沟通方式,揭示了和谐相处的可能性。书中强调,非暴力沟通以同理心为基础,旨在通过真诚、关爱和理解的沟通方式,消除冲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和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
书籍信息
书名:非暴力沟通(爱的语言)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
译者:阮胤华
目录结构与核心内容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核心主题:非暴力沟通的定义与四要素
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关键句:"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四要素的觉察"
理论基础:格式塔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核心主题:异化的沟通方式
异化方式:道德评判、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关键句:"语言使我们陷于是非之中"
理论基础:汉娜·阿伦特对"行政命令"的批判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核心主题:观察与评论的本质区别
关键工具:鲁思·贝本梅尔的诗《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关键句:"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理论基础:语义学(温德尔·约翰逊的动态语言批判)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核心主题:感受与想法的区分
词汇表:分"满足"与"未满足"两类感受
关键句:"成熟的人能体察到情感的细微起伏"
理论基础: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
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核心主题:感受源于未被满足的需要
四种选择模型:自责、指责、体会自己、体会他人
关键句:"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
理论基础:认知行为疗法(ABC模型)
第六章 请求帮助
核心主题:提出具体请求的技巧
关键工具:"我(感到)……因为我……"句式
关键句:"请求越具体越好,避免意思含糊"
理论基础:沟通有效性研究(具体化请求缩短谈判时间)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核心主题:全身心倾听的方法
反馈技巧:用疑问句确认理解
关键句:"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体会他人的信息"
理论基础:卡尔·罗杰斯的积极倾听技术
第八章 倾听的力量
核心主题:倾听的治愈与预防暴力
案例:教师与持刀男子的对话
关键句:"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愤怒不再存在"
理论基础:创伤心理学(倾听对心理修复的作用)
第九章 爱自己
核心主题:自我接纳与选择做
练习:将"不得不"转换为"选择做"
关键句:"基于爱的选择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
理论基础:存在主义心理学(自我负责原则)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核心主题:表达愤怒的四步骤
四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关键句:"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取代指责"
第十一章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核心主题:防卫性强制力的应用
案例:学校"自由教室"设置
关键句:"强制力是为了保护,而非惩罚"
理论基础:社会学习理论(惩罚强化攻击行为)
第十二章 重获生活的热情
核心主题:化解内心冲突
案例:女士职业与家庭角色冲突
关键句:"沮丧源于未被理解的需要,而非个人缺陷"
理论基础:存在主义心理学(自我实现理论)
第十三章 表达感激
核心主题: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
三要素:具体行为、需要、感受
关键句:"说出三部分是值得的"
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感恩与幸福感的正相关)
附录:非暴力沟通模式
核心主题:四要素模型总结
表达与倾听的四要素对应
关键句:"生活和爱的艺术就在我们的心中、脚下"
核心主题与论点
核心主题:通过非暴力沟通实现基于爱的人际关系
核心论点:暴力源于忽视感受与需要,四要素模型重建共情
理论基础与评价
理论基础:格式塔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等
评价:提供可操作工具,但需注意文化差异与理论局限
作者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如何通过沟通方式化解人际冲突,实现基于爱的互动?
已解决与未解决问题
已解决:提出四要素模型,验证跨文化有效性
未解决:文化差异、权力不对等场景的应用
知识与观点区分
知识:心理学理论、历史案例(如汉娜·阿伦特研究)
观点:四要素模型普适性、基于爱的选择优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