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口腔科学—口腔颌面部感染
口腔颌面部感染重点内容,展示了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各种类型及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习者全面理解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相关内容。
编辑于2025-05-16 20:30:11口腔颌面部感染
概述
特点
口腔、鼻腔及鼻窦与外界相通
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
颌面部的潜在间隙易导致感染
颌面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
颜面部静脉瓣膜稀少,特别是内眦静脉、翼静脉丛直接与颅内海绵窦相通,当这些静脉受到挤压时,容易导致血液逆流
危险三角区——从鼻根到两侧口角连线形成的三角区内——一旦发生感染,可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脑脓肿
颌面部汗腺、毛囊、皮脂腺丰富
多为化脓性感染
外因—致病菌、毒力、数量
内因—机体免疫、营养、感染部位、对细菌的反应性
治疗
全身支持治疗—卧床休息、镇静镇痛、流质饮食、输液、输血
抗生素
局部治疗—脓肿切开引流
指征
局部肿胀、有压痛点、波动感、凹陷性水肿
急性炎症伴全身症状,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发病5~7天
儿童颌周蜂窝织炎
结核性脓肿
要求
建立引流—通畅,重力低位
切口设计—隐蔽,美观,勿损伤重要结构
操作轻柔、准确、快捷
根据位置、深浅、大小放置引流条
换药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智齿牙冠周炎
定义
发生在萌出不全/萌出受阻的第三磨牙牙冠周围的软组织炎症
18~25岁
病因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下颌骨体部逐渐缩短→第三磨牙阻生
阻生/正在萌出的第三磨牙牙冠被牙龈覆盖,构成较深的盲袋→食物残渣进入盲袋中不易清除→细菌生长繁殖
冠周软组织受到牙萌出的压力、咀嚼时对颌牙的咬伤,造成局部血供障碍,机体免疫力下降→冠周炎急性发作
垂直位软组织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最常见
临床表现
症状
炎症早期—仅感磨牙后区不适,偶有轻微疼痛,无全身症状
炎症加重—局部自发性跳痛,放射至耳颞区➕开口受限,咀嚼和吞咽时疼痛加重➕口臭
全身症状
检查
下颌第三磨牙萌出不全/阻生➕牙冠周围软组织红肿、糜烂、触痛
探针在肿胀的龈瓣下方可触及牙冠,常有脓性分泌物溢出(冠周脓肿)
严重者—腭舌弓、咽侧壁红肿➕患侧下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
诊断
年轻人,反复发作史
探及阻生牙冠/未完全萌出
X线—智齿存在
冠周牙龈红肿,盲袋内脓性分泌物,张口受限
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颈部探及龋洞
第一磨牙颊侧瘘管、面颊瘘
并发症
感染向前方——第一磨牙颊侧前庭沟处形成脓肿,穿破形成瘘
感染在咬肌与颊肌间向外前方—颊部脓肿,瘘管
感染向下颌支外侧面向后—咬肌间隙脓肿、边缘性骨髓炎
感染向下颌支内侧面向后—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扁桃体周围脓肿
感染向下颌体内侧—下颌下间隙脓肿、口底蜂窝织炎
治疗
急性期
全身治疗—卧床休息、镇静镇痛、流质饮食、输液、输血
局部治疗
过氧化氢溶液、生理盐水行冠周盲袋冲洗
冠周脓肿形成—局麻下切开脓肿,置入橡皮条引流
感染波及邻近间隙—感染间隙的切开引流术
慢性期
龈瓣盲袋切除术
垂直阻生牙萌出后,若与对颌牙能建立较好的咬合关系→可切除覆盖牙冠的龈瓣以助其正常萌出
牙拔除术
并发面颊瘘者—拔牙后多能自行愈合,若不愈合—瘘管切除术
颌面部间隙感染
定义
颌面、口咽区潜在间隙中化脓性炎症的总称
在间隙感染的弥散期—蜂窝织炎
在化脓局限期—脓肿
成人最常见—牙源性
儿童最常见—腺源性(淋巴源)
主要类型
眶下间隙感染
位置
面前部,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包括尖牙窝间隙
来源
上颌前牙、第一前磨牙的根尖感染—多
鼻侧/上唇底部—少
临床表现
眶下区红肿热痛➕睁眼困难➕鼻唇沟变浅/消失➕压痛、波动感
脓肿部位
切牙—上唇底
尖牙、前磨牙—鼻侧、尖牙窝
并发症
眼眶蜂窝织炎、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咬肌间隙感染
临床表现
下颌角区红肿热痛➕肿胀范围可波及整个腮腺咬肌区、下颌下区➕凹陷性水肿,无波动感(咬肌肥厚,脓肿难以穿破至皮下)
咬肌痉挛—开口受限、疼痛
翼下颌间隙感染
临床表现
症状
发病急,全身症状重
开口受限,吞咽不适➕疼痛加剧➕面部无肿胀➕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
检查
翼下颌皱襞肿胀、压痛➕下颌角区丰满,有压痛
下颌下间隙感染
临床表现
病程快,全身高热➕下颌下区肿胀明显➕皮肤充血、发红➕凹陷性水肿、压痛
早期即有脓肿形成➕波动感
口底蜂窝织炎
定义
口底弥散性多间隙感染—双侧下颌下、双侧舌下、颏下间隙(5个)
感染性质
化脓性
腐败坏死性/路德维希咽峡炎
感染来源
下颌牙的化脓性/坏疽性根尖周炎、第三磨牙冠周炎
口咽部软组织损伤继发多间隙感染
扁桃体炎、口炎、下颌下淋巴结炎扩散
临床表现
化脓性
全身症状
一侧舌下/下颌下间隙→整个口底间隙红肿
口底抬高,舌尖被夹于上、下前牙之间,影响语言、咀嚼和吞咽
口底组织早期较硬➕压痛明显➕逐渐变软,波动感
双侧上颈部皮肤肿胀,牛颈状
腐败坏死性
中毒性休克—体温不一定升高,神情淡漠、脉搏细速、呼吸急促、血压下降
口底抬高,舌抬高,累及舌根时压迫会厌可致窒息
局部广泛肿胀➕皮肤充血发红不明显,但紧张发亮,硬如木板
治疗
防治窒息➕中毒性休克➕根据呼吸困难程度考虑是否早期预防性气管切开术
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输血
局部尽早切开引流—T形切口—广泛分离每个间隙,脓液即可流出
腐败坏死性—脓液稀薄,含气泡,恶臭,软组织呈黑色—3%过氧化氢➕生理盐水冲洗,置管引流
颌骨骨髓炎
定义
各种致病因子入侵颌骨,引起整个骨组织(骨膜、骨皮质、骨髓)及其中的血管、神经的炎症
成人最常见—牙源性
婴幼儿最常见—血源性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来源
牙槽脓肿、牙周炎、第三磨牙冠周炎
败血症、脓毒血症—婴幼儿上颌骨
下颌骨骨髓炎—较常见
临床表现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病变始于颌骨中央的骨松质、骨髓
多由根尖感染发展而来,上颌骨多见(牙槽脓肿)
急性期
患牙疼痛剧烈,疼痛可沿V分布区放射➕患牙及邻牙松动➕前庭沟丰满,面颊肿胀
下牙槽神经损害→下唇麻木
慢性期
全身及局部症状缓解➕颌面部瘘管长期流脓,有小块死骨随脓液排出➕严重者大块死骨形成,病理性骨折,咬合错乱,面部畸形
死骨未根除—病程数年,一旦瘘管阻塞,炎症又可急性发作
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病变始于颌骨周围的骨膜、骨皮质
青年人,下颌支外侧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引起的颌周间隙感染发展而来→急性期常被该间隙感染症状所掩盖
病理特点
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脓肿➕脓液未能及时排除→溶解骨膜→形成死骨
X线—颌骨表面葱皮样钙化影
下颌角区/腮腺咬肌区炎性浸润硬块➕压痛➕凹陷性水肿➕开口受限
瘘管➕死骨片➕瘘管阻塞时炎症急性发作
诊断
X线—中央颌骨骨髓炎
早期无变化
2~4周—骨质疏松密度减低区
2~3月—骨破坏局限,密度增高死骨形成/病理性骨折
X线—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早期无变化
晚期—下颌支骨皮质不光滑➕小片死骨形成/骨质增生
治疗
急性期—全身应用抗生素,局部切开引流/拔除松动牙
全身中毒—一般支持疗法➕少量多次输血
慢性期—死骨刮除术➕病灶牙拔除
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
见于—≤3岁
来源—血缘性
临床表现
急性期—发病急,先有全身毒血症/败血症体征
患侧面颊、眼睑、眼周组织红肿➕结膜充血水肿➕睁眼困难
慢性期—局部脓肿穿破/切开引流后,全身/局部症状减轻➕遗留瘘管,探查可触及粗涩骨面或感染的牙胚
治疗
急性期—全身抗感染,支持疗法
慢性期—冲洗瘘管,保持引流通畅
放射性颌骨骨髓炎
定义
因头颈部恶性肿瘤而进行大剂量放疗,发生放射性颌骨坏死,继发感染形成骨髓炎
病因
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三低—低细胞、低血管、低氧现象→失去修复代偿能力,骨膜下无新骨生成,无菌坏死
临床表现
病程长,放疗后半年~数年内
继发牙源性感染➕瘘管形成➕软组织坏死,死骨暴露而不松动
全身慢性消耗性病态
治疗
预防为主—放射要注意掌握适应证、剂量、做好防护
放疗前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治疗病灶牙,保持口腔卫生
放疗后3~5年内避免拔牙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
定义
因预防/治疗骨质疏松、恶性肿瘤转移而使用双膦酸盐类、抗血管生成类、类固醇类药物
临床表现
慢性,局部软组织反复肿胀➕溢脓➕剧烈疼痛➕病理性骨折
X线—不规则颌骨骨质破坏,散在死骨
诊断
既往/正在应用抗骨吸收/抗血管生成药物
存在口内骨暴露/经口瘘管可探及骨面➕骨不愈合时间>8周
颌骨未接受过放疗
治疗
分层治疗方案
临床前期—健康宣教,定期随访
I期—局部冲洗换药
II期—口服抗生素➕局部冲洗➕疼痛对症治疗
II期—口服抗生素➕局部冲洗➕疼痛对症治疗➕手术清创/切除病变颌骨
颜面部疖痈
定义
疖
单个毛囊和皮脂腺发生的浅层组织急性化脓性炎症
痈
多个毛囊和皮脂腺发生的深层组织化脓性炎症
临床表现
疖
1个红肿痛硬结➕逐渐扩大呈锥形隆起➕顶部黄白色小脓栓
痈
成人,上唇
治疗
保守处理—切忌热敷、烧灼、切开引流
3%高渗盐水纱布持续湿敷➕抗生素
出现海绵垫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脑脓肿—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