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注意思维导图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编辑于2021-08-18 16:48:03教综-教育学-教学-教学原则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综-教育学-教学-教学原则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思维导图包含: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教综-教育学-教学-教学原则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综-教育学-教学-教学原则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思维导图包含: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等等。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例如上课时,小明正在认真听讲,专心记笔记,一只小鸟落在了教室的窗户上,他都没有察觉,此时小明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在老师讲课的内容上,无暇顾及其他无关的事情,这种状态就叫做注意
特点
指向性
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例如一个人在剧院里看戏,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指向了舞台上演员的台词动作表情服饰,而忽略了剧院里的观众
集中性
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和紧张度 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保证注意的对象得到比较明晰的反应 例如医生在做复杂的外科手术时,他的注意高度集中在病人病患部位和自己的手术动作上,与手术无关的其他人和物,便排除在他的意识中心之外
功能
选择功能
只选择符合自己的需要的,与当前活动有关的事物或活动同时抑制和排除那些无意义的无关联的 例如学生在课堂听讲时,会在众多刺激中把老师讲课的声音刺激选择出来,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听课活动有效的进行下去
地位
选择功能是注意的,最基本功能
保持功能
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一直保持达到目的,得到清晰和准确的反应为止
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使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过程,监督所从事的活动实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一旦活动偏离了预定的方向或目标,人就会立即发现并予以调整,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例如学生在注意听讲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注意力被无关事物吸引,就会很快调整自己把注意力再转到课堂上
地位
心理学认为注意最重要的功能是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
种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自然发生的注意 例如全班正在安静上课,突然有人尖叫,大家会不约而同的注视,他此时对该生的这种注意就是无意注意
地位
它是一种罪,初级被动的注意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新异性
和景物的对比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主观因素
需要和兴趣
人们具有不同的需要和兴趣,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和符合人的兴趣的事物,都会使人产生期待的心情和积极的心态,从而产生无意注意 例如股市行情易引起股民的注意,球赛易引起球迷的注意的
引起无意注意的兴趣,往往是直接兴趣
情绪
无意注意,很大程度上受人的情绪的影响 例如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好了,山也美了,水也笑了,平时不在意的东西,也会引起注意,看见池塘里的鱼也能满怀兴致的欣赏很久
知识经验
如果个体对某事物的知识非常的丰富,该事物违反常规时,就很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例如球迷容易发现球员犯规的动作,而忽略正常动作 象棋爱好者容易发现巧妙的招式,而忽略普通招式
期待
期待也是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之一,当人们期待某一事物出现,这一 事物一出现就会引起注意 例如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用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作为每一回的结束语,目的就在于使读者产生一种期待,吸引他们一回回的读下去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一堆是自觉的,有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地位
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影响因素
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活动目的和任务越明确,越具体对活动意义的理解越清晰,越深刻越完整,游弋注意就越容易引起和保持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上课前进行预习,事先了解,上课要讲的内容,找出自己没有看懂的地方,这样学生就有比较明确的听课的目的,上课就可以保持良好的,有意注意
对活动的合理组织
形式单一的活动容易使人产生厌倦和疲劳感,从而导致注意分散, 例如学生在学习外语单词的时候,单纯的看或单纯的毒,或单纯的写都不利于注意的维持,只有把看读写三者结合起来交替进行,才能有效的维持对学习活动的注意
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即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活动的结果有兴趣,这类兴趣便是间接兴趣 例如某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对学习背诵枯燥乏味的单词语法没有兴趣,但对掌握外语后,能使用外国先进技术,产生了兴趣,这样的间接兴趣会引起和保持她对学习背诵外语的高度,有意注意
主体的意志努力
例如古代人为了坚持学习用头悬梁,锥刺股的办法来维持,有意注意其意志,努力程度可见一斑
有意后注意
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努力的注意 例如熟练的写字骑车,在电脑键盘上打字
形成过程
有意后注意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有意注意发展而成的更高级的注意
在有意注意的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必须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随着活动的变化,人们会慢慢对活动本身也产生兴趣及产生了直接兴趣 此时也不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了,有意注意就转化成了,有意后注意 例如听报告时,如果报告人讲得不够精彩,不能引起听众的直接兴趣,这时听众大多数处于有意注意状态,而如果报告很精彩,能引起听众的直接兴趣,听众便能进入有意后注意状态
作用
例如上课时老师讲的十分精彩,也足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但由于学生记笔记水平不高,因此仍需要投入较多,注意才能完整成整个听课活动,而落学生记笔记水平到简述,那么听课便能进入有意后注意状态
处于有意后,注意时期的认知效果是最佳的
有意后注意使认知活动自动化进行,使学习者长久的加工信息,而不觉得疲劳可以高效率的掌握材料
根据功能不同分类
选择性注意
指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一种刺激 例如,在声音嘈杂的鸡尾酒会上,当某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欣赏音乐或某个人的谈话时,就会对周围的嘈杂声音充耳不闻
持续性注意(注意的稳定性)
只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上 例如学生在持续45分钟的上课时间内,将注意保持在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对象上
分配性注意
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一般来说,同时进行几种活动的熟练化程度越高,被占用的感觉通道越多,注意分配就越容易实现 例如早上骑车去自习室抢座位,左手控制车的方向,右手拿饭,嘴巴嚼着早饭,脚踩着踏板,眼睛看着前方,注意行人
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
例如 1侧耳细听 2目不转睛 3人在沉浸于思考或想象时,眼睛朝向某一方,呆是着周围的一切变得模糊起来,而不致分散注意力
无关运动的停止
当注意力集中时,一个人会自动停止注意无关的动作 例如当学生注意教师讲课时,他们会停止做小动作,或交头接耳表现为异常安静
呼吸运动的变化
人在注意时,呼吸会变得轻微而缓慢,而呼吸的时间也会改变 一般来说吸的更短促,呼的更长 在注意紧张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的,甚至出现呼吸暂时停歇的现象,即所谓屏息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范围(数目)
只在瞬间被人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例如一目十行
影响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变化
一般来说,注意对象的组合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相互之间就越能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例如对排列成一行的字母的注意数量比对分散在各个角落的字母注意的数量要大得多
活动的性质和任务
活动任务越复杂,越需要关注细节的注意过程,注意范围会大大缩小
个体的知识经验
这样来说,个体知识经验越丰富,整体知觉能力越强,注意的范围越大
注意的稳定性(时间)(注意的持久性)
只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持续的时间
分类
狭义的
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例如长时间读一本书
广义的
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同一对象,而是指当注意的对象和行动有所变化时,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不变 例如上课时,学生跟随老师教学活动,一会儿看黑板,一会儿看 记笔记,一会儿读课文,虽然注意的对象不断变化,但都服从于听课这一总任务,因此它们的意义是稳定的
相反状态
注意的分散(分心)
只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的现象
影响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
主体的精神状态
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注意的分配
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构成的条件
同时进行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注意的转移
指仍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影响因素
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例如学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很关心,如果在上课前宣布上次考试成绩,老师就很难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听课上来
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例如原有的注意对象是简单题,恶心注意对象是电视剧,这时候注意转移就相当迅速
明确的信号提示
例如文艺演出中报幕员的角色
个体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理论
过滤器模型理论
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则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某种过滤器来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小的信息,使其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信息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储存,而其他信息则不让通过 例如当我们耳朵同时听到不同的声音,刺激时注意力,通常会选择其中一种声音刺激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的声音刺激
衰减理论
是过滤器模型理论的改进
特瑞斯曼
解释
他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有过滤器加一调解,过滤器是按照衰减的方式工作的,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不是完全消失了
资源限制理论
资源限制理论将注意看做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有限,注意的有限,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从事该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 注意的功能是资源分配 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资源,那么注意可以同时指向其他任务 例如在无人的高速公路上,熟练的汽车驾驶员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和车内人的说,他之所以能够同时进行这两种活动,是因为这些活动所要求的注意容量没有超出它自身所提供的容量 而如果在人来人往的闹市区里开车,由于来自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占用了他大部分的注意资源,他就没有能力再和村里的同伴聊天了
发展
小学生
小学生无意注意的发展,优先于有意注意
表现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知识水平有限,具体形象思维仍占重要地位
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小学生注意品质逐渐提高
小学生注意的范围有所扩大,但与成人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逐渐增加
与小学儿童心理活动的友谊迅速发展有关
小学生注意分配与转移的能力明显提高
但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在注意一件事,要求他们同时注意几件事是比较困难的 此外,小学生注意的转移也不够灵活 小学二年级是儿童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的转折期
中学生
有意注意发展明显
不论何种注意,都在逐步深化
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性
类型
情绪型
以无意注意占优势的
意志型
以有意注意占优势
智力型(自觉意志型)
以有意后注意占优势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题)
学生注意力的培养(简答题)
小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培养学生学会克服内外干扰
外部干扰
与当前活动无关的声音、视觉刺激物,以及人们感兴趣的事物
应对
避免影响注意的外界刺激,例如书桌要整齐,把吃的玩的东西拿走的同时加强意志的锻炼
内部干扰
疲劳疾病与学习无关的思想情绪等
应对
培养正确的思想情操作息要规律,避免用脑过度,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进行体育锻炼
中学生
培养间接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养成力图把握重点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能不能使注意集中,自信心是关键
心情愉快,有利于注意集中
心情平静,有利于注意集中
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
在进行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不良刺激的容忍力
在注意力的训练中加强锻炼,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