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综-教育学-教学-教学原则
教综-教育学-教学-教学原则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编辑于2022-03-15 16:35:59教综-教育学-教学-教学原则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综-教育学-教学-教学原则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思维导图包含: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教综-教育学-教学-教学原则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综-教育学-教学-教学原则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思维导图包含: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等等。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原则是双边的活动,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 1.直观性: 清晰表象、感性认识 2.启发性:引导思考 3.循序渐进:知识+学生顺序 4.巩固性:保存 5.量力性:能够接受 6.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德育+智育 7.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8.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教学原则 和 教学规律之间的关系: (1)特点:规律是客观的,是自然而然的,是不能制造、不能改变,我们只能发现它、遵守他。原则是在规律基础上制定的主观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某个原则不符合规律或违背规律,要废除这个原则。 (2)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制定原则的基础,八大原则都有对应的规律;规律是原则的基础,原则是规律的反映
直观性原则
概念
用多种感官,获得感性认识
教学规律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种类
实物直观
顾名思义指的是实际的事物,学什么看什么。如这节课看哈密瓜,老师给大家抱两个哈密瓜来,看一看、尝一尝 (1)优点是有非常好的效果。 (2)缺点是难以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 哈密瓜可以剖开看一看。 如过学习细胞,手上到处是细胞,但是太小了,看不见,所以实物直观难以突出事物的本 质要素,太大看不全,太小看不见。如讲地球时拿的是地球仪,不是把地球抱不过来。
标本
标本如上生物课老师给大家拿来一个人体标本,虽然放在盒子里,但不是模象直观,是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指的是模拟的形象,根据真的模拟一个跟它很像的形象。 (1)如上课给学生看一个挂图,甚至播放视频都是模拟形象,叫做模象直观。上课时模象直观使用频率非常高。 (2)还有 AR/VR 技术,有同学刷微博、抖音时看到过,实际是虚拟现实技术, 即通过高科技在人面前呈现一个像真的东西一样的形象。 如果带上眼睛面前会呈现一个像真的东西的一样的模拟形象,叫做模象直观。
图片、录像
言语直观
就是口头语言,靠嘴说,用形象化语言描述。 言语直观是用语言表达,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是使用最广泛,也是使用数量最多的直观方式,
形象化的语言
使用最广泛,也是使用数量最多的直观方式,
古语
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你不听不如听一听,光听不如看一看,是多种感官参与;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光听不去看,不去观察,即便你很博学,但有很多知识是错误的。
夸美纽斯:一切的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一切的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被他誉为教学的金科玉律,上小学包括幼儿园,最开始学习时书上有很多插图, 包括数学课也有插图,是直观感知,通过感官参与,理解抽象知识时才更加容易
乌申斯基:儿童是依靠形状、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儿童是依靠形状、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形状要多看、多摸,颜色要看,声音要听
贯彻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正确选择直观: 直观有言语、实物、模像直观,使用哪一种,正确选择, 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目的。 学生的年龄特征: 小学低年级如小学一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很差,要多看、多摸、多闻,因此要多做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小学数学上课时老师会拿小木棍一个一个数,还有三角板、三角尺等都是模象直观 教学目的: 在学习的初期,模像直观的效果更好。 实物有弊端,太小看不见,太大看不全,模像直观能够突出本质,所以刚开始学习时,效果更好。随着教学开展,从模型直观过渡到实物直观,实物是真的,最生动、最具体。 两个知识点, 1.学习初期模像直观效果最佳; 2.随着学习开展要过渡到实物直观 最经济、最便利的是言语直观,不受条件限制,使用最广泛。
小学低年级,要多作_________直观和_________直观
在学习的初期,_________直观的效果更佳
最经济最便利的是__________直观
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因此高年级运用较多。 1.综合考虑是否具备直观的条件和需求。 很多学校不具备直观条件,如农村地区不具备地球仪,现在可以用手机看图片。 2.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有要求,如果不具备生活经验,效果不好。 因此高年级运用较多,低年级运用少。 3.通过例子明白,言语直观有时候使用的非常好。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如果只摸、只看,小孩子不知道观察什么,要用语言指导他们观察的目的是什么。如哈密瓜比西瓜皮更薄,味道更香甜一些,水可能没有那么多,哈密瓜在沙漠里,更好吃一些。 用语言引导观察与讲义上知识连接起来,更容易理解。
综合考虑是否具备直观的条件和需求。
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直观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 (常考判断题) 观察这个东西的目的不是观察,而是通过观察理解抽象知识,直观仅仅是手段,不是目的 直观不是越多越好。
旋姐观玉兰
“璇(正确选择)姐(直观和讲解相结合)观(直观性原则)玉(重视言语直观)兰(防止滥用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
授人以渔
核心关键词是思考。
老师问、学生答的师问生答不等于启发
概念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教学规律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古语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启发是从这句话概括出来的。 “愤”心里明白,不到心理想明白时不启发; 不悱不发,心里明白了但是嘴巴不能表达出来。 即知道意思,但是没办法表达出来,不到这时候补气阀。
朱熹: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启(开启),谓开其意(开导明白);发,谓达其辞(让学生找到准确的话表达出来)。
苏格拉底:产婆术
他的妈妈是接生婆,从小到大目睹他妈妈 给别人接生,长大后觉得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像接生一样。其实是启发教学
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启发思考)。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君子之教,喻也
“道”是通假字,通“导”,引导学生但不牵着学生走,严格要求不压抑学生,开导但不直接告诉你答案。 道、喻一般体现启发性原则
贯彻要求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加强目的性学习: 只有明白学习目的后才能调动积极性。(简答题备考)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启发的首要问题,学生要思考首先要把积极性调动起来
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时学生没有问题,让他有问题发问,学生才有成长。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启发不只有教师提问这一模式(判断题) 启发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手做,做的过程中思考。 方式多种多样。
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
作为老师要为学生创造环境和氛围,学生要思考, 如果老师很专制学生不敢思考。 因此老师要创造民主的环境和氛围,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见解和质疑。
牧民发问
口诀:“ 牧(加强目的性教育) 民(发扬教学民主) 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启发性原则) 问(老师善于提问,善于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把握概念,即由浅入深地教学。 因为知识有逻辑顺序,学生有身心发展顺序,所以教学时做到由浅入深。 关注知识逻辑体系,所以有一个别称系统性原则。
概念
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教学
个体身心发展有顺序性,所以启示我们要循序渐进。
古语
《学记》: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 “陵”和“躐”是超越的意识,不超越学生阶段教学。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通假字,通“逊”,顺序的意思) 意思是杂论施教不遵循顺序会破坏学生的身心发展,再教育会变得很困难。
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走一千里要一步一步走,成江海从一点一滴积累。
孟子:盈科而后进
“科”是水坑的意思,水前进时遇到坑要先把坑填满才能前进。
朱熹: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
如果前面知识没有理解,我不敢再往后学习,因为后面更难
贯彻要求
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按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并非要教师照本宣科。 (判断题) 教材本身有前后的逻辑体系,我们只是希望老师按照顺序教学,而不是照本宣科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是放在后面, 老师讲课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重难点放在后面,容易的放在前面。 “抓好重点,就是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当课堂教学的重点,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判断题) 教育界里谈到的重点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难点和重点不一定相等,二者不相等 有的知识很难,但是考试时候考频很低, 我们讲课一带而过即可,有的知识是重点,但不一定是难点,如夸美纽斯是教育学之父,这是重点,却不难
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的教学
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
我们课堂环境复杂,充满变数, 如我们现在上课只有 20 人左右,但是即便只有 20 个人,但是大家还是有问题不理解,要灵活安排和处理,不能死板生搬硬套。
有系统、注矛盾、按顺序,年龄合
巩固性原则
概念
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关注时间点, 第一天如我们背一首诗,20 分钟后忘了一半,一天后大概记得三分之一,一个月以后大概只能记得五分之一, 我们学习知识要多复习,多巩固。
古语
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夸美纽斯: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
他说过“只学习不巩固,就像把水泼在筛子上一样。”
贯彻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
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 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还应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作机械记忆。 学习过程中理解记忆可以,机械记忆也是必要的, 如夸美纽斯,北京,阳老师这些人名和地名,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还应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作机械记忆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指导学生复习时间、复习方法、记忆方法。 复习方法有两种: 出自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原例: (1)随堂巩固 老师在讲新知识之前复习旧知识, 如教生字“晓”,带领大家讲解“烧”,这里右边是一样的,让学生学新知识就容易些 (2)阶段性巩固 如一个单元做一个单元测试。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来巩固知识,这是一种更为积极的巩固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
知识的难度要让学生可以接受,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
概念
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能接受)
规律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当前已有水平和即将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古语
《学记》: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我们给学生讲解还听不懂暂时放一放也是可以的, “舍”不是完全放弃,是放一放,等基础补上后学习会好一些。
墨子: 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衡量自己能力所能达到的地方 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有好处的就增加,有坏处就减少,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王阳明:随人分限所及
跟随人的能力所能达到的限度去教育
贯彻要求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第斯多惠: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 量力性原则实施的基础:学生身心健康,具备学习能力 学生的发展水平应当是指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
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如我们小时候老师讲课浅一些,现在 00后很多孩子脑子非常好用,要衡量现在孩子的特点,而不是以我们当年的作为标准。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体现了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特点 科学性是老师要准确讲授知识, 思想性是品德, 老师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它体现了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特点, 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美德,体现社会主义方向。
概念
知识+品德
地位
中国教学的社会主义方。
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 把教学和教育结合起来
赫尔巴特
古语
文以载道/文以明道
文章是用来说明和传承道理,讲授知识的。
赫尔巴特: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贯彻要求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案例: 青春期教育课,以前老师都是让我们自己看,这里老师换了一种方式,让大家看剖腹产的录像,这里学生看后效果是非常好的,学生看完后知道妈妈很疼爱他们,与妈妈的关系就会有所改变。
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主要靠教师来保障。 老师是主导者,学生是未成年人,要遵守这个原则主要是靠老师的修养保障。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区分直观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直观性是你讲什么就给你看什么,如讲地球给你看地球仪。 (2)理论联系实际是你讲一个东西,然后给你看另外一个东西。 如讲小数,但是给你看的是分馒头的例子。
概念
学懂学会,学以致用
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无论是看生活直观内容,还是联系生活实际 都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古语
荀子: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贯彻要求
书本知识要注重联系实际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联系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联系当代最新的科研进展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重视教学实践,如练习、作业、实验等。 它对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兴趣起着关键作用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的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次学习:“上课听讲” 第二次学习:“家庭作业” 第三次学习:“知识的深化过程”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如我们讲一年分四季,但是对于三亚的同学不知道一年四季,从来没有见过枫叶,没有见过下雪,这时候要结合三亚实际情况补充乡土教材,三亚只有雨季和旱季。
在村里实际运用知识和技能
因材施教原则
概念
个体差异、有的放矢
古语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孔子
(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观察他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老师要全面观察了解学生, 学生有个别差异性,我们只有了解了学生,才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2)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这四个孩子特点不同,第一个孩子很笨,第二个迟钝,第三个偏激,第四个孩子鲁莽,所以教学方法不同
(3)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也可以换成“闻斯行诸” 有两个同学都听到一个道理, 第一个同学去问孔子是否立马去做,孔子说应该先遵循父母的同意,另外一个同学目睹了全部过程后,孔子说你应该立刻去做,旁边的同学看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孔子说 第一个子路比较鲁莽,所以要三思而后行, 第二个冉有性格比较沉稳,要让他听到就去做
西邻五子
西邻公有五个儿子,每一个孩子都不同。 老大老实就让他务农, 老二机灵就让他做生意, 老三是瞎子就让他算命, 老四是驼背就让他搓麻绳, 老五是瘸子就让他去纺织。 使用不同方法。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普通人智力相对比较正常,你可以教一些高深的知识,如果这个人是笨蛋就不要讲解深奥的知识,孔子在教学时是根据学生特点去教育的。 面对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方法,优先选择因材施教
贯彻要求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冯巩找阴凉寻思理直发
(1)冯巩:巩固性原则。 (2)阴:因材施教原则。 (3)凉:量力性原则。 (4)寻:循序渐进原则。 (5)思:理论联系实际。 (6)理:理论联系实际。 (7)直:直观性原则。 (8)发:启发性原则。
制定依据
教学实践活动
教育目的
教学过程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