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的逻辑》第三章-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第三章-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在存在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政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阶级对抗是社会政治斗争的根源和基础,政治活动本质上是阶级利益的体现和阶级矛盾的反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1. 阶级对抗是一切政治斗争的基础
1. 阶级是分析政治的钥匙
2. 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不仅阶级之间,阶级内部也存在政治
3. 阶级斗争必然发展为政治斗争
政治是社会矛盾与冲突集中表演的场所
1. 阶级之间的利益之争不可避免地要诉之于政治权力的争夺
2. 阶级斗争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而政治斗争只是这一过程的趋向或结果
3. 阶级斗争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政治斗争只是其基本的核心
经济斗争、思想斗争、政治斗争
上升到政治斗争的阶级斗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有目标和有组织
阶级——政党——国家
2. 阶级产生于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
1. 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隐含条件是生产力的不够发展)
生产上达到一定阶段,分配上不平等达到一定程度
两次劳动大分工:游牧业与农业的分离;手工业脱离农业
2. 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相应的阶级对抗
3. 阶级对立趋于简单化
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高度分离,不仅产品不为劳动者支配,而且劳动力本身成为商品。
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全社会所有,由全社会进行统一分配,这就不可避免的与事实上的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矛盾,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
阶级对立简单化了,阶级种类的减少(只有两大直接对立阶级)
阶级对立表现为整个社会的劳资对立
阶级对立表现为相应的政党对立
3. 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阶级差别
阶级区分取决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
阶级的四个特征
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
在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
对社会产品分配的方式与多寡不同
政治划分的基础是阶级划分
阶级划分是经济上的,不能代替政治划分,后者更复杂,要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的政治情势的特定的目标要求。
阶级背景是单一的,但人是复杂的。政治划分在强调经济地位的同时,还要注意其对革命的态度。
在阶级社会中人都有阶级性
人都从属于一定的阶级,无论他自觉与否
属于阶级的个人,总带有本阶级的特征和本性
4. 阶级斗争的中心是政治权力
阶级社会中不存在各阶级之间的平等
资本主义消除了形式上的等级制,却消灭不了阶级和阶级对抗
社会的不平等是社会冲突和斗争的重要根源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历史局限性,阶级斗争一般指向直接的目标(眼前的利益),不是要消除剥削制度本身(铲除所有的不平等),只是要抒发平抑加于自身的不平等的愤慨,要以新的不平等代替旧的不平等,或者只是使目前的不平等略为缓和(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对立双方是法律上“平等”的两个阶级,无产阶级成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有资格和能力提出以往被剥削者提不出的、代表生产社会化趋向要求的新的方向和目标
由于阶级对立的简单化,阶级斗阵的对手也日益明确,阶级斗争迅速走出其初级形式,上升到最高级形式—对政治权力的争夺
阶级斗争围绕着政治权力进行
政治权力(国家政权)是每个统治阶级的命根子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不仅进入政治范围,而且直接指向政权问题;不仅要夺得政权,而且要根本改变政治权力几千年的阶级性质,这种斗争不仅是“充分发展”的斗争,而且只有上升的“全民族的”以致“全人类的”高度,才能夺得最后胜利
阶级之间围绕政治权力进行政治斗争的形式多种多样
斗争形式取决于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发展,取决于各阶级的情况、斗争力量的对比、政权的性质以及国际关系等等
资本主义政治的发展、公民权利的逐步扩大,从而使无产阶级政治斗争手段与方式的不断丰富,这既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争取权利的政治斗争对资产阶级制度不断冲击的结果,有时争夺政治权力斗争的目标的一部分
利用合法权利进行的和平形式的斗争,是最终推翻旧制度、夺取政权的辅调和前奏,它不是取代而是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最终政治目标
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必须首先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使自己在政治上成为统治阶级,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专政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的必然要求
5. 阶级斗争构成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贯穿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
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基本阶级之间的斗争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阶级和阶级对抗
6.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条件
阶级消亡必须首先消灭剥削阶级及其制度
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使人类划分为不同阶级,生产力的不够发展又使这种阶级对抗与斗争成为一定时期内社会现实的基本内容,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必将使阶级与阶级斗争这一社会现象成为人类社会的陈迹。
阶级消亡的两个基本步骤或方面:一是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即私有制),消除剥削阶级存在的基础;二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使阶级的存在最终成为不必要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促进阶级消亡的必要手段
对历史的最终结果而言,制度的要求不是绝对的,生产力的要求却是最根本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