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原则
这是一篇关于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原则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引导原则,心理相容原则,心理共振原则,心理互换原则。
这是一篇关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实质,状态,趋势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发展的哲学概念。
这是一篇关于思想政治学科评价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评价概述,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思政学科教学评价形式和方法,听课,评课。
这是一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思政教育学习的心理机制,思政教育接受的心理机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法理
刑法总则
民法分论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学原则
心理引导原则
心理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引导的形式
改变认知和言语的引导
针对某种行为的引导
角色扮演式的引导
提供信息的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引导
内容
政治引导:政治观点、态度、立场、情感,社会行为
原则
正面引导:正能量
因势利导:因其势,不逆其心;导其向,不纵其缪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引导的具体运用
需要引导
引导教育对象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激发政治热情
利用一定的诱因激活教育对象的学习动机
善于抓住社会契机,激活教育对象的学习需要
利用奖惩方式强化教育对象的学习动机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教育对象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使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注意引导
新奇的刺激因素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重复性的刺激因素可强化人们的注意
教育信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持续不断的信息传递
刺激因素与教育对象的人生经验相“对位”
把握切入点,寻找共鸣点。引起心理共鸣
刺激因素要能造成个体的认知冲突【第四章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冲突越大,希望解除冲突的动机越强烈,观念改变越快
触及灵魂,对其进行强刺激,引起注意,受到震撼,转变原有观念,达到新的认知平衡
理解引导
引导教育对象正确理解社会刺激
激发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在需要
接受引导
允许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选择
引导教育对象接受正确信息
心理相容原则
心理相容与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相容的表现形式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睦相处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相容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期望相容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观念相容【人际吸引的相似律】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情感相容
情感方面的相同点、相似点、结合点、共鸣点;寻找共同语言,进行思想沟通,引起情感共鸣
心理相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使教育对象对教育者产生信赖
保持调动群体成员的积极性【个人】
发挥群体优势【集体】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相容原则的途径
以增进感情促进心理相容
以自身修养促进心理相容
思想境界高、政治立场稳、道德品质好
个性修养
外在形象
以有效沟通促进心理相容
认同:认同某些观点,分析引导错误观点
共情:感同身受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赞美:闪光点。向善向上,标签效应
倾听
幽默
心理共振原则
心理共振与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共振
认识情感兴趣需求一致共鸣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共振
思想上一致、情感上相融、心理上共鸣
最重要的是情感共振。感染性
心理共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消除对立情绪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一对矛盾
歪曲思政教育者的形象,对假大空思政工作深恶痛绝
个别思政教育者自身素养欠缺,对整个思政教育者偏见和误解
客观认识事物
减少认知偏差
提高移情能力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共振原则的策略
以真诚、尊重、关心的态度引发心理共振
以倾听、共情、接纳的方法促进心理共振
以情理、情法、情行结合保证心理共振
心理互换原则
心理互换与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互换(角色心理互换)
假如我是……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互换
意义:增强理解、增进感情、消除隔阂、形成共识
心理互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切中思想症结
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性:缩短心理距离
增强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互换原则的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心理互换
在共同活动中进行心理互换
与教育对象打成一片。同思、同做、同行、同乐
在面对问题时进行心理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