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危机
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 (开始于美国)
罗斯福新政(美国)
1933年 罗斯福 目的: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内容:颁布《紧急银行法案》、《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兴建公共设施“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使美国经济得到复苏,增强了美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局限性: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法西斯政权
意大利:墨索里尼 德国:希特勒“国会纵火案”(欧洲战争策源地) 日本:广田弘毅 军部(亚洲战争策源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美英“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于东西夹击之中
1945.2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1945.5德国投降 1945.8日本投降 1945. 9.2日本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二战结束)
美苏冷战两极格局
冷战
二战后美、苏为首两大军事集团之间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欧洲联合:1967欧共体——1993“欧盟”(大大家快乐欧洲一体化进程)——2002“欧元” 注意:英国已经“脱欧”
美国的发展
日本的崛起(第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美国《社会保障法》、英法德“福利国家”)——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苏联的发展和改革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人民思想混乱,无政府主义蔓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原因: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根本原因);东欧各国改革无效、社会矛盾尖锐、西方“和平演变”、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
亚非拉国家
万隆会议: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非洲:(埃及——纳赛尔) 1960年被称为“非洲年”(一年17个国家独立) 1990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非洲摆脱殖民主义枷锁)
拉美:卡斯特罗(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99年底,巴拿马从美国手里拿回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联合国:1945.10 纽约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WTO 成为支撑、协调世界政治、经济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
现代社会: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时代”、男女平等、环境污染、人口增长过快、粮食、水源危机、温室效应、生态失衡等
不结盟运动:1961成立.目的:为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苏控制
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和恐怖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