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概述
这是一篇关于心理学概述的思维导图。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基础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
编辑于2021-08-18 18:08:08教综-教育学-教学-教学原则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综-教育学-教学-教学原则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思维导图包含: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教综-教育学-教学-教学原则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综-教育学-教学-教学原则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思维导图包含: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等等。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
是一门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研究
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为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活动(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个性心理
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原则
1,刘志军《教育心理学》
客观性与科学性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教育性与发展性原则、
伦理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
2,郑宗军的《普通心理学》
客观性、
发展性、
系统性、
教育性原则
心理测验
根据一定的法则和心理学原理,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认知、行为、情感的心理活动予以量化
作用
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工具,
心理测量在心理咨询中能帮助当事人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模式和人格特点
特点
间接性
的心理特征是内在的,看不见也摸不着,不可能直接进行测量,只能通过人们面对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来推论其心理特质
相对性
对人的行为作比较时,没有绝对的标准,也没有绝对的零点,只有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心理测验就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
客观性
一个测验一般从项目分析、信度评估、效度评估三个方面进行质量评估
测量分类
心理测量是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手段对人的特定素质进行测量、分析、评价。
按测验对象数量分
个体测验
团体测验
按测验的编制方法分
问卷式测验
作业式测验
投射性测验
按测验的形式来分
文字测验
非文字测验。
按测验的目的来分
智力测验
人格测验
特殊能力测验
按测验的内容来分
智力测验
成就测验
态度测验
人格测验
按总体分类
理论心理学:(是以研究为指向的)
普通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动物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是以实用为指向的)
教育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
法律心理学、
广告心理学、
心理测量学、
管理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
结构
神经元(神经细胞)
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是构成人脑的基本单位
结构
树突
负责接收信息,并把信息传向细胞体
细胞体
负责处理信息
轴突(神经纤维)
负责传出信息
基本作用
神经元,通过树突接受外来的刺激,细胞体整合后再通过树突将信息传出去
类型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它连接在皮肤肌肉关节等感觉器官和内脏器官上 专门感受体内外的刺激 并引起一定的神经冲动,传达到脊髓和大脑
联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位于神经中枢,是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的联络者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将脑和脊髓加工后的信息传至与她神经末梢相连系的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官引起运动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12对脑神经
31对脊神经
植物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运动)
副交感神经系统(休息)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脑
大脑
脑干
延脑(延髓)【生命中枢】
作用(与基本的生命活动有关)
呼吸
排泄
吞咽
肠胃等活动
桥脑(脑桥)
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传递的必经之地,对睡眠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中脑
存在着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
间脑
丘脑
丘脑是感觉神经的中继站对控制睡眠和觉醒有重要作用
下丘脑
下丘脑是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重要中枢,对控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新陈代谢,调节体温等具有重要意义
小脑
主要是协调骨骼肌肉的活动,保持身体平衡
边缘系统
位于大脑内侧边缘
海马回
海马在记忆中有重要的作用
信任和影响人的情绪
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等
回扣带
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额叶
躯体运动区
顶叶
躯体感觉区
枕叶
视觉区
颞叶
听觉区
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左半球
负责身体的右边
负责
语言
阅读
书写
数学运算
逻辑推理等
右半球
负责身体的左边
负责
知觉事物的空间关系
情绪
欣赏音乐和艺术
活动方式
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
地位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心理现象产生的基本生理机制
分类
无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是机体通过种族的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学习就具有本能活动
是低级神经中枢活动的基本形式
例如婴儿出生后碰到奶嘴就会吮吸 有人突然在你面前伸出拳头,你会不由自主的眨眼等
条件反射
他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
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活动的基本形式
例如打过针的诱饵,害怕穿白大褂的医生的
引起条件反射的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
二信号系统
反射弧
实现反射的全部生理结构
环节
感觉器官
传入神经
中枢神经
传出神经
噪音器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兴奋
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
例如学习时大脑神经细胞就处于兴奋状态
抑制
神经细胞处于暂时性的减弱或停止的状态
例如睡眠时大脑神经细胞就处于抑制状态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扩散
是兴奋或抑制从原点向四周扩散开来
例如一个令人高兴的信息,由于在大脑皮层上兴奋点的扩散,会导致人们手舞足蹈 这说明了,兴奋在扩散兴奋, 即抑制在集中
集中
兴奋或抑制,从四周向园发点集中过来
例如听到一个令人高兴的信息,兴奋过后逐渐冷静下来 这说明兴奋在集中,抑制在扩散
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过程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兴奋和抑制过程中,每种神经过程能够引起和加强,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这就是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
从时间和空间上看
同时诱导
是大脑皮层上发生的两种神经过程在不同皮层区域之间,同时发生,相互诱导
例如集中精力听课的时候,对其他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继时诱导
是大脑皮层上发生的两种神经过程,在同一皮层区域先后发生的相互诱导
例如睡觉后觉得大脑特别清醒
从相互诱导的因果关系看
正诱导
有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的现象 例如小孩在睡觉前常发脾气,扭动身子或哭闹 这是由于正在发展的睡眠中心的例子,诱导着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的兴奋
结果是兴奋的
负诱导
是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的现象 例如考生在考前过度兴奋,可拿到考卷后却好像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这是由于大脑皮层中某些区域具有较强的兴奋过程,并对另一些区域又发了抑制过程
结果是抑制的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人的心理
例如,现实中有树,人脑中才有树,说明了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起决定性的作用
就其生产方式来说
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是反射活动
就其内容来说
是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主观性
是指同样的外部客观事物,反映在不同人的内心世界,得到的映像是不同的
例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能动性
是指人对现实产生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例如人生来是自由的,懦夫,使自己成为懦夫,英雄使自己成为英雄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心理学的产生
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哲学渊源
为心理学提供理论基础
《论灵魂》
作者
亚里士多德
地位
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实验生理学渊源
为心理学提供方法论基础
《心理物理学纲要》
作者
费纳希
地位
首创科学的实验方法
奠定实验心理学的基础
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建设者
冯特(心理学之父)
著作
《生理心理学原理》
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时间
1879年
地点
德国,莱比锡大学
地位
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时代背景因素:
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主要有17世纪法国的理性主义以及17-18世纪英国的经验主义。
生物学的影响
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
生理学的影响
生理学的研究影响到心理学
主要始自19世纪德国三位生理学家的研究。
缪勒、
亥姆霍兹、
费希纳。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意识的要素】(脱离实际)
代表人物
冯特
铁钦纳
基本观点
研究意识是什么的问题?
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研究意识的元素
感觉
感觉是知觉的元素
意象
是观念的元素
激情
是情绪的元素
研究方法
内省法
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依靠被试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
评价
正面:
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羁绊,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
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负面:
研究脱离实际
机能主义心理学(实际应用)
代表人物
詹姆斯
詹姆斯在1890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中将自我划分为主我与客我。詹姆斯关于主我与客我的划分,是最早探索自我意识内容的卓有成效的尝试
杜威
安吉
基本观点
提出了意识流的概念
主张研究意识,把意识看作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
强调研究个体适宜环境时的心理
及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研究方法
现象学方法
对意识进行真实的描述
评价
正面
反对把心理学只看做一门纯科学
重视心理学的积极应用
推动了美国心理学向实际的发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行为)
代表人物
华生
《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
地位
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行为主义的兴起,被称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和“第一势力”
革命一般是指改革了以前和之前不同 例如行为主义,将心理学从之前是研究意识,改革为开始研究行为,因此称之为第一次革命 势力是指当时的社会影响力比较大
斯金纳
班杜拉
基本观点
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而不是意识
其目的是为了寻找和预测控制行为的途径
反对使用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法进行客观研究
决定行为的不是遗传,而是环境
研究方法
实验法
观察法
条件反射法
语言报告法
测验法等
评价
正面
强调研究的客观性,对于心理学沿着科学客观的道路走下去,有着积极意义
负面
主张过于极端,否定研究意识,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形心理学】(主观唯心论)
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
苛勒
考夫卡
基本观点
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研究方法
实验法
评价
尽管其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基本观点是正确的
对于知觉、学习及思维等的研究成果,至今具有积极意义
精神分析心理学(潜意识)(无意识)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 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
把潜意识比作冰山,具体如图
阿德勒
荣格
瑞士心理学家。 1907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 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 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出“情结“的概念, 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 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等,创立了荣格心理学学院。1961年6月6日逝于瑞士。他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基本观点
提出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是意识构成威胁,而必须加以压制的记忆和情绪等等内容
佛洛依德把心灵比作冰山
具体如图所示
潜意识的表现形式
梦
口误
笔误
潜意识的研究方法
催眠
释梦
自由联想
移情(情感的投射)
实现把自己的情感与别人的感受联系起来
广义的移情
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会出现“无缘无故的爱和无缘无故的恨”,然而仔细分析,这种“爱”与“恨”的背后都有移情的投射
狭义的移情
是特指心理咨询中的移情现象, 即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将话题或情绪指向咨询师,把自己曾经想对某个重要人物说的话语、心理期待、爱或恨投射在咨询师这里表达和行为的过程
移情的办法
情绪追忆、
针对一定的情境,通过言语提示唤醒学生以往与此有关的感受,并对这种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事件进行追忆
表情识别、
即通过对方的表情来判断对方的态度、需求和情结、情感体验,这可以通过照片、图片等来训练。
情境理解等
理解当事人的处境,从他的处境去感受他的情绪体验,考虑他需要的帮助,这可以用故事讨论的形式。
人格构造论
本我
属于无意识层面
原始的
本能的
自我
是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
是现实化了的本能
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
超我
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部分
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
遵循道德原则
性欲论
弗洛伊德
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本能
性本能是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提出了以性心理为主线的心理发展理论
认为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会受到潜意识(无意识)的影响,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
评价
正面
神经分析学派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二势力”
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潜意识现象的研究
负面
过分强调潜意识的作用
早期的理论具有泛性论的特点
其他
新精神分析学派修正了弗洛伊德原有的理论
更强调社会因素对精神疾病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神经科学)
代表人物
奈瑟
《认知心理学》
书中指出,认知是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1967年,出版
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被称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西蒙
基本观点
人是一种信息加工者,
主张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
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即S—O—R。
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对其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进而影响人类的行为
认知过程是指个体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信息的过程。
成分构成的模式
由感知系统(接受信息)、
记忆系统(信息编码、贮存和提取)、
控制系统(监督执行决定)、
反应系统(控制信息输出)
研究方法
实验法
反应时记录法
口语报告法
计算机模拟等
评价
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促使了认知神经科学的诞生
认识神经科学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能学习训练和脑的可塑性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通常采用脑成像技术
人本主义心理学(潜能价值)
代表人物
罗杰斯
马斯洛
基本观点
心理学应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
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要适当的环境仍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
认为行为主义是幼稚心理学(研究动物和儿童心理为主)
认为神经分析是伤残心理学(研究心理变态者)
研究方法
反对以方法为中心,认为凡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用
评价
正面
冲淡了心理学纯科学的色彩
誉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负面
理论体系不完备,许多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理论,难以得到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