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地理-城镇化
高中地理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分为城镇化概念表现动力与三次产业关系地域差异。城镇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形成与发展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地理城市功能分区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从形态特征,位置条件四角度分析,城市功能分区中,常见的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城镇化
概念
定义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聚集,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表现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动力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
城镇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与三次产业的关系
第一产业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
第二产业
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工业能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产业
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相对发达
进程
总体进程
城镇起于早期的农业文明地区
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缓慢
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
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
主要特征
人口高度集中
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
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发达
有些大城市由于过度扩张,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中心城区的居住环境逐渐恶化
居民陆续向外迁移
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中心城区向边缘区迁移
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低且不平衡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上升迅速
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问题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差异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速度慢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较低,目前发展速度快
我国
1978年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上升到58.5%
平均每年约增长1.0个百分点
影响
利
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弊
城市病
城市内涝问题
城市热岛问题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
社会秩序混乱
意义
人口转化: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结构: 城市化过程中有成效,带动农村发展,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工业: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工业化是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