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言断句方法
这是一篇关于文言断句方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文章大意断句,2.借助文言虚词断句,3.利用对话标志词断句,4.根据句式进行断句,5.根据语法结构断句,注:完成断句后,要通读一遍句子,确保断开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与逻辑。
这是一篇关于临门一脚,进!——语文中考复习梳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写作。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曹刿论战思维导图
文言断句方法
1.根据文章大意断句
通读原文,了解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凭借语感将目标句子中能断开的部分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最后分析剩余难断的部分。
2.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句首虚词
句首语气词,“其、夫、惟、盖、且、盍且夫、若夫”等词前,一般要断开。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句首相对独立的叹词,“嗟夫、嗟乎、呜呼”等词前,一般要断开。
如: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句首关联词,“纵、是故、于是、然而、无论、至若、至于、是以"等词前,一般要断开。
如: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句尾虚词
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而已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一般要在其后断开。
如: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与、欤、邪、耶”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一般要在其后断开。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哉、夫、乎”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一般要在其后断开。
如: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
疑问代词
疑问代司,“何、安、奚、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等词前,一般要断开。
如: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
复音虚词(包括复句中的关联词)
复音虚词(包括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向使、苟、故、是故、则、况、而况、且”等,一般在它们的前面要断开。
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其他虚词
“以、于、为、则、而”等用于句中时,如果其连接内容的前后关系紧密,则不宜断开,反之,则断开。
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
3.利用对话标志词断句
文言文中多用“曰、云、谓、道、言、白、语等词作为对话标志,原文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之后一般以“曰”等对话用词为标志,省略主语,因而遇到对话时,应先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出问者、答者,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断句。
一般对话标志词前有人物时,在对话标志词后断开。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咏雪》)
有时会省略人物,这时在对话标志词前后都要断开。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4.根据句式进行断句
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以及固定句式等,断句时切忌把固定结构拆分开。
判断句,如“……者,……也”等
反问句,如“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安……哉”“岂……哉”“而……何”等
如: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富贵不能淫》)
被动句,如“……所……”等
其他固定句式,如“如……何”“奈……何”“何……为”“得无……乎”等
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对称句
看句式是否为对称句式,古文多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句式结构,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也可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
如: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小石潭记》);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心亭看雪》)
5.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常有省略主语的情况。当动词或形容词性谓语作为句子中心时,以谓语为中心找前后结构主干,从而进行断句。
如: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注:完成断句后,要通读一遍句子,确保断开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