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笔记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
"做笔记不是囤积知识,而是为行动服务!学生时代笔记围绕考试,而毕业后需主动「立项」驱动记录。PARIS分类法改良PARA框架,新增Inbox(暂存灵感)和Shell(缓解收集癖)两大缓冲层。警惕过度记录的三大坏处:用定期清理反向筛选「不该记」的内容。工具只是辅助,高手都懂先记录再迭代Flomo这类轻量工具正适合新手起步。知识管理的本质是形成「记录应用归档」闭环,最终服务于写文章、解决问题等真实项目。"
"想致富?先避开这3大误区!《纳瓦尔宝典》揭示财富本质:金钱≠财富,真正的目标是自由。核心策略三步走:1. 用专长 杠杆(劳动力/资本/代码)放大价值2. 拒绝出租时间,通过股权和产品化创造资产;3 坚持复利思维财富、认知、人际关系都需要长期积累。警惕盲目跟风和零和竞争,关键是把独特技能转化为可规模化的产品。记住:判断力比努力更重要,承担责任才是终极杠杆。"
这是一篇关于刘志欣激发无限潜能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激发潜能,突破自我——刘志欣导师的课程分享,老师谈人生与自我提升,投资房产与人生智慧,转变信念:从负债到安心的自我救赎,激发潜能与突破自我:李斌与静芬的分享。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笔记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
一、为啥要做笔记?
学生时期做笔记的核心要素
较长学习周期可能造成遗忘
知识量超出短期记忆容纳范围
记录过程强化理解与记忆
核心驱动力:考试(明确时间、范围、价值)
毕业后困惑的根源:考试这一明确「项目」消失
二、该记录什么?核心是「立项」
(一)PARA框架的核心逻辑
P(项目):优先级最高,明确目标与截止时间(如备考、完成报告)
A(领域):长期责任,支撑项目(如健康管理、职业发展)
关键认知:先判断是否属于「项目」,再考虑领域/资源
(二)普通人如何立项?
案例:市场人员将「成为会讲段子的人」拆解为小项目
核心观点:
成长需依托具体项目(而非空谈「个人成长」)
项目可小而具体(如换车、治病、收集段子)
项目是知识管理的「考核目标」
三、什么不该记?PARA逆向思考
(一)过度记录的三大坏处
浪费精力,拖延项目推进
管理压力大,有用笔记被淹没
消磨信心,导致笔记库废弃
(二)判断标准(排除法)
不属于项目/领域的知识:如与当前目标无关的碎片化信息
无法转化为行动的「潜在价值」:警惕「万一有用」的囤积癖
长期未被使用的内容:通过定期断舍离验证价值
四、改良PARA:适合普通人的PARIS分类法
(一)新增两个缓冲分类
Inbox(收件箱):
临时存放未消化内容
定期整理(可转化为项目/领域,或删除)
Shell(贝壳):
收纳舍不得删的「灵感/金句/小故事」
低维护成本,偶尔回顾,允许长期闲置
(二)分类价值
用Inbox应对懒惰(允许先记录后整理)
用Shell应对贪婪(满足收集欲,避免系统崩溃)
通过定期清理(删除Inbox/Shell无效内容),反向筛选「不该记」的内容
五、后记:工具与方法的本质
(一)对「工具迷信」的反思
工具(如Obsidian/Flomo)是辅助,核心是「做具体事」
新手无需纠结软件/模板,先开始记录再迭代
高手「返璞归真」的前提是经历过探索过程
(二)核心观点
笔记是工具,不是目的:最终需服务于真实项目(如写文章、解决问题)
知识管理的本质:通过「立项-记录-应用-归档」形成闭环,而非静态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