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必须具备的认识: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能成佛
方便与慧界限:六度前六度是方便,第六度是慧。无上佛果修行只有方便没有智慧,或只有智慧没有方便,都不能成就
什么是成佛正确的途径和完整手段
佛果的功德和品质是从大悲心产生,大悲心从菩提心产生。菩提心的成就离不开悲心的基础。圆满菩提心手段:布施 持戒 忍辱精进 禅定 般若。
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
通常修菩提心是从世俗菩提心开示修,这是生命强大意愿
批判大乘和尚观点
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在明师指点直接契入本心
为什么批判,
如果没有正见作基础 如果没有明师指点,根本没办法契入本心
这种方法对多数人弊多利少。像有些学禅宗的,开示就无分别,既没有闻思经教 树立正见,又没有明师指点,一天稀里糊涂坐在那无分别 。
大乘和尚问题在于强调无分别慧的同时,否定了分别慧的修行。没有分别心的可以直接契入无分别慧。不重视闻思。而大多数人要从闻思 分别契入无分别空性见。他否定布施持戒等前五度,认为只要见性就能搞定成佛一切问题,事实不简单。成就悲智需要手段方便,修布施前五度。引用《略论》
为什么批判
因为凡夫心混乱烦恼很重 烦恼来自观念 观念转变,粗重烦恼就被转化,不重视分别,不重视手段方便,没有目标方法 观念不能改变,还是迷惑烦闹,所以常规修行分别和方便很重要。
思维修可以帮助完成心理引导,比如念死无常 念三恶道苦 思维暇满人身,帮助我们走出凡夫。
大乘和尚认为一切方便不是成佛正道。
宗大师看来这种观点大逆不道,对佛法的诽谤和破坏。
为什么批判
阻碍了佛陀开示的心要,即分别无我慧的观察,就无法证悟胜义,证悟空性。从教下修行来说要走闻思修路线。由此获得分别正见和心行正见。分别正见通过闻思经教获得,心行正见契入空性的正见。从有分别正见开始闻思修到建立无分别正见,证悟空性。
宗大师指出教界还有一类轻视持戒的修行者,一种是直接修一心禅,不重视戒律等基础;另一种根本不想持戒,不想修善行。
按《略论》理路,主要修行过程建立在思惟修之上。抵达空性进入无分别。。通过分别的闻思正见,由凡夫到无分别正见再到空性。这个过程需要布施等方便才能圆满空性。闻思修的常规之道对大众修学及佛教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
汉传佛教来说,禅宗不重视闻思经教、 不重视修慈悲和方便的传统,带来不少弊端
针对汉传佛教偏差,导师倡导:
菩提心教法,要重视菩提心和和菩萨行,是促进成佛的方便
想让佛法健康发展,僧团清净如法,就要建立一套合理的修学次第。次第修行为了利益大多数人。
还有许多修行人不思维 也不分别,还自以为是最直接最高明的。《道次第》对这种用心方法,持否定态度。
为什么批判
如果什么都不想就是修空性,那无想定是不是修空性?这个观点肯定要批判。
修空性与修方便是可以并行的,不冲突 ,就像云彩不会遮蔽虚空:修方便促进空性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