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包含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元素及元素周期表、原子、离子等详细知识点。
编辑于2025-05-27 19:00:34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离子
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形成
原子失去电子➡质子数>电子数➡带正电➡阳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质子数<电子数➡带负电➡阴离子
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Na+、Al3+、NH4+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Cl-、SO42-
离子符号的意义
2Mg2+
第1个2表示:2个镁离子
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2+的2表示:每个镁离子所带电荷数
常见的离子符号:氢离子H+、银离子Ag+、锌离子Zn+、铜离子Cu2+、铁离子Fe3+、亚铁离子Fe2+、氢氧根离子OH-、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硫酸根离子SO42-、铵根离子NH4+
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结构 原子:质子数=电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电性 原子:不带电 阳离子:带正电 阴离子:带负电
联系 得电子 得电子 阳离子 ➡ 原子 ➡ 阴离子 失电子 失电子 阴离子 ➡ 原子 ➡ 阳离子
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元素的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为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易错点: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属于同种元素吗?错误。 如水分子H2O和氖Ne都有10个质子,但不是同种元素。同种元素要求质子数相同且都是原子,不能只说微粒
元素符号
书写方法: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意义:1、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2、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3、特殊:某些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物质。 4、数字+元素符号:只表示微观意义,几个某原子
如:H 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Fe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铁这种物质 5O表示5个氧原子
元素含量
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的元素是:氧O、硅Si、铝Al、铁Fe、钙Ca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Al
元素分类
金属元素:“钅”字旁和汞
非金属元素
固态非金属:“石”字旁
液态非金属:“氵”字旁
气态非金属:“气”字头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元素周期表
化学史: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横行(周期):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加至8,元素种类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第一周期除外)
纵列(族):同一纵列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共有18个纵列,16个族(8、9、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1个族)
元素格的信息
11 Na 钠 22.99
11:原子序数
Na:元素符号
钠:元素名称
22.99: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
原子的构成
结构
原子核
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注意: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原子核中不一定有中子,如氢原子H,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同一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如氢原子H中,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0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依次为第二层、第三层......
能量低的电子优先排布在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中,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每个电子层所排布的电子数是不同的,第一层最多为2个,第二层最多为8个,最外层最多为8个(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两个)
原子结构和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
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个),既不易得电子,也不易失电子,比较稳定
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个,易失去电子,不稳定
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易得到电子,不稳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相应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
相对原子质量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注意
相对原子质量(Ar)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省略不写
相对原子质量不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个比值,原子实际质量越大,相对原子质量越大
近似计算: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和原子基本性质:1、体积小、质量小;2、不断做无规则运动;3、微粒之间有距离
定义: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本质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联系: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宏观)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微观)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化学变化:(宏观)有其他物质生成 (微观)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宏观)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如空气 (微观)含有多种分子,如空气中有氧气分子、氨气分子等
纯净物:(宏观)只含有一种物质,如氧气 (微观)只含有一种分子,如氧气中只含有氧分子一种分子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分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物质:氢气H2,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水H2O
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物质
金属:铁Fe、镁Mg、铜Cu “金”
部分固态非金属:碳C、硫S、磷P “石”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
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氯化钠(NaCl由Na+和Cl-构成),硫酸铜(CuSO4由Cu2+和SO42-构成)
易错点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不是最小的粒子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基本性质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举例: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在不断运动
酒香不怕巷子深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湿衣服在太阳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分子间有间隔
热胀冷缩
加压或降温能使分子间间隔变小
加压可以将6000L的氧气装入40L的氧气瓶中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的化学性质不变
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H2O和H2O2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易错点
热胀冷缩是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不是分子本身的改变。
分子间间隔是微观概念,不能与宏观的间隔混淆,如“1L红豆和1L黄豆混合小于2L,是宏观概念,不能用分子间有间隔解释”
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现象:1、溶液为无色 2、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3、A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B烧杯中无明显变化 结论:1、水不能使酚酞变色 2、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3、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实验3中A烧杯溶液变红的原因: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