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管通路的介入治疗3
这是一篇关于血管通路的介入治疗3的思维导图,详细阐述了血管通路介入治疗术后的监测、用药、随访要求,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这是一篇关于血液灌流(HP)的思维导图,血液灌流(HP)主要通过吸附的方式来清除毒素,是血液引入体外以后,在透析器另外再加上一个吸附罐,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毒素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吸附罐,通过吸附的作用,把体内的毒素清除掉。
这是一篇关于血液透析滤过(HDF)的思维导图,血液透析滤过(HDF)是将滤过膜孔径范围内所有的溶质均以相同的速度跨过过滤器,以对流转运的方式清除溶质。由于溶质对流的跨膜移动速度较扩散更快,清除效率更高,因此可用于中、大分子毒物的清除。同时,由于大量液体被滤过,为了补偿被滤出的液体和电解质,还需要在滤器后(前)补回相应的液体量和电解质。
这是一篇关于血液透析(HD)的思维导图,血液透析(HD)主要是通过弥散的方式清除毒素。通过人体的血液到机器里与透析膜进行弥散,毒素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转移,清除血液中代谢废物、有害物质和过多水分,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最常用的肾脏代替治疗方法之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血管通路的介入治疗3
六、术后处置
(一)术后监测与处理
1.接受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应常规行 4~6h 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
2.医护人员在术后 12h 内应对完成动静脉内瘘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系统的动 静脉内瘘物理检查,护理人员应每 2~4h 进行内瘘触诊及听诊。
3.穿刺点行缝合处理的患者应在术后 24h 进行拆线。
4.医护人员应对接受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后宣教。
(二)术后用药
1.术后不推荐常规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如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或血压较低,且无明确出血倾向,可适当给予全身抗凝如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
2.术前术后均不推荐使用抗生素。
(三)术后长期随访
1.建议对接受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建立血管通路档案,进行统一管理。
2.术后 1 月内对患者进行系统性的动静脉内瘘及其相关血管的评估,内容包括物理检查、功能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并每 3 个月重复,评估结果应记入档案。
3.随访过程中发现病变再发,应及时处理。
七、并发症与处理
1.血管痉挛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过程中导丝导管等器材刺激血管引起。多数可在数 分钟到数小时内自行缓解,无须特殊干预。
2.内膜撕裂
球囊扩张导致内膜破坏引起,多数情况无须特殊干预,如形成夹层或突入管腔影响动静脉内瘘血流,可于该部位重复行球囊扩张使内膜贴合,球囊压力可控制在工作压。
3.血管破裂
球囊扩张导致血管撕裂,根据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三级。
(1)Ⅰ级血管破裂:指血管破裂后有局部血肿形成,无活动性出血,血肿不压迫血 管,动静脉内瘘血流通畅。无须特殊处理,可监测血肿变化。
(2)Ⅱ级血管破裂:指血管破裂后有局部血肿形成,无活动性出血,血肿压迫动静脉内瘘血管,影响内瘘血流,导致局部形成狭窄或内瘘完全闭塞。此时应找到血肿及血 管受压部位,于该部位重复行球囊扩张,直至内瘘血流恢复。
(3)Ⅲ级血管破裂:指血管破裂后有局部血肿形成,仍有活动性出血或局部假性动脉瘤形成,瘤体持续增大,多数情况下动静脉内瘘血流会受影响。此时应通过按压吻合 口或上游供血动脉阻断动静脉内瘘供血,如活动性出血停止,则按Ⅱ级血管破裂处理; 如仍有活动性出血,阻断内瘘血供的同时于破裂部位行球囊堵压;如活动性出血仍存在 或内瘘血流无法恢复,可于破裂部位放置覆膜支架。
4.球囊破裂
操作不当或球囊自身原因导致。
(1)待球囊回抱后撤出球囊,检查球囊完整性,如球囊完整,可更换球囊继续操作。
(2)待球囊回抱后撤出球囊,检查球囊完整性,如球囊不完整,有血管腔内残留, 应行影像学检查明确残余球囊位置,沿导丝置入抓捕装置进行抓捕并取出体外。
5.中心静脉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并发症
包括血管穿孔引起的血胸、纵隔血肿、心 脏压塞等,必要时需要外科开放手术处理。
6.远期并发症
包括血管再狭窄,以及放置支架的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再闭塞和支架移位。
依据患者全身和血管状态的评估结果,可选择再次血管腔内介入治 疗,或重新手术建立动静脉内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