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气体相关综合实验
"探索气体实验的奥秘,从制备到检测一网打尽!本文涵盖气密性检查、收集干燥、安全操作等核心技巧,重点解析排水法、排空气法的选择原则,以及NH3、CO2等常见气体的处理要点。详解干燥剂分类(中性/酸性/碱性)与防倒吸、防爆等关键措施,附带现象观察(石蕊试纸变色、石灰水变浑浊等)与质量测量方法。安全提示包括液封操作、尾气处理及加热注意事项,助你高效完成气体实验!"
一张图系统梳理卤代烃与酚的结构、物化性质、常见反应,相关实验与注意事项等,便与高中学生考前复习!
乙醇:化学性质: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分子间脱水、酯化反应;制取:酿造、卤代烃水解、工业制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曹刿论战思维导图
气体相关 综合实验
安全
防爆炸
可燃气体
H2、CO、CH4……
点燃前
先验纯
装置中
反应前
先通气
后加热
排尽空气
防止爆炸
反应后
先停止加热
再断气
接液体时
防止倒吸
直通空气时
防止氧化
防倒吸
后面接液体时
加热固体制气体
排水法收集时
先移出导管
再熄火
通气体加热反应时
冷却后再断气
装置
防污染
防漏气
检查气密性
尾气处理
转化
成为无毒物质
如CO
尾部点燃
吸收
酸性气体
SO2、H2S、Cl2……
用NaOH溶液吸收
碱性气体
NH3
用水或稀硫酸吸收
收集
尾部装气球
尾部装集气瓶
气体质量 的测量
间接测量
发生装置 减少的质量
无气体参与
Δm = 生成气体的质量
如:加热KClO3
有气体参与
Δm为部分元素的质量
如:CO还原CuO
Δm = CuO失去的氧元素的质量
吸收装置 增加的质量
浓硫酸或CuSO4
Δm = m水
NaOH固体或溶液
碱石灰(CaO与NaOH)
可吸收CO2
排除干扰
防止空气中 成分干扰
排尽装置中空气
如通N2
排尽装置中的CO2与H2O
如:能除去CO2与H2O的空气
吸收装置E、F
尾部加装干燥管G
防止空气中CO2与H2O
进入吸收装置F
生成的气体
未被完全吸收
继续通气
赶出生成的气体
以便充分吸收
从液体中 带出的水蒸气
先干燥
C中装浓硫酸
气体的检验
O2
高浓度
带火星的木条
低浓度
通过灼热的铜网
变黑
CO2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水蒸气
无水硫酸铜
变蓝
无色酚酞试液
变红
湿润的
红色石蕊试纸
气体的干燥
目的
除去水分
保留自己
干燥剂
酸性干燥剂
浓硫酸、无水硫酸铜
可干燥
中性气体
都不易溶于水
O2、H2、CO、CH4……
CO2、Cl2、SO2……
不可干燥
碱性干燥剂
CaO、NaOH
碱石灰
CaO与NaOH的混合固体
中性干燥剂
CaCl2
大部分气体
顺序
先除杂
再干燥
气体的收集
排水法
最好不易溶于水
不与水反应
若可溶于水
改用
其他液体
特定溶液
如CO2
难溶于饱和的 NaHCO3溶液
表面加油
排空气法
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
密度
空气平均式量
29

向上排空气法
m进n出
向下排空气法
n进m出
气密性检测
总原则
关闭出口
开关、夹子、液封
观察
液封部分
气泡
液面升降
液面差
包围起来
留个缺口
走缺口
无他路可走
未走缺口
打洞逃走
加热法
操作
手捂
热水浴、热毛巾
用火稍加热
现象
加热时
有气泡
或液柱上升
冷却后
形成液柱
并保持不变
加水法
先液封
加水后
形成液面差
吹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