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
这是一个关于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的思维导图,行为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解释学习和行为变化的重要理论框架,以下从主要理论、核心观点等方面为你详细介绍。
编辑于2025-06-08 13:05:12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一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作用,即一个新刺激替代另一个刺激与一个自发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
刺激是指激活行为的事件,反应是指可以观察的对刺激的回应行为,无条件刺激即能够自动引起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中性刺激即不会自动引起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条件刺激即条件作用形成后能够引起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条件反应即条件作用的形成后习得的对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
消退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
泛化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分化是指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做出条件反应
相似的刺激给出相同的反应 相似的刺激给出不同的反应
高级条件作用指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形成新的条件作用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他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普洛夫的研究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家
根据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联系的越多,习惯形成的酒越迅速
第二节 联结主义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试误说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桑代克还提出,学习要遵循3条重要的学习律
①准备律
②练习律
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③效果律
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增强,给以不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减弱
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认为,所有行为可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机体被动地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
操作性行为则是由机体自身发出的
斯金纳把条件作用也分为两类:应答性条件作用(经典性条件作用)和反应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与两个一般的原则相联系
①任何反应如果随之紧跟强化(奖励)刺激,这个反应就有重复出现的趋向
②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操作性条件作用强调的是行为及其结果
斯金纳强调分析机体的反应以及对反应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而不在乎机体内部发生了什么
二强化理论
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强化是一个中性术语,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后果
㈠强化
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相反,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导致反应概率下降的刺激则是惩罚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通过呈现愉快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负强化通过消除厌恶刺激来增强反应规律
惩罚也相应的分为Ⅰ型惩罚和Ⅱ型惩罚
Ⅰ型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而降低反应概率
Ⅱ型惩罚通过消除愉快刺激而降低反应概率
强化还可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是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
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获得了自身强化效力的强化,如金钱
普雷马克原理(祖母的法则)
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加不喜爱的活动
强化的有效性因人而异
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要针对班上不同得学生提供不同系列的强化物
第二,教师选择强化物时应考虑年龄因素
㈡强化程式
强化程式是指反应收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强化程式可以分为两种
连续强化程式
断续强化程式
固定时距程式
固定比率程式
变化时距程式
变比比率程式
扇贝效应是指在定时强化程式中,个体的累积行为频率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扇贝形曲线的变化趋势
遵守3个原则
第一,教新任务时,要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断续强化
第二,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断续强化
第三,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
三行为的学习
㈠新行为的塑造
⒈行为塑造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塑造是指对与期望行为越来越接近的行为的强化过程
⒈强化任何在某些方面与期望行为类似的反应
⒉强化与期望行为更近似的反应
⒊强化与期望行为更进一步类似的反应
⒋强化与期望行为越来越近似的反应
⒌强化期望行为
原则:学生必须在他们能力所及的行为范围内得到强化,同时,这些行为又必须能向新的技能延伸
⒉顺向连锁
按照顺向连锁,行为塑造过程从第一步行为开始,每次只训练一步行为,从前往后将所有单步行为连接起来,最终使学习者获得整个复杂行为。
⒊逆向连锁
按照逆向连锁行为塑造过程从最后一步行为开始,每次只训练一步行为,从后往前将所有单步行为连接起来,最终使学习者获得整个复杂行为。
这种逆向连锁技术的优势在于每一个练习的成果都是一段完整的文字,以这种方式学习,学生能更好的看见全貌,并且强化的路线较短。
㈡行为的消退与维持
消退是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的过程
维持是指减弱甚至停止强化之后行为的持续
抵制消退对维持行为也是很重要的
㈢行为的分化和泛化
先前刺激
线索是指先前刺激就是行为之前的事件
分化是指知觉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做出反应
提示是指紧跟线索之后确保学习者对线索做出反应的提醒
泛化是指将行为、技能、概念从一个情境或任务向另一情境或任务的迁移
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
一社会认知理论
㈠交互决定观
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
㈡学习与(操作)表现
㈢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行为后果告知学习者动作是否准确合适
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替代性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速度
替代性学习还可以避免人去经历有负面影响的行为后果
二观察学习
㈠注意阶段
榜样和观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
㈡保持过程
学习者记住他们从榜样情境中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
㈢复制过程
㈣动机过程
直接强化指在模仿行为之后直接给出的强化,为学习者提供信息和诱因
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指观察者依照自己的标准对行为做出观察后而进行的强化
三观察学习的应用
㈠教授新行为、技能、态度和情感
通过观察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一些基本的读写技能、图标制作、身体动作、记忆策略、课堂对话方式以及与健康有关的知识等
㈡监控学生习得行为的表现
他们需要教师进行角色示范,或者树立榜样,来促使他们表现出这些行为。反过来,学生可能习得一些不良行为,教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这种行为的发生
去抑制效应指个体看到榜样因做出自己原来抑制的行为受到奖励时,加强这种反应的倾向
抑制效应指个体由于看见榜样得到惩罚的结果而引起的反应倾向减弱
社会促进效应指学习者通过观看榜样行为引发其行为库中已有的反应
四行为主义新进展
㈠自我管理
①学生通过自我评估
②学生通过自我监视
㈡自我言语训练
自我指导是一种以鲁利亚和维果斯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对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方法
自我言语训练的理论基础是,个体在内在语言影响认知和引导行为
自我教学训练,来教冲动性儿童从容而细致地进行学习
认知行为矫正策略不仅能提高教学生完成任务的成绩,而且螚泛化到其他任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