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72课 菩萨行的安立
这是一篇关于72课 菩萨行的安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度的安立次第及原理,六度的安立,关于菩萨戒 别解脱戒 解脱戒的说明,前言。
编辑于2025-06-16 11:41:4272课 菩萨行的安立
前言
菩萨道修行就是要”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
方便与慧的内容是什么?
就是对六度的简单归纳。
前五度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是方便,般若度是慧
对每个法门学习如实了解内涵,还要知道在修行上的意义,调整心行、改善生命究竟有什么作用。
本论学习要围绕”舍凡夫心,发菩提心“,或”舍凡夫心,成就佛菩萨品质“的核心。
下士道的念三恶道苦、念死无常,是为舍凡夫心所作的心理准备
皈依三宝,是对佛菩萨品质生起皈依之心
中士道是通过戒定慧解除惑业,重点是舍凡夫心,造成生死轮回的就是惑业
上士道则是发起菩提心后,通过修习六度,一方面舍凡夫心,一方面成就佛菩萨品质
舍凡夫心和成就佛菩萨品质,都可以通过六度完成
菩萨道修行
先要发起真是无为菩提心,开始发的世俗菩提夹杂凡夫贪嗔痴和不平等。要摆脱就要修习六度完成
比如修布施—悭贪,修忍辱—嗔心,持戒—止息不善 成就善相续,禅定-降伏不善相续,般若空性慧—彻底断除不善相续 证悟空性
要舍凡夫心,成就佛菩萨品质,离不开六度。方便是帮助我们成就慈悲,圆满福德资粮;慧是帮助我们通达空性,圆满智慧资粮
关于菩萨戒 别解脱戒 解脱戒的说明
受了菩萨戒就有资格学菩萨学处,受菩萨戒,行菩萨行
显教讲的两种戒
一是根据解脱道修行建立别解脱戒。二是根据菩萨道修行建立的菩萨戒
密宗讲三种戒,解脱戒 菩萨戒 三昧耶戒
解脱戒可以调伏烦恼。 别解脱戒和密乘戒受戒后才有资格学习,可看相关书籍,
菩萨戒学习之前要受菩萨戒,如果觉得自己能做到,乐意去做再受,心行会很坚固
菩萨戒意义
一方面认识到菩萨戒的殊胜,了解这是成佛道德,生起仰慕皈依之心
一方面认识到菩萨戒对成佛修行有多大意义。要摆脱凡夫心,成就佛果,自然热切按菩萨学处修行。
要对法有清晰认识,比如菩萨戒,有了认知再去受持,对戒的信心会很坚固
受菩萨戒前先要学菩萨戒,知道受戒的羯磨,尤其宣誓时,自己清清楚楚。对什么是菩萨戒的根本堕罪,什么是恶作(即轻罪),怎样持好菩萨戒的守护方法,及犯戒后怎么忏悔和出罪的内容,都要通过《戒品释》深入了解。
菩萨道修行内容
“普门无定相,慈悲济物即观音”,观音以各种身相方法救度众生。菩萨救度众生就要从五明学,法门众多,但要遵循一定准则。就是依六度统摄一切学处。
六度是包括菩萨道修行一切要领,又称六波罗密,是六种度脱烦恼 摆脱凡夫心的方法,也是六种到彼岸、成就佛道的途径
六度的安立
1、获得增上生
从得到善趣身的角度,说六度的建立。学佛要有圆满身份,必须修习六度,否则没办法得到这种身份
要圆满菩萨的广大行愿,完成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要经过多生累劫,要尽未来际践行。如普贤行愿品说: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菩萨道修行是悲愿无尽的相续,不存在成佛就没事干,需要经过多生相续,不断利益众生。
在菩萨道修行中有成就,必须具备良好身份。修行要有福报,需要圆满身份。外在条件说需要受用的钱财,生活不成问题。有受用的健康,有机会条件能力听闻佛法;要有善知识眷属等外护,帮助我们成就道业。
外在条件具备还要克服自身烦恼,就要禅定。
有前五度还需要智慧,了知因果,分别善与不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举例:比如竹苇和芭蕉,结果实就会死了,骡子本来不能怀孕,怀孕就会害自己。财富地位事业等本来都是福报,如果没有智慧,就会成为作恶增上缘,自己反而被这些圆满祸害
有智慧的就会发现福报是过去生修的善业。我们拥有福报后,更应该积集善因。只有这样未来才能不断积累福报,成就善业。
没有智慧的话,福报用完,没有新的善业增长,就要开始受苦
要在未来生修行就必须有圆满的资具,感得从身份到定力 智慧等六种盛事。产生六种福报的因就是布施等六度。
修道前提是暇满人身,暇满要修六度得,而究竟圆满唯有成佛
六度帮助我们成就受用财 身 和圆满眷属殊胜修行身份,也就是增上生
2、自利利他
从自利利他角度,建立六度内容和次第。菩萨道修行就是自利利他,在利他过程中完成自利得修行。
成就二利和修六度什么关系
六度包含自利和利他,从自利说,要利益众生就要以财物饶益他人,而且是如法得财物。
布施必须建立在持戒的基础上,符合戒律规范,属于正当所得
持戒圆满就要具足忍辱。从律仪戒说 不能杀盗淫妄,没有一定忍辱不易做到
举例:别人骂你 打你 损害你利益,就起嗔心以牙还牙,持戒就没办法清净,持戒必须俱忍辱。
如果有人打骂 你不报复用慈悲和良好心态对待 包容,避免对方继续造恶,积累恶业。如果对方感到欢喜,可能生起善心,多做善事。只有具备忍辱力,才能更好利他
接着讲自利
智慧帮助我们成就解脱的快乐。成就智慧证悟空性,散心状态做不到,必须以定为基础,令心长时间安住善所缘,才能培养定力开发智慧。
成就定力必须精进。如果懈怠就不能持续安住在善所缘,不会产生定力。时时保持正念,反复观察修 安住修,甚至夜以继日修习止观。以精进为禅定根本,以禅定为般若的根本,成就解脱
六度前三度偏向利他,后三度偏向自利。
真正圆满布施 持戒 忍辱,离不开精进 禅定 般若。六种合起来才能圆满利他
心住善所缘,属于静虑,也就是禅定的修行特征。解脱生死烦恼,是慧的特征。一种是安住,一种是安住后进一步修观,开发智慧,从而解除生死烦恼
3、圆满利他
从圆满利他的角度,建立六度的内容和次第
怎么圆满利他?
首先以财布施解除对方物质困难
其次对有情不作损害,当众生损害我们也要堪忍。
我们要不厌其烦帮助众生,通过禅定 神通等各种方便,让众生欢喜,进而也想修行。依智慧说佛法,对方修行有疑惑,以佛法为他断除疑惑 解除烦恼
以上必须通过修六度完成。布施:以财施去除众生贫乏。持戒:对众生不作损害,不行杀盗淫妄。忍辱:当众生伤害我们能善待。精进:帮助众生不厌其烦。禅定:以神通令众生欢喜。 最后以智慧引导众生修学,解除对方疑惑。
菩萨道修行看,利他和自利的心一样,具有利他心,就能通过利他成就良好生命品质,也是最好的自利。 贪的人多辛苦,无贪的人多自在
通过修六度 获得这六方面素养,圆满利他
4、总摄大乘
要完成大乘菩萨道修行,六度可以包括一切
修菩萨道,就要对拥有一切,色身钱财都不贪著,成就无贪瞋痴 悲智双运生命品质
布施克服吝啬培养无贪,无贪就能很好的持戒,面对别人损害就要有忍辱,而一切善行都要精进。还有无分别的瑜伽就是禅定和般若修行,这六度都圆满 才能成就无上佛果。
5、具足方便
菩萨道修行必须要对治凡夫心净除二障。布施克服悭贪,持戒对治散乱,忍辱获得不舍有情的修养,通过精进善法增长,禅定和般若净化烦恼障和所知障。彻底净除烦恼障和所知障都要靠慧,慧成就离不开定。
6、成就三学
从戒定慧三学的角度安立六度。解脱道和菩萨道修行都归纳为戒定慧三学,又称三无漏学。六度修行就具足三学。布施 持戒 忍辱属于戒学,禅定属于定学,智慧属于慧学,精进通于三学。修习六度圆满三学。不论从哪个角度说,菩萨道修行只有修习六度才能完成。
对六度意义要不断思考,有了充分认识和信心,自然会去做
六度的安立次第及原理
1、生起次第
布施:布施是持戒基础,持戒是忍辱基础,每一法都是有关联
布施:对受用境界有不顾不贪的素养之后,才能受戒,尤其受菩萨戒
忍辱:能持好戒律才能修习忍辱。
精进:具备忍辱的修养,逆缘就很少,容易精进
禅定:精进修行,心就容易安住于善所缘,从而生起三昧,获得定力
般若:具备定力才能产生通达空性的智慧。如所有性,即空性智慧
六度安立,前一法具有引发后一法的功能。
2、胜劣次第
胜劣次第,胜,更殊胜:劣,更普通。心行来说,前一法是劣,后一法为胜。
举例:比如布施,很多人能做到,但持戒就不容易持的圆满,忍辱则更难。
举例:具足般若的人,一定具足禅定;但具足禅定的人,不一定具足般若。多以般若更胜,禅定相对较劣。具足禅定的人会有精进,否则不能得定;但具足精进的人,不一定有禅定。
心有胜劣次第,即后面的心比前面的心更殊胜
3、粗细次第
粗细次第,即前面的心粗,后面的心细。所以前一法的心比后一法容易生起
引《庄严经论》,对三种次第加以总结。
一是生起次第,依前面的法,引生后面的法;
二是胜劣次第,前面的法为劣,后面的法为胜;
三是粗细次第,前面的法粗,后面的法细。
因此安立六度的先后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