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元朝
该思维导图全面且系统地梳理了元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信息,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便于对元朝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编辑于2025-06-20 09:33:45元朝
参考文献
《宋元戏曲史》’
《元史》
《新元史》
《蒙古秘史》
《清华元史》
《成吉思汗》
《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
《蒙元史研究导论》
《元西域人华化考》
《元白诗笺之证稿》
元朝概括
游牧民族的主要特点
基本生产方式
畜牧+狩猎。基本没有农业。
流动性,非定居。畜牧业属于游牧。
畜群结构
马、羊、牛。羊最多。马最重要。
建立
1271年,蒙古国第五代大汗忽必烈建立元朝。
统一
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
历程
元代历史从成吉思汗起,共163年,历15帝。自忽必烈定元朝国号起,共97年,历11帝。
性质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王朝,是蒙汉各族封建阶级的联合政权,它采用了汉族封建制度,也保存了许多蒙古旧制,具有民族压迫的色彩,呈现复杂和矛盾
帝系
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蒙古的崛起和元朝的统一
蒙古的崛起
甲.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过程
先后攻灭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
结果
1205年统一
1206年,草原各部在斡难河源举行称为“忽里台”的贵族议事大会,拥立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成吉思汗”。
乙.蒙古国政治军事制度的创设
千户制
建立千户、百户授封制度
怯薛制
创建怯薛护卫军——(指代蒙古帝国和元朝的禁卫军)
断事官
颁行法律与设置司法长官(也可札鲁忽赤,也称为断事官)
札撒
断事官处理事务的依据是“札撒”(蒙语意为法令),这是成吉思汗根据古代流传下来的习惯法以及他本人对各种事务的命令而制定的
意义
千户制、怯薛制、断事官制和札撒标志着“大蒙古国”的国家机器的建立
丙.蒙古的对外征服
灭夏、金的战争
西夏
1205-1209年,三次进攻西夏
1226年包围西夏国都
1227年西夏投降
金
1211年开始
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窝阔台继位
1232年窝阔台遵遗嘱分三路进攻金朝
南宋重演宋金海上之盟,与蒙古订立合约,前后夹击1234年灭亡金朝
蒙古西征三次
特点
游牧掠夺和部族复仇
第一次西征(1219-1223)
领导者
成吉思汗领导
进攻方向——西北
1217—1218年,进攻新疆和贝加尔湖地区的诸部落
1219—1223年,灭亡中亚伊斯兰帝国花剌子模
第二次西征(1235-1242)
领导者
窝阔台派遣成吉思汗长孙拔都
方向—西北
攻占俄罗斯
进军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兵锋抵至亚得里亚海东岸,逼近维也纳
第三次西征(1253-1260)
领导者
蒙哥派遣其弟旭烈兀
方向
目标波斯和阿拉伯
1258年灭亡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
入侵叙利亚
丁.四大汗国
钦察汗国(金帐汗国)
建立者
拔都
范围:领地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辖俄罗斯各公国,南至黑海、里海,北到北极圈
窝阔台汗国
建立者
窝阔台之孙海都
范围
以阿尔泰山和伊犁河为中心,领有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
察合台汉国
建立者
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台
范围
领地东至吐鲁番,西至中亚阿姆河,南越兴都库山)
伊利汗国
建立者
托雷之子旭烈兀
范围
以波斯为中心,东起阿姆河,西至小亚细亚,南至波斯湾)
元朝的统一
元朝的建立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帝位
1271年建国,把统治中心移到汉地。
影响:统治中心南移,加速了大蒙古国的分裂
推行汉法
建立年号、国号及有关礼仪制度
建立汉式官僚机构
定都汉地
实行重农政策
尊孔崇儒
元灭南宋的战争
1259年开始进攻武昌
1279年在崖州灭亡南宋
元朝政治制度的发展
元朝行政制度的发展
特点
皇权:主奴观念
相权:家臣政治
内容
中央
中书省——行政事务,长官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实际负责人是右、左丞相和平章政事
枢密院——掌军务,长官枢密使亦由皇太子兼领,实际负责人为枢密院事
御史台——监察,御史大夫
地方
行省制度
行省、路、府、州、县。
西藏
宣政院——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部分
前后藏分为十三个万户,万户以下各级官员多由当地僧俗首领担任,由帝师或宣政院荐举,而后由皇帝任命,这是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起源
元廷还在西藏设置驿站,调查户口,征收赋税,屯戍军队
台湾
澎湖巡检司——中国政府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权力机构
选官制度
特点
①高级官僚基本为上层蒙古、色目贵族以及极少数汉族勋贵所垄断
②中、下级官僚中,出身吏员者占了压倒优势。
③昔日凭借文化知识“学而优则仕”的儒士集团受到冷遇
法制与军制
法制
有例可援,无法可守
元朝…始终没有编成类似唐代或金代那样形式完备的法典。
军制
兵员征集体制
兵源
蒙古军 探马赤军 汉军 新附军
军队编制
中央宿卫军
地方镇戍军
蒙古旧制与民族压制政策
旧制——怯薛制
怯薛在元朝不仅继续承担宫廷禁卫,而且发展成上层官僚集团的核心。执勤的怯薛长有权参预讨论军国重事
形成了“内朝”
民族压制政策
四等人制
蒙古、色目人、汉人、南人
达鲁花赤
由上两等人担任,达鲁花赤对所在机构官员处理的政事拥有最后裁决权
驿站与急递铺制度
驿站
大蒙古时期设立“站赤”制度
元朝时期全国站赤共有1500多处
急递铺
专用以传递紧急文书的机构
影响
庞大的站赤和急递铺制度使元朝形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稠密交通网,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民族关系
压迫不平等
产生了蒙古族和回族
对外关系
1274年征日本(文永之役)
1277年征缅国
1281年征日本(弘安之役)
1282~84年征占城
1283年征缅国
1284~85年征安南
1286~87年征缅国
1287~88年征安南
1292~93年征爪哇
元代的经济
元代的赋役、户籍与阶级
元代的赋役
北方
税粮
丁税
地税
科差
丝料
包银
俸钞
南方
继续征收夏、秋两税,税额按地亩计算。
元代的户籍制度与驱口
户籍制度
两套:户等制
内容
按照资产多少,将居民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甲
目的
划分户等的目的是为了合理摊派赋役。
诸色户计
而且一经入籍,就不许随意更动,往往世代相守
民户、军户、匠户等
驱口(特殊的贱民阶层)
指战争中“被俘获驱使之人”
元代驱口的占有者称为使长
特征
是一种半农奴、半奴隶的特殊阶层。驱口以奴隶制的残余形态,保留在社会经济结构中,一直到元朝灭亡
元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甲.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政策
元世祖采行汉法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是重视农业,他采取“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
机构
1261设立劝农司
1270设司农司,后改名为大司农司
书籍
编成《农桑辑要》颁发全国,对指导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
王桢《农书》是元朝统一全国后出现的一部农学专著
屯田的发展
军屯、民屯、军民屯
农牧的关系
元廷还多次颁布禁止诸王贵族因狩猎践踏田亩和禁止占民田为牧地的命令
表现
首先是水利灌溉业的发达
粮食产量的提高
棉花的种植范围扩大
棉花种植在宋时仅分布在西域、海南、闽广一带,元代开始,南方从珠江流域传播到长江、淮河中下游地区,北方由新疆传入黄河中下游地区。
乙.纺织业
元代官私手工业中的丝织业有很大发展
官
官办的丝织业著名的有平江、杭州、成都三处的织锦院,院里织机各有数百台,工匠数千人,有挽综、纺绎等较细的分工
私
苏州私营丝织业作坊的规模与经营情况就是例证
植棉在全国的普及使棉纺织业成为元代的新兴手工业
14世纪以后,棉纺织品逐步代替丝、麻织品,改变了中国人的衣着材料。
丙.制瓷业
南方的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
丁.矿冶业、印刷业
冶矿业
后来逐渐变成官督民办的形式
印刷业
南北各地都兴起许多刻书印刷的中心
各地私人印刷业的兴起
元代的商业
甲.城市和商业的繁荣
元大都被称为“汗八里”,当时不仅是大汗的京城,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经济中心之一。
北方的重要城市,沿着陆路交通干线。
海上贸易繁荣,市舶司管理
贸易繁荣的原因
大一统的和平局面
驿道的开辟
漕运的疏浚与海运的开通
纸币的发行
乙.斡脱钱
当时由中亚贵族出资交商人们经营的商业组织称为“斡脱”,此词在突厥语中意为“合伙”,有商队伙伴等含义
斡脱们放出的高利贷叫做斡脱钱
元廷在1272年(至元九年)设置了斡脱所,后来扩展成斡脱总管府,成为政权和贵族营利机构
丙.钞币
元世祖时,正式在全国推行钞法
中统钞。中统钞作为统一的货币畅通全国
丁.河运与海运
由于隋唐旧运河已不能适应运输的需要,元朝着手陆续修凿大运河
在修凿大运河的同时,元朝还开辟了沿海漕运
元朝统治的覆灭
元末社会矛盾的激化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由于蒙古旧制导致政变长期发生
连年的灾害
官僚体制也走向崩溃
元末农民大起义
甲.红巾军大起义
人物
韩山童
时间
1351年
地点
颍州(成功)
乙.其他反元起义
北方地区还有
芝麻李(李二)、彭大、赵均用等起义于徐州,布王三(王权)占领唐、邓、南阳等地,称“北琐红军”;孟海马占领均房、襄阳等地,称“南琐红军”,郭子兴占领濠州(安徽凤阳)。
南方地区
南方进行
反元活动的领导者是彭莹玉、徐寿辉。后来,徐寿辉称帝,建立了政权,国号天完,年号治平。
元末农民起义军中规模较大的还有1348年起兵于浙东的方国珍和1353年起兵于高邮的张士诚
丙.北方红巾军的北伐及失败
1355年,韩林儿称帝,国号大宋
北伐失利
1366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廖永忠迎韩林儿到应天,在瓜步 (江苏六合东南)渡江时船沉, 韩林儿淹死,以龙凤纪年的宋政权至此结束。
朱元璋灭元
朱元璋起义军的强大
1352年,郭子兴起义
1355年郭子兴死,朱元璋掌握军队的实际领导权
元池州学正朱升还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后来刘基、宋濂等儒士,也得到朱元璋的特别重用
朱元璋消灭地方割据
东北-张士诚
1365年开始,派徐达为大将军
1367年张士诚被俘送应天,自缢死。
西-陈友谅
1363年鄱阳湖水战,陈友谅死,朱元璋后亲率军队征战武昌
东南-方国珍
1367年分路进讨方国珍,方国珍计穷势屈,不得不投降。(1374年病逝)
南-陈友定。
1368年,陈友定兵败被俘,被朱元璋处死。
朱元璋建明灭元
1368年,改元洪武,以应天府为京师
1367年派徐达、常遇春开始北伐,1368年7月元顺帝弃大都北遁,8月徐达率北伐军进入大都
元代的文化
哲学与宗教
甲.理学
但理学思想的广为传播还是赵复被俘到北方之后的事
许衡、刘因、吴澄被称为元代三大理学家
科举考试以理学为标准答案,理学在中国封建思想学术界的至尊地位从此完全确立。
元朝科举的特点
四等人分用两套题考试,分别录取
考经义不考词赋
考试程式多采朱熹《学校贡举私议》
经义考试以《四书》为基本内容,汉人、南人加试《五经》中任选一经
对经书的解释须以程朱理学为标准
乙.各种宗教的流行
成吉思汗以来
蒙古统治者信奉传统的萨满教,但对其它各种宗教,也都采取宽容态度
元世祖后
元朝历代皇帝后妃都尊喇嘛为帝师,并亲自受戒。因此,喇嘛们受到特别的尊崇和优待
道教
元代的道教,除了张天师的嫡系称为正一教外,还有全真教、真大道教和太一教等流派。
全真教势力最大,教主丘处机(长春真人)曾应成吉思汗之召到过中亚等地,
其弟子李志常据实写了一部《长春真人西游记》,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贵史料。
史学
元朝建立之后,沿袭中原旧制,各帝死后,都由翰林国史院或指定史官编纂《实录》。
元代私修史书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和胡三省的《通鉴注》最为重要
元代史学中还有一部具有特殊价值的著作——《蒙古秘史》。
文学
甲.元曲
元杂剧具有完整的艺术形式,每部杂剧分四折,每折包含唱曲、表演、台词三要素,有男女主角和配角
在南方,南戏亦称传奇。著名的有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
乙.绘画
元初的绘画,仍以山水画为主,画家以赵孟頫、钱选为大家
元四大家
黄公望(字子久)
王蒙(字叔明)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
吴镇(字仲圭)
丙.雕塑石刻
元代的石刻非常精湛北京《居庸关云台六体文字石刻》
科学技术
甲.数学、天文学
数学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在1303年发表的《四元玉鉴》
元代产生了珠算
天文学
郭守敬《授时历》
乙.地理学
翰林学土潘昂霄根据阔阔出的口述,写成了一部《河源志》。这篇纪录是我国现存有关河源勘察的最早报告。
朱思本的《舆地图》
丙.农学
元世祖时司农司编纂的《农桑辑要》
王祯编著的《农书》是元代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
《农桑衣食撮要》的编著者是畏兀儿人鲁明善,此书重点按照农家月令计划体载编著,切合农民的实用要求。
丁.医学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是现在世界上已知的全身麻醉的最早文献
朱震亨著有《格致余论》、 《局方发挥》等书,主张临症时用药要灵活,“因病以制方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三卷, 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营养保健学食疗专著
元代中外文化交流
马可波罗访华
汪大渊《岛夷志略》
主题
主题
狩猎事实上成为绝好的战争训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