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百法1-5讲复习导图
百法明门论1-5讲复习思维导图,帮助修学者系统复习百法相关知识,识别修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区,把握佛法的核心要素,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佛法修学和实践。
这是一篇关于百法第6讲导图,梳理了《大乘百法明门论》的核心要点,对唯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进行了详细阐释,并针对相关疑问进行了解答,有助于理解唯识论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内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七夕活动策划
南北粽子
绘本阅读理念
创作工具思维导图
快速阅读核心技巧
自媒体教学笔记
茶文化旅游
演讲活动策划方案
2010年管综:学者追求真理
《老年社区服务》项目单思维导图
百法1-5讲主题复习
百法内容
无我
法无我
人无我
无明+我执=凡夫心=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
唯识
《三十论》、《成唯识论》
《百法明门论》:心法和色法,有为法和无为法
心理分析:心和识
认识内心-调整内心-净化内心
真心系统+妄心系统(虚妄唯识系)
舍弃凡夫心,发菩提心,成就佛菩萨品质
如何舍弃凡夫心?修行最难就是拜托凡夫心干扰
修学误区
不得要领
偏执一端
学唯识偏向哲学,偏于唯识见,缺乏止观实修
偏于止观禅修,缺乏正见基础,不懂安心,对心一点不了解
偏于持戒
佛法核心要素
皈依
皈依佛陀
忆念佛陀功德,身口意三业功德,无量慈悲无量智慧,圆满人格
皈依传承诸师
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陈那论师(因明)-护法菩萨-戒贤论师-玄奘-窥基
皈依就是永久信赖,引发和保持对三宝的信心
发心
正确发心-解脱和成佛
出离心-解脱道
要有意愿力
出离轮回、惑、业
依靠戒律
止息妄流
依靠正见
去掉妄流
菩提心菩萨道
经典:《大乘庄严经论》-发心品《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劝发菩提心集》《大乘入道次第》
成就无上佛果、利益一切众生
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
有漏妄识基础之上,有我,不平等
胜义菩提心
无我、平等,利他
证得空性后还有悟后起修
自觉+利他,成就悲+智
持菩萨戒+修空性见
如此修行好处是在菩萨行过程中无所得,不著相
不修就会成为凡夫行,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围绕五个要素和两大中心
通过观察修,观轮回苦,三恶道苦
非正确发心-凡夫心
贪、嗔、我慢、嫉妒
戒律/持戒
子主题
正见
闻思/观察修
世俗正见
出世正见/无漏正见/空性正见
四种寻思:名、义、自性、差别
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对印度传统宗教的吸收、改造、批判
破见比破戒更严重,破见是断善根
心行
唯识正见
遍计所执性
三论宗的一切都是空,没有自性,不可得
能遍计
意识(意识和末那识)、心
我执和法执的基础
分析道一刹那,找不到我,都是缘起,都是没有自性的因缘假相
所遍计
见分和相分
依他起性
太虚法师用三性涵盖整个大乘佛法
与缘起的区别在于有一个因,有种子,缘起没有
因能变
种子生现行
果能变
缘起的假有和真实的空性真有
断常二边的区分
自性见
法执
假名
我执
一种错觉
圆成实性
《楞严经》《愣伽经》有一个真实空性
心的本质
超越语言,超越对待
超越思维
不一不异
遍一切处,无所不在
被我法二执遮蔽
闻思经教-如理思维-树立正见-修习止观-通达空性
心
心王
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
末那识就是凡夫无明人格基础
阿赖耶识/种子
熏习
现行
种性
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性格-人格-种性
唯识的五种种性:没有种性、菩萨种性、声闻自了种性、不定种性
51心所
普通心理
伦理心理
止观实践心理
观念和心态
你拥有什么心理你就是什么,佛菩萨心理就能成为佛菩萨
四分
相分
每一种心理活动的对象和投射
所缘
见分
对投射影像的感觉和感知
能缘
自证分
觉察自己的感觉和感知
证自证分
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