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控力》
这是一篇关于《自控力》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关于意志力,容忍罪恶:善行之后会有恶行,误把渴望当幸福,情绪低落会使人屈服于诱惑,及时行乐经济学,意志力会传染,“我不要”的局限性。
编辑于2025-06-30 19:38:16这是一篇关于《销售圣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销售流程的三大要素,准备阶段,介绍阶段,说服阶段,成交阶段。
这是一篇关于《情绪急救》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拒绝,孤独,丧失与精神创伤,内疚,反刍,失败,自卑。《情绪急救》是一本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心理学著作,它为读者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情绪救治方法,帮助读者在面对情绪伤害时能够及时自救,保持心理健康。
这是一篇关于《一切从广告开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广告是一门精准的科学,广告是放大的推销术,揭示了广告的科学本质与销售导向,为广告从业者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与实践指南,具有极高的专业价值与行业影响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销售圣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销售流程的三大要素,准备阶段,介绍阶段,说服阶段,成交阶段。
这是一篇关于《情绪急救》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拒绝,孤独,丧失与精神创伤,内疚,反刍,失败,自卑。《情绪急救》是一本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心理学著作,它为读者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情绪救治方法,帮助读者在面对情绪伤害时能够及时自救,保持心理健康。
这是一篇关于《一切从广告开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广告是一门精准的科学,广告是放大的推销术,揭示了广告的科学本质与销售导向,为广告从业者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与实践指南,具有极高的专业价值与行业影响力。
《自控力》
关于意志力
驾驭“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三种力量
意志力是一种抑制冲动的能力,使我们成为了真正的人
前额皮质左边区域负责“我要做”的力量
前额皮质右边区域负责“我不要”的力量
前额皮质中间靠下区域控制“我想要”的力量
意志力第一法则:认识自己
要想有更强的意志力,就要有更多的自我意识
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决定,因为大脑会自动“驾驶”
坚持记录自己的决定,分析哪些有利于实现目标,哪些会消磨意志
训练大脑
可以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大脑
通过刻意练习,就可以让大脑对某项技能越来越熟练
冥想
提升意志力
管理压力
克制冲动
认识自我
能够迅速重塑自己的大脑
简单的冥想就会有效果
3小时的冥想练习,注意力就会大幅提高
连续8周的冥想练习,大脑区域里的灰质就会随之增多
五分钟冥想练习
原地不动、安静坐好
注意自己的呼吸
感受呼吸,弄清自己是什么走神的
不带批判地拉回思绪,再次专注到呼吸上
大脑和身体协同发挥意志力
心率变异度
交感神经控制身体
战斗或逃跑
焦虑或愤怒
心率升高,心率变异度会降低
副交感神经发挥作用
缓解压力
保持平静
控制冲动行为
心率降低,心率变异度会升高
心跳放缓,心率变异度升高
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避免及时行乐的想法
更好地应对压力
“三思而后行”反应
呼吸锻炼:降低心率,提高心率变异度
将呼吸频率降低到每分钟4-6次
专注于缓慢地、充分地呼气
每天20分钟练习
储存意志力
锻炼身体,让大脑更充实,运转更迅速
每次至少5分钟
让身体动起来
运动时不吃垃圾食品
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就是最好的
绿色锻炼
走到室外
回归大自然怀抱
低强度的锻炼即可
散步、慢跑
做简单的伸展活动
与孩子玩耍
保证良好睡眠
一个晚上的良好睡眠就能帮助大脑恢复到最佳状态
冥想锻炼可以恢复睡眠
生理学放松反应
躺下来,用枕头垫着膝盖,腿稍稍抬起
闭上眼睛,做几次深呼吸,感觉腹部有起伏
放松肌肉,腹式呼吸,保持这个状态5-10分钟
压力是意志力的死敌
自控力和肌肉一样有极限
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人们早晨的意志力最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
保证健康饮食
血糖能恢复意志力
血糖变化的方向才是做出决定的关键因素
资源不足时,大脑会满足当下的需求
资源充足时,大脑会转向长期投入
保持血糖稳定最重要
保证足够食物供应
低血糖饮食
过分依赖高糖、高脂的食物会摧毁意志力
意志力锻炼
控制自己去做以前不会去控制的小事
增强“我不要”的力量
改掉口头禅
用不常用的手进行日常活动
增强“我想要”的力量
每天都做一些事(没有形成习惯的事情)
冥想锻炼
增强“自我监控力”
记录自己平常不关注的事情
记录激励的话语
只要自己愿意,就会有意志
挖掘“我想要”的力量
意志力挑战成功后,会收获什么?
意志力挑战成功后,还有谁会获益?
如果在挑战中取得进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脆弱的时候给自己动力的东西
觉得自己“疲惫”无法自控时,看看自己能不能挺过这一感觉,向前迈出一步
容忍罪恶:善行之后会有恶行
道德许可效应
会诱使人们做出背离自己最大利益的事情
会让自己把“想做的事”变成“必须要做的事情”
只要思想中存在正反两方,好的行为就总是允许自己做一点坏事
做善事的时候,会自我感觉良好,接下来可能会更相信自己的冲动,而冲动常常会允许自己做坏事
进步会让人道德化
把进步当作放松的借口
可能会让人们放弃曾经为之奋斗的东西
前进一小步,可能会后退两大步
对目标持之以恒
取消许可,牢记理由,以完成目标为导向
想一想做好事的原因
改变做好事就应该得到奖励的想法
大脑会错把可能性当成真正完成了目标
大脑对能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感到兴奋
用未来的乐观期待掩饰现在自己做的不好
未来再好好表现
明天会弥补今天的过错
今天放纵,明天改变
不要向明天赊账
想改变某种行为,要试着减少行为的变化性
明天和今天毫无区别
把今天的决定都看成是对今后每天的承诺
不要想“现在要不要做这件事”,而是“今后是不是每天都做这件事”
光环效应
使自己放纵的东西和使自己觉得高尚的东西同时出现时,就会产生光环效应
感觉良好会取代常识判断
1%的美好会掩盖99%的罪恶
认同目标本身,而不是做善事时的光环
误把渴望当幸福
“我想要”的神经生物学原理
多巴胺(奖励)系统
感受到的是期待,而不是快乐
奖励的承诺带给人们的压力与快乐差不多
把想要当成激励,并为了获得这种感觉付出努力
如果奖励迟迟没有到来,奖励的承诺足以让人们上瘾
释放多巴胺时,会更容易受到诱惑
多巴胺会放大“及时行乐”的快感
最大的即时奖励和承诺
免费
食物
性
将“无聊的事”多巴胺化
把不想要做的事情和能释放多巴胺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与有保证的小奖励相比,大脑对可能获得的大奖能加兴奋
大的奖励会促使人们做任何可能获奖的事情
用奖励承诺来克服癖好
观察自己的关注点,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注意到奖励的承诺是假象
感受现实状况,大脑会调整期望值
区分真实奖励与虚假奖励
真实奖励是真正能让自己身心愉悦的事情
保持对生活的兴趣
保持对事物的欲望
虚假奖励是得到想要事物的过程,而不是这个东西
情绪低落会使人屈服于诱惑
激活大脑奖励系统
缓解压力的承诺
释放多巴胺
吃东西、喝酒
购物
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等
奖励的承诺
并不意味着快乐
可能会更有罪恶感
压力会更容易引起欲望
情绪低落时,大脑会更容易受到诱惑
是大脑自我保护的一部分
最有效的解压方式
锻炼或体育活动,外出散步
冥想或做瑜伽
阅读、听音乐
培养有创意的爱好
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
恐惧管理
意识到死亡,人类会很害怕,会让自己立即做出回应,以对抗无力感
寻找能让自己觉得安全、有力量得到慰藉的东西
处于恐惧中,更容易屈服各种诱惑
恐惧带来拖延
拖延的事情跟死亡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无法面对自己的脆弱
“那又如何”效应
放纵、后悔再到更严重的放纵
责备自己屈服诱惑,会带来更多的意志力的失效
自我批评带来的罪恶感会加重这种循环
耗尽了“我想要”和“我要做”的力量
降低积极性和自控力
容易导致抑郁
自我谅解会打破放纵自己的循环
反而会增强责任感
提升积极性和自控力
失败的时候请原谅自己
决定改善心情
人处于低谷的时候,最容易作出改变
发誓改变会让人们充满希望
想象改变后的生活
幻想改变后的自己
带来即时满足感
虚假希望综合症
下定决心只是最容易的环节
不切实际的乐观,只能带来一时快乐
做出改变的过程是最难的
改变面临的挑战会带来当头一棒
如果最终没能达到预期,会引发罪恶感
进入到“那又如何”恶性循环
乐观的悲观主义更能成功
预测自己什么时间,会怎样受到诱惑和违背承诺
想象一个不让自己放弃抗争的具体方法
及时行乐经济学
即将奖励诱惑
前额皮质
并不擅长自控
会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对自己承诺明天会更好
虚假希望带来即时满足感
延迟折扣
很小的延迟,就能大幅降低人们感知到的价值
等待奖励的时间越长,价值越低
有限理性
诱惑真实存在时,大脑就会进入“搜寻奖励”模式
“即时奖励”会激活更原始的奖励系统,刺激相应的多巴胺产生欲望
被即时奖励蒙蔽了双眼
十分钟法则
等待十分钟,再去做一件事
改变大脑处理奖励的方式
避免即时满足感劫持大脑,权衡等待之后,大脑会更加理性
一旦和诱惑有了距离,大脑的自控系统就会重新掌控局面
如果看不到奖励,对奖励系统的刺激也会减少
创造一些物理上的距离,并时刻想着长远的奖励
给未来的回报打折
每个人对未来的折扣率都不一样
通过改变自己对选择的看法,来降低折扣率
抵抗即时满足感
想象一下:这个选择是为了即时的满足感,放弃了更好的长期奖励
想象已经获得了长期的奖励,想象未来的自己享受自控的成果
扪心自问:愿意放弃长期奖励,而换取诱惑自己的短暂快感吗?
对未来的自己做预先承诺
受诱惑的自我会在最后关头改变做法
做好拒绝诱惑的准备
在未来的自我被诱惑蒙蔽之前,做出选择
让改变偏好变得更难
受到诱惑时,制造延迟或设置障碍,给自己一些时间来应对诱惑
激励未来的自己
得到“即时奖励”时付出更大的代价
等待未来的自己出现
认为未来的自己更完美
到了未来,最后做决定的还是毫无改变的自己
未来的自己会被一直推向未来
考虑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是大脑的不同区域
大脑把未来的自己当成别人
大脑会更关心自己的幸福
如果想到未来的自己,却想不到现在的自己,就越容易屈服“即时满足感”
遇见未来的自己
创造未来的记忆
想象未来的场景可以来带延迟满足
未来场景越真实、生动,做的决定就越不会让未来后悔
给未来的自己发条信息
如何看待现在的选择
对未来的自己描述自己现在要做什么
觉得自己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未来的自己会因为现在做了什么,而感激现在的自己
想象未来的自己
想象希望成为的自己和害怕成为的自己
想象自己对过去的选择有什么感激,是感到自豪、心怀感激还是后悔不迭
该屈服的时候也要屈服
那些无法对诱惑说“好”的人,屈服诱惑时反而需要自控力
放纵自己比抵抗诱惑还难
不要太“高瞻远瞩”
做出放纵自己的承诺
不要所有的诱惑都推迟
意志力会传染
个人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受他人想法、意愿和行为的影响
受镜像神经元的影响
无意识地模仿他人行为
传染情绪,对别人的情绪产生反应
看到别人屈服诱惑时,自己大脑也可能受到诱惑
目标也能传染
人类会在观察他人行动时,会用社会脑猜测他们的目的
人们很容易感染别人的目标,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看到别人举止不良的时候,我们自控力也会降低
当群体都在做的时候,人们会认为这件事是应该做的
只要看到其他人屈服于诱惑的证据,就会感染上同样地目标
关系越密切的人,行为传染会更严重
增强免疫的最佳途径
每天刚开始的时候,花几分钟想想自己的目标
想想自己会受到什么诱惑,想要改变自己的目标
回想自我目标有助于避免感染他人目标
“我应该”的力量
想象自己是别人评估的对象,为自己提供精神支持
预想自己实现目标会非常自豪,更可能会坚持到底
认为别人都在监督自己
预想自己的行为会受到谴责,也会改变行为
注意限度,避免过度自责导致放纵
公开自己的意志力挑战
获得他人的支持
坚信他人会监督自己,并观察自己的行为
充满动力去做正确的事
“我不要”的局限性
讽刺性反弹
当人们试图摆脱某种想法时,这种想法却往往占据了自己的思想
越是压抑人的本能,就越会产生这种反弹效应
越渴望,想的越多,想做的感觉就越强烈
不试图控制想法和情绪时,它们反而不容易被激活了
想自己所想
追随自己的感觉
专注于感受,别相信想法
专注于呼吸和身体的感觉,做冥想
不必接受想法,这只是思维运作方式,并不代表什么
直面自身欲望,但不要付诸行动
承认自己脑海中的欲望
不要试着转移注意力或与之争论
意识到这种想法和感觉不受自己控制
自己可以选择是否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
记住自己的目标,提醒自己预先作出的承诺
对内接受自我,对外控制行动
认识自我
关心自我
提醒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
像驾驭海浪一样驾驭冲动,不要试图摆脱,也不要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