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有限空间安全管理专项培训
这是一篇关于有限空间安全管理专项培训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有限空间基础知识,有限空间危险特性,有限空间作业基础管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要点。
编辑于2025-07-03 10:28:14这是一篇关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专项培训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认知,二、化整为零 正确划分风险辨识单元,三、条分缕析 组织全面辨识危险源,四、正确逻辑 确定危险源管控层级,五、理清思路 制定可执行的直接措施,六、应用技巧 用管理手段将直接措施落地。
这是一篇关于办公室安全培训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办公室风险识别,办公室用电安全,办公室消防安全。 可用于办公室人员的安全培训。
对基础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大纲。梳理了职业卫生管理培训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知识到具体管理环节,再到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有助于深入理解职业卫生管理的整体框架和关键要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专项培训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认知,二、化整为零 正确划分风险辨识单元,三、条分缕析 组织全面辨识危险源,四、正确逻辑 确定危险源管控层级,五、理清思路 制定可执行的直接措施,六、应用技巧 用管理手段将直接措施落地。
这是一篇关于办公室安全培训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办公室风险识别,办公室用电安全,办公室消防安全。 可用于办公室人员的安全培训。
对基础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大纲。梳理了职业卫生管理培训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知识到具体管理环节,再到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有助于深入理解职业卫生管理的整体框架和关键要点。
有限空间安全管理 专项培训
有限空间基础知识
有限空间的定义
封闭或者部分封闭,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人员可以进入作业,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
封闭或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到限制,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形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范》(DB32/T 3848-2020)
小结
物理条件
足够大到员工可以进入从事指定的工作
进入和撤离受到限制, 不能自如进出
并非设计用来给员工长时间在内工作的
同时符合以下3条
危险特征
内部存在或可能出现有害气体
内部存在或可能出现能掩埋进入者的物料
密闭空间的内部结构可能将进入者困在其中 (如内有固定设备或四壁向内倾斜收拢,尤其电梯事故)
存在任何其他已识别的严重安全或健康危害
符合以下特征之一
有限空间的分类
地下有限空间
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等
地上有限空间
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
密闭设备
船舱、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冷藏箱、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
重点监管的有限空间
冶金行业
工艺炉窑:使用煤气的均热炉、预热炉、热风炉、加热炉、混铁炉、连续退火炉、常化炉、干燥炉、回转窑、竖炉、烟气炉
煤气相关设备设施:有人孔管道,煤气柜、布袋除尘器、电捕焦油器、电除尘器
惰性气体相关设备设施:煤粉制备系统布袋收粉器、煤粉仓;使用氮(氩)气底吹的炼钢转炉、VD炉真空室、VOD炉真空室;炼钢厂设置有氮(氩)气阀门的地下井(坑)
公辅设备设施:煤气洗涤(冷凝)水处理池(井)、污水收集处理池(井、罐)
有色行业
工艺炉窑:使用煤气的熔炼炉、精炼炉、保温炉、熔保炉、均热炉、热处理炉、煅烧炉、焙烧炉、干燥炉(窑)、回转窑、竖炉、熔盐炉
煤气相关设备设施:有人孔管道,煤气柜、布袋除尘器、电气滤清器
公辅设备设施:煤气洗涤(冷凝)水处理池(井)、污水收集处理池(井、罐)
建材行业
工艺设备:立式炉窑,涉及热风的立式磨、球磨机、选粉机
槽罐:减水剂储罐
公辅设备设施:污水收集处理池(井、罐)
机械行业
工艺设备:石灰式干式喷房漆雾收集系统
槽罐:电镀(氧化)槽、酸碱槽、电泳槽、浸漆槽
公辅设备设施:污水收集处理池(井、罐)
轻工行业
工艺设备设施:发酵池(发酵物储存、周转池)、腌制池、纸浆池(储浆池、废浆池)、皮浆池、转鼓
槽罐:发酵罐(槽)、浸出罐、贮糖罐(糖浆箱)、酸碱罐(槽)、电镀(氧化)槽、酸碱槽、电泳槽、浸漆槽,干酪素的溶解罐、点酸罐、缓存罐,超纯水氮封水箱,加入含硫添加剂的物料罐
公辅设备设施:污水收集处理池(井、罐)
纺织行业
槽罐:酸碱罐
公辅设备设施:污水收集处理池(井、罐)
烟草行业
公辅设备设施:污水收集处理池(井、罐)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重点监管目录》
本目录未列出的有限空间,企业也应当按规定落实相应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经辨识分析存在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中毒和窒息风险的其他有限空间,应当纳入重点范围
有限空间危险特性
主要危害因素
气体危害
缺氧
氧含量的合格值19.5%~23.5%
中毒
有毒气体浓度应低于GBZ2.1的限值要求
燃爆
可燃性气体浓度应低于爆炸下限的10%
其他危害因素
淹溺
高处坠落
触电
机械伤害
有限空间,无限误区
我没有闻到或看到任何奇怪的东西, 进入没问题
我只是探头进去看看,不是真的要进入该空间
都检查过了, 我们可以开始工作了,可以把测试仪器放到一边
一旦发生什么事,我可以屏住呼吸并逃离
我腰间已经栓了绳子,一旦有问题,别人可以把我救出去
有限空间作业基础管理
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人员职责
主要负责人
对于存在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中毒和窒息等风险的有限空间作业,应当由工贸企业主要负责人或者其书面委托的人员进行审批,委托进行审批的,相关责任仍由工贸企业主要负责人承担
审批人
未经工贸企业确定的作业审批人批准,不得实施有限空间作业
监护人员
负责在作业前解除物理隔离措施
全程进行监护,与作业人员保持实时联络,不得离开作业现场或者进入有限空间参与作业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
作业人员
明确审批流程
作业申请
现场交底与布置
现场审批
作业与过程监督
作业结束确认
有限空间管理台账
数量、位置、危险因素
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基本知识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从业人员安全职责
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
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安全职责
有限空间作业基本知识
有限空间作业定义与分类
其他相关基本概念
有限空间作业危险特性与风险分析
有限空间作业危险特性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有限空间风险分析
有限空间常见有害物质危险性分析
安全技术基础知识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操作要求
有限空间作业操作程序
不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注意事项
有限空间内典型危险作业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防护设备
气体检测设备
呼吸防护用品
防坠落用具
其他防护用品
事故应急处置
应急救援的原则和方式
紧急救护与事故救援常识
有限空间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实际操作技能
作业前准备
作业审批
设置警示设施
安全交底
安全检查
气体检测
气体检测设备的选择
气体检测设备的检查
气体检测报警仪的设置方法
气体检测设备的操作
气体浓度的读取与记录
检测结果的评估
关机
防护用品的选择及佩戴
正确使用呼吸防护用品
正确使用防坠落用具
正确使用其他个体防护用品
应急救援
自救过程
无需进入的救援
进入有限空间实施救援
被解救人员的安置与急救措施
《江苏省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安全知识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
工贸企业应当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有限空间作业专题安全培训,对作业审批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培训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和技能,并如实记录
未经培训合格不得参与有限空间作业
风险辨识与管控
风险辨识清单
配备防护用品
风险告知卡
安全操作规程
现场管理
在有限空间出入口等醒目位置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在具备条件的场所设置安全风险告知牌
对可能产生有毒物质的有限空间采取上锁、隔离栏、防护网或者其他物理隔离措施,防止人员未经审批进入
应急管理
编制应急预案
工贸企业应当制定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处置方案,按规定组织演练,并进行演练效果评估
每半年1次
配备应急救援装备
气体检测报警仪器、机械通风设备、呼吸防护用品、全身式安全带等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装备
对相关用品、装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确保能够正常使用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要点
作业申请
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先编制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再办理《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也称有限空间作业证),作业中涉及到其他特殊作业时应按照其他特殊作业要求办理相关作业审批
《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应一式三联,并编号,不得涂改,第一、二联分别由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持有,第三联由有限空间所属单位存档备查,存档时间至少1年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范》 ( DB32/T 3848-2020)
一天一证一作业点
现场交底与布置
交底培训
内部作业
作业负责人应明确监护人员及作业人员,并进行交底培训
告知作业内容
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作业安全要求及应急处置措施等
履行签字确认手续
委外作业
督促承包商明确作业负责人、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并对作业负责人进行交底培训,并收集相关记录
涉及特种作业的,应核实作业人员的持证情况
现场布置
内部作业
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应结合作业风险识别,对现场进行布置
清理作业现场的各类杂物,落实各项安全防护措施
作业现场应设置围挡,封闭作业区域,并在周边显著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安全告知牌或警戒线
对存在交叉作业的,应当采取避免互相伤害的措施,以及相应的隔离与防护措施
根据作业安全风险,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
作业前,作业人员应对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装备、作业设备的齐备性和安全性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立即修复或更换
委外作业
现场负责人需督促作业负责人落实上述相关的现场布置要求
通用要求
可能危及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设备设施、物料及能源时,应采取封闭、封堵、切断能源等可靠的隔离(隔断)措施,并上锁挂牌或设专人看管
限空间内盛装或残留的物料对作业存在危害时,应在作业前对物料进行清洗、清空或置换
应对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装备、作业设备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修复或更换,当涉及爆炸性环境时,应使用防爆设备与工具
现场审批
根据《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制度》中明确的审批流程及人员,进行现场审批
对于存在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中毒和窒息等风险的有限空间作业,应当由工贸企业主要负责人或者书面委托的人员进行审批,委托审批的,相关责任仍由主要负责人承担
现场进行审核,未经许可,禁止作业
现场审批时应结合作业方案、作业票、风险辨识记录等,随现场布置情况逐一核实
未经审批不准作业
作业与过程监督
作业实施
先通风
作业人员站在有限空间外上风侧,打开进出口进行自然通风,不少于30min,禁止采用纯氧通风换气,并保证工作过程中要持续通风。可能存在爆炸危险的,开启时应采取防爆措施;若受进出口周边区域限制,作业人员开启时可能接触有限空间内涌出的有毒有害气体的,应佩戴相应的呼吸防护用品
再检测
检测要求
进入前30分钟内,作业前应在有限空间外上风侧,使用泵吸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对有限空间内气体进行检测
有限空间内仍存在未清除的积水、积泥或物料残渣时,应先在有限空间外利用工具进行充分搅动,使有毒有害气体充分释放
检测应从出入口开始,沿人员进入有限空间的方向进行。垂直方向的检测由上至下,至少进行上、中、下三点检测,水平方向的检测由近至远,至少进行进出口近端点和远端点两点检测
应至少检测氧气、可燃气体、硫化氢和一氧化碳,应保证有限空间内部任何部位的可燃气体浓度、氧含量,有毒、有害物质浓度符合标准
经检测气体浓度不合格的,对有限空间进行强制通风。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检测工具
扩散式
利用被测气体自然扩散到达检测仪的传感器进行检测,因此 无法进行远距离采样,一般适合作业人员随身携带进入有限空间,在作业过程中实时检 测周边气体浓度
单一式扩散式气体检测报警仪
内置单一传感器,只能检测一种气体
复合式扩散式气体检测报警仪
内置多个传感器,可检测多种气体
泵吸式
采用一体化吸气泵或者外置吸气泵,通过采气 管将远距离的气体吸入检测仪中进行检测。作业前应在有限空间外使用泵吸式气体检测 报警仪进行检测
复合式泵吸式气体检测报警仪
检测标准
使用注意事项
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应符合《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GB 12358-2006)的规定,其检测范围、检测和报警精度应满足工作要求
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应每年至少检定或校准1次,量值准确方可使用
仪器外观检查合格后,在洁净空气下开机,确认“零点”正常后再进行检测;若数据异常,应先进行手动“调零”
使用泵吸式气体检测报警仪时,应确保采样泵、采样管处于完好状态
使用后,在洁净环境中待数据回归“零点”后关机
后作业
作业实施
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前,应首先拟定和掌握紧急状况时的外出路线、方法。有限空间内人员应安排轮换作业或休息,每次作业时间不宜过长
作业人员应根据风险辨识结果及制定的管控措施佩戴个体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呼吸防护用品,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等
在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通风换气措施,保持有限空间空气流通。作业期间应间隔不大于2小时取样复查一次,也可选用便携式仪器对有限空间进行连续检测,如有一项不合格,应立即停止作业
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的,作业人员再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当重新通风、气体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
使用照明灯具电压应不大于24V,在积水、结露等潮湿环境的有限空间和金属容器中作业,照明灯具电压应不大于12V。在潮湿容器中,作业人员应站在绝缘板上,同时保证金属容器接地可靠。作业场所存在可燃性气体和爆炸性粉尘的,其电气设备设施及照明灯具应当符合防爆要求
过程监督
作业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对有限空间作业面进行实时监测
监护人员在有限空间外使用泵吸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对作业面进行监护检测
作业人员自行佩戴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对作业面进行个体检测
监护人员应在有限空间外全程持续监护,不得擅离职守或者进入有限空间参与作业
跟踪作业人员的作业过程,与其保持信息沟通,发现有限空间气体环境发生不良变化、安全防护措施失效和其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向作业人员发出撤离警报,并采取措施协助作业人员撤离
防止未经许可的人员进入作业区域
作业结束确认
作业完成后,作业人员应将全部设备和工具带离有限空间,清点人员和设备,确保有限空间内无人员和设备遗留后,关闭进出口,解除本次作业前采取的隔离、封闭措施,恢复现场环境后安全撤离作业现场
应急管理
事故救援
非进入式救援
救援人员在有限空间外进行的救援方式。借助相关设备与器材,安全快速地将有限空间内受困人员移出有限空间的一种救援方式
受困人员佩戴全身式安全带,且通过安全绳索与有限空间外的挂点可靠连接
受困人员所处位置与有限空间进出口之间通畅、无障碍物阻挡
进入式救援
无法实施非进入式救援时,就需要救援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内实施救援。进入式救援风险很大,一旦救援人员防护不当,极易出现伤亡扩大
实施进入式救援时,救援人员必须要确保自身防护安全、有效
注意事项
优先采用非进入式救援
严禁无防护开展进入式救援
若现场不具备自主救援条件,应及时拨打119和120,借助专业救援力量开展救援工作,禁止盲目进入强行施救
应急预案
应急演练
专项预案每年1次
现场处置方案半年一次
演练目的
检验预案:发现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完善准备:完善应急管理制度,改进应急处置技术,补充应急装备和物资,提高应急能力
磨合机制:完善应急管理部门、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工作职责,提高协调配合能力
宣传教育:普及应急管理知识,提高参演和观摩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锻炼队伍:熟悉应急预案,提高应急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妥善处置事故的能力
根据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现场处置,减轻事故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