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关于《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的思维导图,以对话体的形式,围绕“如何获得幸福”这一主题,通过青年与哲人的五夜辩论,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思想。
编辑于2025-07-03 12:09:34《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第一章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阿德勒的“目的论”
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目的,我们要找出它、面对它、解决它
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人们倾向于选择让自己感到轻松、安心的行为
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
例子:1、对某件事感到愤怒,其实是自己选择了愤怒的处理方式;2、社交恐惧症不愿出门,是自己选择了害怕面对被别人伤害而不出门的让自己舒服的方式,而不是因为真的不擅长社交而不出门等等
怎样改变生活方式
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不给自己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假设的借口,直接改变行动)
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即可。
第二章 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因为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所以只看到缺点而不看优点(这是一种善,让自己活得更轻松的,不想选择困难挑战的善)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
自卑
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对比导致的,带有主观能动性,自我选择性)
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苦于强烈的自卑感,没有勇气通过努力去改变,但又无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因此衍生出一种——优越情结(又叫虚假优越感)。
骄傲自大,通过炫耀、虚报履历、过度追逐名牌等方式表现
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夸耀不幸。
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
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弱势具有特权)
解决方法: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从而由与全世界为敌转换成更加积极的“伙伴”关系,不把他人的幸福看做“我的失败”,这样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大大减少。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
目的——想要获胜,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复仇”阶段。尽管暂时败下阵来,但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策划着复仇、等待着进行报复。
例子:孩子出现不良行为、逃学、割腕,并不是受过去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是为了达到报复父母的目的。
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我们有语言,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要相信语言的力量,相信具有逻辑性的语言。
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及爱的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这些目标可以通过阿德勒所说的直面“人生课题”来实现。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①自立。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①“我有能力”的意识。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阿德勒把这些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工作课题—无论什么种类的工作,都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
交友课题—指脱离了工作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
爱的课题——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恋爱关系,另一个是亲子关系。(最难的课题)
回避人生课题
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具体措施见下一章
第三章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是理所当然的。
课题分离
分清自己和别人的课题,“扔掉”别人的课题,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
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不是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第四章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整体论
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
共同体感觉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共同体感觉是人际关系的终点
共同体
包括过去到未来,以及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受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
解决办法: 1.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2.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3.直面“人生课题”,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共同体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根本没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动,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4.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5.意识到还有更多别的共同体以及更大的共同体,不要拘泥于某个共同体的的苦难。 6.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维护好自己的权利,尊重自己意愿。 7.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
批评、表扬和干涉都是人际关系中的“纵向关系”,平等即“横向”关系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努力对任何人建立起“横向”的平等关系,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勇气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答案。
存在就有价值
第五章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首先好好理解“我”,接下来考虑一对一的关系,也就是“我和你”的人际关系,然后再慢慢扩展到大的共同体。
1、清楚自己的“目的”,发现自己的问题; 2、意识到存在就有价值,勇敢去面对; 3、做到“课题分离”; 4、建立“横向”平等关系; 5、不畏惧被人讨厌,勇敢追寻自由; 6、建立“共同体感觉”。
受“自我意识”牵绊,无法做到无拘无束
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
1、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通过“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2、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肯定性的达观) 3、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他者信赖
1、并不是说做到了肯定性达观的自我接纳就可以获得共同体感觉,还要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2、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 3、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很简单。你现在认为“无条件地信赖别人只会遭到背叛”。但是,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如果对方讲信用我也给予信任”,这只不过是一种基于抵押或条件的信用关系。 4、阿德勒心理学并没有基于道德价值观去主张“要无条件地信赖他人”。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
他者贡献
1、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 2、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贡献就是工作——到社会上去工作或者做家务。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3、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4、判断你的贡献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是你无法干涉的问题。是否真正作出了贡献,从原理上根本无从了解。也就是说,进行他者贡献时候的我们即使作出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
①所说的“自立”与“我有能力的意识”是关于自我接纳的话题。另一方面,②所说的“与社会和谐共处”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则与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有关。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是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只凭事物的一部分就来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
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就会只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来判断“世界”。
人际关系不顺利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