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明代文学2
基于马工程《古代文学史下》做的期末复习题纲,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5-07-05 18:51:27明代文学2
小说
传奇小说
三灯丛话:是明代三部文言小说的合称。包括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馀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其中,瞿佑的《剪灯新话》和李昌祺的《剪灯馀话》是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三国志演义》
关于《三国志演义》: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历史演义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传》《三国英雄志传》《三国全传》,简称《三国演义》。 现存章回小说的最早刻本是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每则七言标题,远比讲史话本的回目完善,标志着章回小说体制已经大体完成。
【成书】内容来源:①历史资料(西晋陈寿《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文本源头,为《三国志演义》提供了基本的人物原型和史事框架;南朝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加了很多奇闻轶事,为《三国志演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范晔《后汉书》中一些人物传记;杂史笔记《世说新语》《裴启语林》《搜神记》中少量内容;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南宋朱熹《通鉴纲目》等。); ②民间故事(民间的三国:诗文、“说话”和演戏);③文人改编。 作者:罗贯中 版本: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现存最早刊行版本;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毛本:《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将回目改为对偶,辨证史实,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对后世影响最大
【文化内涵】《三国志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一)“历史的三国”聚焦于历史经验的总结【政治智慧】 (二)“民间的三国”以道德化的情感满足为基点【日常伦理】 (三)掌故风味与隐逸情调
【创作特征】
史家笔法的叙事呈现: 1.人物语言理性化强,而个性化程度较低 历史著作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并不看重,其特色是理性化而非个性化,宗旨是传达政治智慧而非表现人物个性。 2. 不对人物作直接心理描写 史家对历史规律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智慧的揭示是经由对历史事实的记叙表达出来的,实录是对其著述方式的基本要求。 3.不采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方式 史家所需要的是宏大叙事,是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全局的把握。其长处是总揽全局,其短处则是悬念和神秘感的丧失 4.“去瞽传诙谐之气” 作者有意采用雅驯的语言,以总结历史经验为宗旨,并力图表现元末明初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小说家笔法: 1.大量采用并不影响历史进程的虚构情节 2.经常使用悬念手法,以造成神秘感和传奇色彩。 3.较多运用直接心理描写与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技巧,有助于作品的戏剧性、情节的连贯性和结构的严密性。 4.努力追求诙谐的风味。
【影响】1.带动了一大批作品的产生。 2.预示了历史演义发展的两种主要方向。 第一类近乎通俗历史教科书,依傍正史,将正史通俗化,目的是普及历史知识,传授历史经验。甄伟《西汉通俗演义》、冯梦龙《新列国志》 。另一类历史演义大量接纳民间故事,洋溢着无拘无束的风趣和幽默。“戏说”历史。《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和 《隋唐两朝志传》 3.对其他艺术门类也产生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水浒传》
【定位】《水浒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也是第一部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的问世,标志着英雄传奇这一章回小说类型的成熟,也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小说。
【成书】《水浒传》所写的宋江起义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宋史·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史书)在时代积累的基础上,施、罗合作完成,施耐庵创作、罗贯中加工润色。 成书时间:1.元末明初【较多】 2.嘉靖初年 其作者明代说法有四: ①“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间高儒《百川书志》、郎英《七修类稿》) ②罗贯中作(万历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王圻《稗史汇编》) ③施耐庵作(万历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④施作罗续(明末清初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 目前一般从①说:施耐庵作,门人罗贯中在施“的本”(即真本)基础上,又作一定加工。
【版本】1、繁本系统:繁本又称“文繁事简本”,细节丰富生动,文学性强。无征王庆、田虎事。 A、万历十七年刊天都外臣序《忠义水浒传》 B、万历二十八年容与堂刊《李卓吾先生评忠义水浒传》 C、万历间芥子园刊大涤余人序《李卓吾评忠义水浒传》 2、简本系统:简本又称“文简事繁本”,叙事简约,细节描写少,文字教粗糙。有征王庆、田虎事。 A、万历初福建建阳余氏双峰堂刊《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传》 B、万历二十二年余氏双峰堂刊《京本增补校正全像水浒志传评林》 C、明末雄飞馆刊《英雄谱本忠义水浒传》 3.修改删节本:【腰斩本】金圣叹 简本和繁本的区别,不在于回目的多少,而在于描写的详略、文词的繁简。繁本和简本孰先孰后,学术界意见不一,一般认为繁本在前,简本在后。删繁就简,乃是书商为了减少成本而采取的偷工减料的方式。
【结构】一、在情节安排上突出“官逼民反”—「对社会政治的尖锐批判」 《水浒传》经由人物出场顺序的安排,巧妙地确立了“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叙事基调,这才展开张青诸人图快活而杀人,卢俊义等人被梁山逼反的故事; 二、以强烈的悲剧性写出了宋江义军的结局—「对宋江义军忠义形象的突出描写」 小说完整地写出了宋江义军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直至“魂聚寥儿洼”的全过程,以强烈的悲剧性写出了义军的结局。 三、以列传体浓墨重彩地描写豪侠—「对豪侠的热情洋溢的赞美」 第一、江湖文化; 第二、与儒家文化的对立。 第三、《水浒传》不写恋爱,只写英雄。女性描写。
【小说传统】(一)注重细节描写:一是具有可与历史事实抗衡的真实感,二是具有可与历史事实抗衡的吸引力。 (二) 人物形象塑造的卓越成就 :《水浒传》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其一, 《水浒传》善于从发展变化中刻画人物,不仅合情合理地写出人物性格变化的历史环境、经历和遭遇,还能将变化了的人物性格生动准确地展现出来。「林冲」是典型例证。 其二,《水浒传》善于写出人物之间的区别,即使是性格相近的人物,也能写得个性分明。作者特别擅长同中见异的对比方法。 如「林冲和杨志」 社会地位较高,同属被逼上梁山的好汉。但具体路子不同。 其三,塑造人物并非一味类型化,而是在此基础上力求丰富变化,写出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如「武松」 (三)悬念手法的生活化:不像《三国志演义》锦囊妙计,《水浒传》的悬念设计更加生活化。 (四)叙述语言、描写语言和人物语言:《水浒传》娴熟地运用白话写景叙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的描写。人物语言极度个性化。人物的对比中更能体现出来。
【影响】:三种英雄传奇
《西游记》
【定位】中国古代神魔小说代表作,它的问世标志着神魔小说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已经成熟,其讲述的神魔故事具有比较浓郁的童话色彩。
【成书】流变:根据陈玄奘西行经历所作的《大唐西域记》Þ民间流传加工后的唐人笔记《独异记》《大唐新语》《开天传信记》等Þ受寺院“俗讲”影响出现的话本、戏曲《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南宋)、《西游记平话》(元,已佚)、《西游记杂剧》(元末明初,杨讷)等Þ明刊本金陵唐氏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世本)、杨致和《西游记传》(杨本)、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朱本)Þ《西游证道书》(清康熙一百回刊本)及其他清代刊本 作者:明刊本均未署名,清刊本多署名道士丘处机(不被学界认可),乾隆年间吴玉搢首次提出作者为吴承恩,经过胡适、鲁迅等人的论证后《西游记》一般署名吴承恩
【内涵】政治意涵、宗教功能、心学色彩与哲理意味
【结构】1、《西游记》的情节是游记性的,行动和奇遇构成其主体部分。各个故事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其一,唐僧师徒四人的活动贯穿全书始终,他们一直处于故事的中心。 3、其二,各个不同故事的主角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比如"智擒红孩儿"中的红孩儿与"路阻火焰山"中的铁扇公主、牛魔王,就是亲属关系。红孩儿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儿子。孙悟空来到火焰山前,铁扇公主之所以不肯借扇,就是因为要报孙悟空的"害子深仇"。 4、其三,小说很注意情节的前后照应。
【审美特征】1.极幻与极真 《西游记》充分体现了幻想小说的特点 无一事不幻,无一事不真,幻亦真,具有假想的真实性。文样形形色色的描写十分奇幻,但又极富真实感。一方面,无论这个幻想世界怎样神奇,它毕竟有着一定的现实生活的依据,另一方面,神话人物、神话环境和各种神奇的法宝和谐统一,幻想世界自身的这种统一性也给人真实感。 《西游记》亦幻亦真的特点在塑造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形象时体现得尤为鲜明。作品善于将社会化的个性、超自然的神性和动植物的自然特性融一体,合情合理地展现出神话人物的独特风采,使得物性、神性与人性相统一。小说塑造了一大批动物或植物修炼的妖精,它们摆脱不了原有的特点,具有高超的本领,但也有着人的七情六欲。 2.幽默诙谐的游戏风格 《西游记》不乏对现实政治的讽刺,但在一种戏谑性的氛围中,我们领格到的是一部轻喜剧,以过于沉重的心态来读会造成理解的隔阂和失误。说用大量的诙谐语言营造了一种喜剧氛围,"以戏言寓诸幻笔"(任蛟《西游记叙言》)。
【影响】带动神魔小说的创作达到一个高潮,较为突出的有《封神演义》和《西游补》
《金瓶梅》
【定位】世情小说开山之作,借《水浒传》中西门庆与潘金莲的一段故事展开。世情小说:即写世态人情为主的小说。所谓世态,指的是整个社会状况和各种社会矛盾冲突;所谓人情,包含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愿望和理想等整个精神世界。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主要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小说。广义指宋元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狭义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也是世情小说的奠基之作。作者:兰陵笑笑生
【版本】明代两种版本 1、万历《新刻金瓶梅词话》十卷一百回:有很对诗词歌赋、不对仗、没有绣像、有序-欣欣子序、是以武松打虎为开端,有宋江,王矮虎、没有评点 2、崇祯《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二十卷一百回:有小说叙述、对仗工整、有200幅图画、没有序、是以西门庆为开端,与水浒传远、有评点 清代版:张竹坡评点《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 民国版本:《古本金瓶梅》(洁本) 被禁原因,明:色情原因 清:政治原因。后金
【主旨内容】 ①由⼀家⽽写及天下国家。表⾯看来《金瓶梅》是写⻄⻔⼀家的⽇常琐事,但在这⾥所涉及到上⾄朝廷,下及奴婢,雅如⼠林,俗若市井,也⽆不使之众相毕露;其社会政治的⿊暗,经济的腐败,⼈⼼的险恶,道德的沦丧,⼀⼀使⼈洞若观⽕。“著此⼀家,即骂尽诸⾊” ②从暴露社会的⽭盾⾛向剖视扭曲的⼈性。显然,⼩说写世情不在于⼀般的描写,⽽是着意于暴露。如果说⼩说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进⾏了不遗余⼒的抨击的话,那么对于新兴的商⼈势⼒则抱着⼀种颇为复杂的态度来加以暴露《金瓶梅》 ③《《金瓶梅》的悲剧性。“⻝、⾊,性也”,作者对此并未⼀概否定,但是因此⽽ഀ 霍纵欲以致身死家败,却批判了⼈性本能的弱点;作者还对⼥性的苦闷和压抑表现出了⼀定的同情。《金瓶梅》的悲剧意义,不仅在于表现了封建专制社会由于集团的骄奢淫逸、贪赃枉法和资本势⼒的冲击⽽⽇益穷途末路;也不仅仅在于写到贫苦⼈们度⽇如年,卖⼉鬻⼥,过着凄惨⽣活;⽽且还在于揭示中国 16世纪商⼈的艰难崛起及其在新的经济关系中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不得不与腐朽的封建势⼒相勾结的丑态;也在于客观地表明了晚明涌动着的⼈性思潮,当还没有找到新的思想武器去冲击传统禁欲主义的时候,⼈的觉醒往往以⼈欲放纵的丑陋形式出现,⽽⼈欲的放纵和⼈性的压抑⼀样,都在毁灭着⼈的⾃身价值。腐朽的当然在⾛向死亡,但新兴的同样也前途渺茫 ④关于性描写的问题。⾯对这样⼀个悲剧性的世界,作者常常⽤⾊空和因果报应的思想来解释;毋庸讳⾔,其中不少性的描写确实⽂字粗鄙,情趣低级,有腐蚀读者⼼灵的作用
【“寄意于时俗”】一、揭露社会生活的阴暗面 《金瓶梅》"寄意于时俗",表现在对社会生活的阴暗面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 西门庆西门庆营趋奉,交结官府,谋取更大利益。通过贿赂权要获得官职,以权谋私,官商结合,贪赃枉法,巧取豪夺,还用其他手段聚敛钱财。 二、描绘社会下层的弱势群体和市井无赖 《金瓶梅》"寄意于时俗",还表现在作者以洞察隐微的目光写出了社会下层的弱势群体和市井无赖,小说一一展现了他们的可怜、可恶、自轻自贱。
【审美特征】《金瓶梅》确立了世情小说的审美特征 1.题材上,《金瓶梅》去英雄化,去传奇化,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社会,"寄意于时俗"。故事内容不再是皇祚更替、英雄征战、斩妖除魔等,而是世俗社会生活和家庭日常琐事。人物也不再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仙妖魔,而是市井百姓、家庭男女。小说更加贴近普通人物的平凡生活,直面现实人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2.立意上,《金瓶梅》充分运用白描与反讽,意在描绘现实,揭露黑暗。故事中几乎没有一个正面人物形象,每个人都有着丑陋之处,故事中充斥着冤屈与不平,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的不公与黑暗,给读者带来压抑之感,却也使其认识到社会的本来面目,以虚构之丑揭露了真实之恶。
【语言和结构】1.在叙事结构上有着突出的贡献,实现了从线状结构向网状结构的转变,对《红楼梦》有很大影响。各个故事纵横交错,形成了一种网状的结构。就全书结构而言,西门府的兴衰是故事的主线,西门庆是其中心,但是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其他故事又可以单独发展,构成家庭矛盾的整体。同时,西门府又向外延伸,和其他世俗家庭、市井生活、商场斗争、官府等相联系,从而构成了复杂的社会网络。各类人物、各种故事相互交织,却杂而不乱,井然有序。 2..语言上,《金瓶梅》多用"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在口语化、俚俗化方面有着重要的进步。全书除了官场,几乎全用民间口语、俗语,既符合市井人物的身份,也更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影响】《金瓶梅》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不在于有⼏部续书,或为其他⽂学样式提供了素材,⽽是对以后不论在数量 还是质量上都占压倒性优势的世情⼩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把我国⻓篇⼩说的发展划成了两个阶段。以后的世情⼩说分为两派,⼀派是以才⼦佳⼈的故事和家庭⽣活为题材来描摹世态的,有《⽟娇梨》、《醒世姻缘传》、《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等;⼀派是以社会⽣活为题材,⽤讥讽的⼿法来暴露社会⿊暗的,有《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年⽬睹之怪现状》
【社会意义】一.从西门庆形象看金钱的巨大能量 1.小说内容中所反映的在金钱与权力的交易中,金钱对政治的侵蚀甚至是决定的作用,这两点,正是明代后期“好货”和“好色”两种社会思潮的畸形反映。如中心人物西门庆是一个也官也商的恶霸豪富,他勾结官府、鱼肉乡民。谋害武大郎,迎娶潘金莲,事发后,只稍稍加以打点便安然无事。 2.由于金钱的力量,使得封建的门第和礼教在金钱的冲击下瓦解。如王三官拜西门庆为义夫,其母竟在挂着“节义堂”匾额的屋子里与西门庆通奸,贵族妇女也投向了市井流氓的怀抱。 3.封建社会强大的惯力,使新兴商人缺乏商业方面的开拓和进取精神。如西门庆不是把自己的资本升值,而是主要用在贿赂官府,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势力和用于荒淫无度的生活消费。 二.女性世界的社会悲剧 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为代表的西门庆家族的女性群,她们一方面受到社会新思潮的冲击,表现出对传统道德而后名节的淡漠,而对情欲、物欲和肉欲则充满了渴望。她们的存在和追求不无合理性和进步意义。由于封建道德伦理的根深蒂固,更由于她们活动空间的狭小,这些合理性和进步意义被局限与自己所能活动的范围内,而对她们来说,家族中最大的追求就是得到丈夫的宠爱。 三.世态炎凉的丑剧 小说通过西门庆家族的兴衰,深刻地暴露了当时世情的虚伪、冷酷和整个社会的利己主义本质。《金瓶梅》是以西门庆一家的兴衰荣枯为主要线索的,其中西门庆生子和加官是他兴盛的顶点,当时他家门庭若市,等到他人亡势孤,世情的冷酷便立即显示出来。
试述《金瓶梅》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 《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独创的小说,属于世情小说,它是对小说家小说的发展。它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一.小说描绘了生活中最平常的人、境、事,使全书渗透着“俗”的色彩。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描写对象从神魔开始走向市人,从而体现出文学向“人”自身的靠近和向文学本位的复归。 二.审美取向的趣味变异。 1.《金瓶梅》把审美触角伸向了人世间丑恶的一面。它以西门庆这个暴发户家庭为中心,写出从官场社会的黑暗到市井社会的糜烂,精确地描绘出一个丑恶的世界。 2.《金瓶梅》是以社会的丑作为作品的题材。作者把对社会中的丑进行挖掘提炼并加以概括而上升为艺术的美作为自己的艺术目标。 四.从类型化人物到性格化人物。《金瓶梅》改变了人物的单一色调,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的转变。出现了许多多色调的、立体的“圆形人物”。如潘金莲既狠毒、淫荡,又聪明、美貌等。 五.口语化的市井语言。完全口语化采用市井语言,包括大量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人物的语言充满个性化。
话本小说
【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拟话本: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提出,原义指受话本的体裁、形式影响而创作的小说。后专指明代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1.话本小说兴起于宋元,入明之后,继有新作,晁傈《宝文堂书目》著录所见话本小说,约有二十六篇为明初人所作,嘉靖间洪梗汇刻宋元明话本小说为《六十家小说》(影印改题《清平山堂话本》),多见于晁僳书目。 2.现存宋元话本小说约四十种,《碾 玉观音》《错斩崔宁》《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杨温拦路虎传》《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快嘴李翠莲记》, 《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是其中代表作 3.明初至明中叶的话本小说承上启下,《熊龙峰小说四种》,所收半为宋元旧篇,半为明人新作 4.明天启到清初是话本小说的繁荣期,苏州、浙江为创作集中地, 苏州作家有冯梦龙、古吴金木散人、席浪仙等,杭州作家有陆人龙、周清源、西湖渔隐主人、薇园主人等,“三言”、“二拍”代表这一时期话本小说的最高水平 5.有代表性的话本小说集:“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周清源《西湖二集》、陆人龙《型世言》,“金木散人”《鼓掌绝尘》、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华阳散人《鸳鸯针》、东鲁古狂生《醉醒石》 6.姑苏抱瓮老人选“三言”“二拍”四十篇刊为《今古奇观》,是清 代流行最广的话本小说选本 7.光绪年间刊印的《跻春台》是最后--本话本小说集
【三言二拍】“三言”指的是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这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作者凌濛初对“三言”的模仿之作。
1.冯梦龙字犹龙,又字耳犹、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顾曲散人、詹詹外史、茂苑野史、绿天馆主人、无碍居士、可一居士,为人放旷,笃信李贽文学观,将大量精力投入通俗文学研究、整理和刊行,编纂过时兴歌曲、笑话集,评点刊刻过小说,创作、改编过传奇 2.“三言”每部四十卷四十篇,共120卷120篇,其中三分之--为修订“宋元旧篇”,三分之二为明代话本和明代文人拟作,其中的“宋元旧篇”也是经过了冯梦龙修饰、加工的,带上了冯梦龙和晚明时代的烙印,冯梦龙对其中一些篇章在主题、情节、结构上做了较大改动,如《众名姬春风吊柳七》这类作品著作权应归于冯梦龙
【内容特色】 1.题材范围很广,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尤其是市井细民生活 2.广泛描写社会生活,对官场阴暗面的揭露尤为触目惊心,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3.宽容情欲而赞赏爱情,体现了晚明时代特色,也包含着新的社会意识,妓女爱情题材小说中的娼妓多资质聪慧、渴望爱情、具有反抗性格,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4.作者肯定情欲乃人之本性,作品中表现了相互尊重、知心知意的爱情对于附着在婚姻上的门第、等级和金钱观念的胜利,是对人性平等的呼唤,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5.对毫无感情和理性的纵欲之辈,作者对其采取了严厉的惩罚,佳作颇多,如:《宋小官团员破毡笠》《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金 玉奴棒打薄情郎》 6.反映市井细民道德标准,冯梦龙关注下层市民生活,赞美人与人之间的信义和友谊,谴责背信弃义的不道德行为 7.体现出明代中叶以后的时代特征,如:《施润泽滩阙遇友》《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刘小官雌雄兄弟》 8.展现下层文人的卑微生活,其中一些作品具有漫画意味,如:《老门生三世报恩》
【艺术特征】 1.故事情节完整曲折,长于运用巧合、悬念等艺术手法 2.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善于运用对话、行动及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使人物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得到完满的体现,在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剖析方面成就也十分突出 3.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特征明显,一方面从民间提炼生动活泼的谚语、比喻等,用来提高小说语言的表现力,一方面注重使用浅俗的语言甚至完全使用口语反映生活场景,描绘人物风貌
凌檬初: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别号即空观主人,湖州乌程人,其家代从事图书刊印,以慎选底本、刊刻精工著称,世称“凌版”,凌檬初著述颇丰,有诗集、散曲、小说、杂剧等。其小说观与冯梦龙强调教育作用不同,强调经济利益才是首要考虑,但在实际创作中也体现了社会价值
【二拍】 是《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每集四十篇,共八十篇,大部分是凌檬初自己的创作。“二拍”内容复杂,其中较好的作品,对社会现实有真实的再现和直接的批判,也有作品存在因果报应、宿命论思想和色情描写。
【艺术特色】1.公案题材作品较多,展现了对吏治腐败的批判 2.婚恋题材的作品瑕瑜互见,一方面顺应晚明文学新思潮,尊情重欲,背离传统的婚恋观,如:《通闺闼坚心灯火闹囹圄捷报旗铃》;一方面写“情”往往与“欲”联系在一起,容易使作品滑到色情的轨道 3.以商人和其经商活动为重心的作品增多,对商人经商活动有更具体的描写,如:《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 4.艺术上:“二拍”总体成就不如“三言”,但写作技巧比“三言”有所发展, 更追求小说“拍案惊奇”的效果,题目用对偶句组成,入话、头回、正话、篇尾诗意图明确,脉络贯通,篇中的诗词韵语贴切自然,与叙事结合成一个整体
戏曲
概论
明代戏曲繁盛,戏曲演出活动异常盛行,嘉靖后,士大夫、缙绅巨室多有家庭戏班,民间的戏剧活动更为热烈、兴旺;戏曲创作繁荣,作品多、作者遍及社会各阶层,而以有较高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的作者占大多数;戏曲批评勃兴,出现了多部戏曲专著,对戏剧进行研究;戏曲选本、刊本之多,前所未有;戏曲声腔的形成——四大声腔;中国戏曲史上第一次戏取流派之争“汤沈之争”: 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原因:1、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的繁荣。2、社会上奢侈享乐之风的盛行。3、最高统治者的爱好、提倡。
【杂剧】分类:1.宫廷剧,朱有墩《诚斋乐府》;2.抒怀写愤剧,王九思《杜甫游春》,徐渭《四声猿》;3.讽刺剧,康海《中山狼》;4.爱情剧,冯惟敏《僧尼共犯》;5.神仙道化剧 明杂剧有文人化、案头化、短剧化倾向
【历史进程】有明一代杂剧作家一百余人,杂剧作品七百余种,现存三百余种。其发展轨迹和明代的文化政策、社会风尚密切相关。 1.明代前期杂剧创作主要集中于宫廷和王府,代表作家有汤舜民、杨景贤、贾仲明、朱权、朱有燉等人。 2.中期代表人物:王九思(1468—1551 ):著有《杜子美沽酒游春记》 《中山狼院本》;康海(1475—1540);著有杂剧《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王兰卿服信明贞烈》;徐渭( 1521—1593): 著有杂剧《四声猿》和《歌代啸》以及戏曲史著作《南词叙录》(《四声猿》包括四种杂剧,《狂鼓史》叙祢衡击鼓骂曹;《玉禅师》叙高僧破戒;《花木兰》叙女子从军;《女状元》叙女子应举。)《四声猿》是徐渭抒发一己抑郁不得志之情的产物,在体制上突破了北杂剧的规范,被认为是明代杂剧的巅峰之作;汪道昆、许潮等写短剧著称的代表作家。 3.明代后期杂剧代表作家作品有:陈与郊《昭君出塞》和《文姬入塞》;王衡《郁轮袍》和《真傀儡》; 叶宪祖《易水寒》, 吕天成《齐东绝倒》 ; 沈自征《霸亭秋》; 徐复祚《一文钱》; 孟称舜《桃花人面》和《英雄成败》等。。
在南曲和北曲相互争胜的过程中,北曲杂剧逐渐失去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在南曲的渗透下于明中叶兴盛起来的南杂剧。南杂剧在内容上突出体现为文人心绪的宣泄,许多作品甚至采用了诗歌化乃至戏谑化、寓言化的笔法。 南杂剧在体制上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剧本结构自由,长短随意,一本可演多事;其二,用曲可南可北,也可南北合套,南北曲混用间用成为普遍现象;其三,不限一人主唱。
【传奇】“传奇”:一词渊源甚早,唐元稹《莺莺传》本命传奇,其后晚唐裴铏小说集也称传奇,后来传奇专指唐代的文言小说,称为唐传奇。其后,“传奇”一语的含义屡有演变。明清以来,人们更多的以“传奇”作为一种特殊戏曲题材的专称,即明清传奇。明清传奇指的是剧本体制规范化和音乐体制格律化的长篇戏曲剧本。
发展阶段:1.起步:以时文为南曲,如《琵琶记》《香囊记》 2.初兴: 明中叶“三大传奇”问世 :梁辰鱼《浣纱记》历史剧的新篇;无名氏《鸣凤记》时事剧的发轫;李开先《宝剑记》忠奸剧的定型 3.繁荣:十部传奇九相思,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是明代传奇的代表作。 徐舜卿《娇红记》,阮大铖《燕子笺》,高濂《玉簪记》 在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奇受到文人重视,逐渐压倒北曲而成为明代剧坛主流。
体质特征:(1)演出体制方面:传奇角色由南戏的七色扩大到十二色;角色登场也形成定规。 (2)音乐体制方面:嘉靖时期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成为传奇宫调准则;南曲曲牌分引子、过曲和尾声;出现了曲牌运用新形式——集曲、滚调。 (3)剧本体制方面:基本采用长篇体制;采用分卷、分出标目的做法;每出有下场诗;曲辞要求押韵。 (4)由于传奇篇幅太长,实际演出时一般都会加以简省,其中的一些精彩出目往往单独演出,这就是所谓的折子戏。
①洪武至天顺时期,传奇创作队伍主要是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 ②成化至嘉靖时期,传奇创作逐渐文人化:丘濬《伍伦全备记》,邵灿 《香囊记》、徐霖《绣襦记》、沈采《千金记》、陆采《明珠记》等。 李开先的《宝剑记》(开启了传奇表现忠奸之争的先河)。 梁辰鱼《浣纱记》( 叙越国大臣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报仇复国,为离间吴国君臣将未婚妻西施送给吴王,灭吴后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五湖,把男女爱情和家国兴亡溶为一体,相互生发,在明清戏曲史上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清代的《长生殿》《桃花扇》等传奇,都明显地受到它的影响。);王世贞,传奇《鸣凤记》相传为其门人所作,其中的《法场》一折则为王世贞本人所作; 高濂著有传奇《玉簪记》和《节孝记》(前者叙书生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的爱情,善于处理情欲与宗教戒律之间的冲突,整部作品充满喜剧色彩,妙趣横生。) ③隆庆至崇祯时期,传奇创作进入高潮期。 晚明在戏曲整理与出版方面也有显著成绩。 臧懋循的《元曲选》、毛晋的《六十种曲》、沈泰的《盛明杂剧》,以及《词林一枝》、《摘锦奇音》等通俗戏曲选刻本的流传,对后来的戏曲创作与演出都有深远的影响。
【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所产生的分歧与争议。汤显祖注重剧作的曲意,认为为了充分表达“意”、“趣”、“神”、“色”,为了内容的需要,可以突破格律束缚;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只要作曲合乎曲律,内容倒在其次。两人的分歧,关键在于着眼点不同,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因此他们的分歧并非政治意义的对立,也没有好与坏、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分,相反,正是二者的补充、融合,推动了传奇艺术的发展。
吴江派的代表人物为沈璟,字伯英,晚字聃和,号宁庵、词隐生,江苏吴江人。历官礼部主事、员外郎、行人司正、光禄寺丞。著有《红蕖记》《十孝记》《义侠记》《埋剑记》等十七种传奇,合称“属玉堂传奇十七种”,并撰有《唱曲当知》《南九宫十三调曲谱》等戏曲理论著作。 沈璟的戏曲主张: 沈璟对场上之曲的创作规律做了深入探索。一改《红蕖记》的骈丽倾向为《义侠记》《双鱼记》的通俗本色。 他在曲辞创作上强调“合律依腔”,语言上追求本色、通俗。《南九宫十三调曲谱》。 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前期作家包括活动于万历年间的卜世臣、吕天成、王骥德《曲律》、汪廷讷、叶宪祖、史槃、顾大典、 徐复祚、许自昌等人,后期作家包括活动于明末清初的冯梦龙、范文若、 袁于令、沈自晋等人。 这些作家均遵循沈璟的理论主张,严守格律,曲辞本色,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由于沈璟是吴江人,这个流派因而被称为吴江派。与吴江派相对应,后来部分戏曲作家拥护汤显祖的主张,形成与他相似的风格,被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
汤显祖的戏曲主张: 汤显祖的剧作在当时曲坛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但其剧作不便于昆曲演唱,引起吴中曲家沈璟等人的批评,并纷纷加以改编,这让汤显祖大为恼火。 汤显祖则强调传奇的曲意,推崇“意趣神色”,“自谓知曲意者,笔懒韵落,时时有之,正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汤显祖《答孙俟居》)。 汤显祖崇尚华美的辞藻,甚至认为“意趣神色”“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 (汤显祖《答吕姜山》)。
影响: 沈璟注重曲律,解决了传奇创作史上的音乐难题,因此被视为词坛盟主、海内填词祖、词林之哲匠、后学之师模。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一方面受到“不谐音律”的指责,被认为是案头异书,非场上之曲;另一方面其才情意趣和绮辞丽藻又受到众多曲家赞赏,其本人被推许为“词人之冠”,就连沈璟也模拟汤显祖的剧作。出于对汤显祖剧作的欣赏,沈璟、臧懋循、冯梦龙、吕玉绳等纷纷改编汤显祖剧作,以适应昆腔搬演。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清代。 在汤显祖、沈璟的影响下,明代曲坛将律谐与词工“双美”作为传奇创作的理想境界:“予谓二公譬如狂狷,天壤间应有此两项人物。不有光禄,词硎弗新;不有奉常,词髓孰抉?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镬,而运以清远道人之才情,岂非合之双美者乎?”(吕天成《曲品》卷上)清代曲坛终于出现了李玉、洪昇这样既富才情又工音律的剧作家,这标志着汤显祖、沈璟各自所强调的才情和曲律已经得到完美融合。
汤显祖
【生平】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别号海若士,晚年号茧翁,别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天资聪慧, 从小受家庭熏陶,勤奋好学。人生阶段:求学应举阶段;仕宦阶段;弃官归田阶段汤显祖里居二十馀年。 【人生观】汤显祖的思想:徘徊于儒、道、释之间,反对理学和礼教,接近禅家思想,倡导人生的"至情"论。 "至情"论的表现: .宏观: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理想: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 .传播途径:最有效的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二、戏剧创作:"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包括《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种。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这四种传奇的情节又都涉及梦境,故名。其中《牡丹亭》是汤显祖最得意剧作,也是戏曲史上最具艺术魅力的剧作之一。 《紫钗记》是作者对个人旧作《紫箫记》的加工、改写,表现霍小玉、李益在爱情上的坚贞;《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南柯记》《邯郸记》分别取材于《南柯太守传》和《枕中记》,写人生无常、宦海风波。 汤显祖以诗人情怀写 “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以情始,以情终,入于情而出于情。汤显祖还以诗的笔法从事戏剧创作,将研习六朝诗文所得精髓尽情挥洒于“临川四梦”中,成就了 “四梦”语言的绮丽风格。”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
(一)戏剧冲突的正方 1、杜丽娘:是孝顺父母、知书识礼、心灵手巧的小姐,也是向往美丽、青春、爱情的少女。 2、春香:身份是活泼可爱的小丫头,是杜丽娘的导引和陪衬,她的出场丰富了杜丽娘的性格内涵。 3、书生 柳梦梅:痴情、钟情、纯情 (二)戏剧冲突的反方 1、南安太守杜宝(顽固不化的封建统治阶级) 2、老塾师陈最良(陈腐迂阔的封建教化)
【思想主题 】 (一)情与理的冲突: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颂扬有情之人。《牡丹亭》最为成功的地方在于借助人间﹣﹣阴间﹣一人间(现实﹣理想﹣﹣现实)这一结构发出了人性的绝唱,将"生生死死随人愿"的情欲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理想主义的信念:汤显祖通过梦境、冥府、还魂及对现实人物作人性化、理想化的处理等方式表达了一种理想主义的信念。汤显祖之所以借助鬼来"为情作使",是因为在鬼的世界里,抒情主人公可以凌驾于现实法则、现实情理之上追求至情。 (三)个性解放的精神:对人性的肯定、对自由的向往、对爱情的礼赞。汤显祖以超常的生命意识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进行了改编,表达了对男女至情的礼赞
【"情理之争"】 1.汤显祖在剧中借助鬼来"为情作使",抒情主人公可以凌驾于现实法则、现实情理之上追求至情。一旦从梦中醒来、从阴间归来,就不得不遵守现实的法则,由此体现出情和理两方面的内容。 2.剧中两个关目:一是杜丽娘还魂后,柳梦梅一直催着要成亲,可杜丽娘却一再强调自己还是个处女身,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柳怪杜假道学,杜却正告柳:"鬼可虚情,人须实礼。"二是杜太守认定柳梦梅是个盗墓贼,杜丽娘还魂是妖异作祟,柳梦梅据理力争,为他和杜丽娘的情感作了最大限度的辩护。《牡丹亭》在人性层面和伦理层面均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试析《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奇幻与现实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典雅绚丽的曲⽂铺排,都典型地体现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格和 艺术魅⼒;这种先虚后实、虚实结合乃⾄虚则虚之、实则实之的写法,正好将理想与现实贯通起来。《牡丹亭》是⼀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体的复合戏,浸润着浪漫主义的感伤美、追求美、爱情美和理想美。如全剧最动人的《惊梦》、《寻梦》两出中,以精美的曲辞,唱出杜丽娘被禁制的生命渴望,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惊梦·皂罗袍》 ①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 ③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