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语言学纲要(二)
语言学纲要复习题纲,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编辑于2025-07-05 22:11:58语言学纲要(二)
四、语法
语法的特点
1)抽象性:又叫概括性。指的是,语法规则是概括的、抽象的。词法给词以变化规则,但不是指具体的词,句法给句子以造句规则,也不是指具体的句子。任何一条语法规则都是概括了大量的具体话语的共同特征,而舍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2)递归性:"递归性"是数学和数理逻辑的一个基本术语。它被引入到语言学中,指的是"重复使用同一条规则以便生成无限的新语句和无限长(在理论上可能的)的句子"的功能。语法的这种性质又叫做生成性,也有人解释为"有限规则的无限应用"。 3)民族性:语法的民族性指的是一种语言的语法在结构规则上表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点,也即是说,各民族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规则和语法体系。我们对不同语言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他们之间有不同之处。
一、语法和语法单位
1.语言结构是有规则的:句子的意义不是单个符号意义的简单相加,符号间不同的结构关系会造成句子意义的差异,这种不同的结构关系,通过一定的语序特定的虚词等语法形式体现出来,这说明语言除了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语言符号之外,还要有组织他们的语法规则。
2.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结构中的两种根本关系,语法规则就体现在这两种基本的结构关系中。
组合规则:语法单位一个接一个组合起来相互连接构成更大的语言片段的规则,叫做语法的组合规则。组合规则是客观存在的,是现实的,存在于话语之中。
聚合规则:聚合规则实际上就是语法单位归类的规则。在组合关系中构成句子的几个语法单位中,某一个语言单位存在着其他几个可替换的语言单位,这些在组合关系的某个相同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的语言单位,自然构成一个聚合。聚合中的所有语言单位可以相互替换。能出现在相同组合位置上的语法单位构成一个聚合,替换的片段要从聚合中选择。这叫做语法的聚合规则。这种替换理论上可以说是无限的。聚合关系是潜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的。
关系:1.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二者相互依存; 2.组合规则的实现依托于聚合,而聚合类的规定也是源于具体的组合; 3.聚合是潜在的,它储存于人们的脑子中,组合规则是现实的,它存在于话语中; 4.说话时组合规则提出要求聚合规则提供,可能对组合的各个位置上可能出现的词进行替换,就能造出新的句子。
3.语法单位
含义:语法单位将在于具体的话句中凡是能在组分的某一位置上被精换下年的片段都是
分类:大单位都是由小单位依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
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词根/词缀】 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独立成句);【实词/虚词】 短语(词组):是词的组合,相当于词本身又是由词 组成的大于词的单位;【自由词组/固定词组】句子:是最大的语法单位,也是语言用于交际时最小的使用单位【句型 :陈述、祈使、疑问、感叹】句子最大的特点:有句调,有语调.
【词根】:有实在意义,是词的核心部分,词义的主要承担者,可单独成词,也可彼此组合成词。 【词缀】:只能依附在词根上表附加意义的构词语素,不能单独构成词。根据在词中出现的位置,可分为前缀、缀、中缀。 【词尾】:加在词的末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词尾是变词语素,也叫构形语素。
【自由词组】:句子里根据表达需要按照语法规则临时组合而成的词组。 【固定词组】:不是根据表达需要按照语法规则临时组合而成的词组,而是需要完整记住的词的固定组合。如:北京大学,人民代表大会、成语等
二、组合规则
1.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
语素的分类:a.词根:词的核心部分,可以是成词语素充任的,也可以是不成词语素充任的;b.词缀:只能黏附在词根上的语素,按位置关系可分为<前缀、中缀、后缀>,按功能可分为<派生词缀>(增加了新的词汇义内客,或改变了词的类别归属)和<屈折词缀>(不能构成新词,表式句法范畴的意义,不改变类别归属)
派生词缀和屈折词缀的区别: a)派生词缀能构成新词,屈折词缀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 b)派生词缀的使用无法用语法条件来说明,屈折语素的使用基本可以用语法条件来说明; c)两者同时出现,派生语素在前,屈折语素在派生语素后面。
词的分类:a.单纯词:由一个词根语素或一个词根语素+屈折词缀构成的词;b.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词语素组成的词.
2.词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词的五种基本组合关系
(1)主谓结构(陈述):反映主体与主体的动作、状态、性质的关系
(2)述宾结构(修饰):反映动作(述语)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宾语语)的关系
(3)偏正结构(支配):反映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主要由类的配列来体现
(4)联合结构(并列/选择):构成成分在语法上是平等的
(5)述补结构(补足):紧接在述语后,表述语的程度、结果、 趋向等
3.组合的层次性:句子是由五种基本结构一层层套合而成的【学会划分句子成分】
4.组合的递归性与开放性
【组合的递归性】:因为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尽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叫组合的递归性;【组合的开放性】:结构中某个单位可以不断地被一个同功能的词组去替换
三、聚合规则
1.词类:含义: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能起的作用即瓷的句法功能分的类;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划分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形态、意义;兼类词:确定兼类的依据为<a.要确定所讨行的是同一个词;b.词类已经明确;c.一定要读音相同,且词义有联系>
2.形态: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包括:附加、内部屈折、异根、零形式。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词形变化在有些语言中是词进入组位结构关系所要求的,词形变化综合反映词的句法功能,是表达话法意义的重要手段,也可作为划分词类的依据
3.语法范畴:词形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的聚合。包括:性、数、格、时、体、态、人称
(1) 【性】 表示事物的性属,是名词所有的语法范畴。阴性和阳性: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通性和中性:丹麦语、瑞典语阴性、阳性和中性:俄语、德语、乌克兰语等 (2)【数】表示事物的数量,是名词和代词所有的语法范畴。数是有形态的语言中最常见的一种语法范畴,世界上多数都有数的语法范畴。单数和复数:大多数语言;单数、双数和复数: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普米语、却域语等;单数、双数、三数和复数:如斐济语等 (3) 【格】 主要表示名词、代词在组合中与其他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是名词和代词所有的语法范畴。格可直接体现出名词或代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格也是有形态的语言中常见的语法范畴,如英语、藏语、俄语、法语、蒙古语、阿拉伯语等。 (4) 【体】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体也是有形态的语言中一种常见的语法范畴,如英语、俄语、蒙古语、维吾尔语、阿拉伯语等。 (5)【时】表示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刻之间的关系,是动词所有的语法范畴。时也是有形态的语言中一种常见的语法范畴,世界上很多语言都有时的范畴,如英语、俄语、藏语、维吾尔语、阿拉伯语等。 (6) 【人称】 表示谓语动词随主语的人称不同而变化的形式,是动词具有的语法范畴。人称也是有形态的语言中一种常见的语法范畴,如英语、俄语、维吾尔语、阿拉伯语等。 (7) 【态】 表示谓语动词(动作)和主体名词(主体)之间的施受关系,是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一般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主动态表示主体(施事)是动作的发出者,被动态表示主体(受事)是动作的承受者。态也是有形态的语言中一种常见的语法范畴,如英语、俄语、蒙古语、维吾尔语、阿拉伯语等。
语法范畴的特点:a.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同一个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是共同意义领域中的不同意义。 b.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相互对立的,排斥的。 c.同一语法范畴中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也取决于它和其他项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四、变换
1.变换和句型: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述句和疑问句;陈述句和祈使句等。变换可以揭示句型之间的关联
2.变换和句法同义
变换:指运用添加、删除,移位等手段,把一种句型受成为另一种句型进而揭示不同句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句法分析法
变换的意义:a.理论意义:打破局限、开阔视野;b.实践意义:扩大范围、提高效能。变换的作用: a.能够比较合理地揭示歧义现象;b.有助于辨析句法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
句法同义: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称为句法同义;句法多义:一个词语序列中内含两种以上的句法结构关系,称为句法多义/句法歧义
五、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1.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复综语
【孤立语】:也叫词根语,以汉语为主要代表。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词序严格,虚词重要,复合词多派生词少。孤立语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大部分词语是由词根构成的复合词,词的结构比较单一,是一个孤立的词干。
【屈折语】:是一种以词形变化作为主要语法手段的语言,以印欧语系为代表。特点有(1)词形变化丰富,是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语法手段。(2)一种变词语素可以表达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如:works-单数,第三人称,普通体、现在时。一种语法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如:数-外部屈折、内部曲折。(3)词根、词尾结合紧密。
【黏着语】:是一种具有丰富的词形变化,并通过词本身形式变化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语言。以土耳其语、日语为代表。特点是:(1)没有内部曲折,只靠词尾发生变化表示语法意义。(2)变词语素与语法意义一一对应。(3)词根词尾结合不紧密,二者有很大独立性。
【复综语(编插语、多式综合语)】: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黏着语,以美洲印第安语为代表。特点是:(1)一个词的构成部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构成部分,许多个成分互相编插组合在一起,难分你我。(2)词和句子合二为一,没有一个能独立使用的词,只能连缀成句子使用。
2.语言结构不能分优劣
3.语言的普遍特征(语言结构的基本原理):语言有个性,也有共性。从共性方面考察,各种语言的结构可以归为少数的类型,各种结构类型又有共同的特点。语言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语音、词义、语法也有共同的特点,这叫做"普遍特征"。下面举一些语法结构的普遍特征: a.一切语言都至少有由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句子(鸟儿飞)。b.一切语言都有形容词性词语修饰名词性词语(小鸟儿),副词性词语修饰形容词性词语(很小)。c.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动词性词语或一部转成名词性词语(调查[农村]一农村[调查],飞一飞的,写一写的、所写的);把动词性词语转成形容词性词语(飞一飞鸟,烧一烧杯)。d.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几个名词性词语连在一起(鸟儿和虫子),把几个动词性词语连在一起(试试,适应和改造[环境])。e.一切语言都有否定句(鸟儿不飞了)和疑问句(鸟儿还能飞吗),都能够把某些句子变成祈使句(快飞吧!)。f.一切语言的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都至少有两种发生关系的方式(鸟儿飞〔自动〕,鸟儿吃虫子〔他动〕)。
五、语义和语用
一、词汇和词义
1.词和词汇
词汇: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成语、固定用语的总汇,一种语言有个词汇
分类:【基本词汇】基本词汇里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全民常用性/稳国性/能产性);【一般词汇】词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非全民常用/不稳固/构词能力弱)
2.词的词汇意义:主体部分是词的“概念意义”也称“理性意义”
【概念意义】:说一种语言能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主观映像
其他意义(附着在概念意义上):【感情色彩】形成理性义时可以带入个人主观态度;【语体色彩】“得体“的需求;【象征功能】词的象征义常和语言的民族文化特征相关
3.词义的概括性: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词义对现实现家的反映是概括的反应。词义对现实现象的风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一般性、全民性和模糊性则是这种概括性的三种重要表现
表现:【一般性】: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模糊性】只有大致范国没有明确界限【全民性】只要使用的是同种语言,词义就是共同的
二、词义的各种关系
1.一词多义
【单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只概括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多义词】可以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家
【本义】可查的最初的意义、是产生这个词向其它意义的基础;【派生意义】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词义派生的条件:现实的基础/语言社会的生活环境)<词义派生的途径(引申)>[隐喻(相似性)]: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现实现象某种相似的基础上。有形状相似和结构相似两种类型;【转喻(相关性)】:反映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的比喻,这种相关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中心意义/基本意义】词在语言长期使用中所固定下来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意义。
2.同义关系(语音形式不相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
【等义词】意义基本相同的词,大多是借用方言词或外语词的结果,多半不能长期存在;【同义词】几个语音形式不同而意义基本相同或相近的词,其各个意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必须是相同的
同义词的特点:a.同义词的同是指理性意相同或基本相同,两个同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应的现象虽然一致或基本一致,但强调的重点和方面可以有所不同,因而在理性意义上表现出细微的差别;b.因为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能不一样,有喜欢有讨厌,有褒有贬,同义词也具有不同的附加色彩;c.同义词中还可以有不同的风格色彩,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话题需要使用不同风格色彩的词语。
3.反义关系(反义词:意义相反的词,现实现象中矛盾的、对立的现家在语言中的反应。构成反义的条件:同一语义场,同类现象),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应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反义词的特点:a.有的对立中间留下空白可以插进别的成员,例如大和小可以插入中,冷和热可以插入温暖,凉。 b.有的对立属于非此即彼的性质,例如正和反男和女。 c.歌词往往同时有好几个反义词,例如失败有胜利和成功两个反义词。这是此意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的一种表现。
4.词义的上下位关系: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指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上位义更具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比下位义更多;而下位义比上位义的概念义内涵属性更丰富,除了继承上位义的所有属性外,还有自己的特有的属性。
5.词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场
语义特征:语义特征没有固定的语音形式常用二分的标记方法表示,这种描写方法可以更清晰的看出此意见的关系。各种有相互联系的词义关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词的概括意义中有某种相同的语义特征。通过语义特征的分析,可区分不同的聚合类,进而发现更多的组合规则。义素(语义特征):对词的一个义项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以后得到的最小的语义单位。义项: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义,每一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在词典中表现为一个条目。
语义场: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合而成的场或聚合体。同意与异常类的词义相互有一定的制约关系,体现了词义的结构系统性。语义场的构成是以共同的语义特征为基础,同时语义特征的提取也离不开同一义场中词义的比较和辨析,二者相互依存。
三、句义
1.词语的搭配和词义在句义中的实现
词语的搭配: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组合)来实现的,词语的搭配除了要符合语法外,还有语义上的要求,主要有四点: (1)词与词的组合在词义上要有现实的根据。 (2)词义组合的条件还要受到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3)要符合社会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 (4)要考虑到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
词义在句义中的实现:词在搭配组合中还会凸显一些语义特征,隐去一些语义特征
2.句子的语义结构和人类经验的映像
句子的语义结构:句子的语法结构是根据句子成分在语言类的表现而抽象出来的,而语义结构则是依据语言成分与人类经验的印象关系得出的。句子的语义结构就是有限多的“谓词—体词”关系类型(“动—名关系”)。语义结构中谓词和体词的搭配规则就是句子的语义规则。
语义角色:“语义角色”是根据句中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而抽象出来的,它们反映了人们对古往 今来变动不居的人类经验中“物体”与“动程”多种多样具体关系的模式化抽象。 (1)“动程”可分为动作、性质(或状态)、使动三大类。 (2)与动程相配,“物体”则有如下常见的大类: ①施事: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 ②受事:因施事的动作行为而受到影响的事物。 ③与事:施事所发动事件的非主动参与者,最常见的是因施事的行为而受益或受损者。 ④主事:性质、状态或发生非自主变化的主体。 ⑤致事:事件或变化的引发者。 (3)外围语义角色是句子可以选择但不是必须具有的成分,主要有: ①工具: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或材料。 ②方所:动作、行为发生或开始、结束的场地、方位或范围。 ③时间:动作、行为、事件、发生或开始、结束的时间,延续的时段等。
3.句法语义范畴:1.人称、时、指示/2.语气 /3.情态
4.句子的真值和句义的蕴涵、预设关系
【句子的真值】:词义表达的是“概念”,句义表达的是判断句子所表达的 “判断“是否真实反映现实,为“句子的真值”问题 【蕴涵】:句子真值的蕴涵关系是指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一对句子中相同语义角色的词如果词义有下位与上位的关系,则句义一定有蕴涵关系。 a 李明买了苹果。 b 李明买了水果。 a 真 b 真;b 假 a 真;a 假则 b 可真可假。 a 蕴涵 b。 【 预设】: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 a 他哥哥昨天回来了/没回来。b 他有哥哥。a 真 b 真;b 假 a 假;a 假 b 也真。 b 是 a 的预设
四、语用
1.语境的含义有三个方面:a.话语的物理语境:这时室中的所有存在、又称“言谈现场”; b.话语语境 :可以推断出来; c.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言外之义
2.话题和说明:说话者向受话者说话,一定是要向他传达一定的信息,这个信息一定是关于某个实体(包括特定时间、空间)的信息,可称作“信息的基点”。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是句子的“话题”,针对话题展开的句子其他部分是“说明”。
3.焦点和预设:焦点是句子中说话者所认为的受话者所不知道的信息。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受话者都知道的那些知识就是“预设”。表现焦点的手段:语调重音、句法形式、句法虚化成分
4.语言行为:【言内意外】:用一般性、概括性的词语表达特殊性的事物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难言之忧”,需要听话 人自己去体会、补充或说话人故意留下意义上的一些空白,让听话人自己去领会、补充其“言外之意”,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手法。如:婉转的告诫,辛辣的讽刺、反语双关等。 【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可以分三个环节,分别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1)【言内行为】是指说话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 (2)【言外行为】是指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言语行为研究最为关注) (3)【言后行为】是说话人说出话语后达到的结果。 言语 行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阐述、命令、请求、询问、感谢、道歉、祝愿、承诺、宣告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都是通过不同的句型结合说话时的语境体现出来的。一般祈使句表现命令或请求的行为,疑问句表现询问的行为,陈述句表现阐述的行为。 施为句如:我宣布会议开幕。施为动词:宣布。 【 直接言语行为】:直接言语行为是指由基本句型或施为句明确体现出来的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是指现实中的话语,常常具有超越直接言语行为的其他的言语行为功能。符合会话中的礼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