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与电影十讲——在无限的世界里旅行
这是一篇关于文学与电影十讲——在无限的世界里旅行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视觉想象力止步的地方,文字依然能继续,叙事性才是电影成为艺术的关键,三、短的镜头像词语,长的镜头像句子,四、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欲望,五、电影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六、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七、时代中挣扎的个体化身成了时代精神,八、抒情是一剂药方,但是药三分毒,九、烟酒茶糖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这是一篇关于性别:女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反家暴本质上是反对一切关系中的暴力,性教育,长丰性别实验,人造子宫与单性生殖,爱一个人:是最小单位的民主实践,现代的爱 无解的爱,世界如此疯狂,我们何必正常,我们可以选择过一种别人不羡慕的生活,把女性主义作为一个视角,而非一个标签,性的湮灭,人的疆域,略大于刘小样的平原。
该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大量无价值的工作存续,由消费主义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再生产大量劳动力来维持这表面的物质繁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文学与电影十讲——在无限的世界里旅行
视觉想象力止步的地方,文字依然能继续
一、文学与电影的异同
文学是什么?
文学性不在于其功能,更在于其审美体验,即作品所传达的感受性
文学性
由史诗/故事向小说的转变,史诗意义自足故事完整而封闭,小说则体现了人与世界的分离,要去寻找意义
现代人摄入讯息,拒绝无聊,却无法将新讯息内化为个人经验
小说的通俗性意味着受众面更广,能够影响更多的人,在视觉文化兴起之前,小说是最普遍的大众娱乐方式
无论多么伟大的小说都有其娱乐性的一面,娱乐性取决于讲好一个故事,落脚到叙事性
叙事性与视觉性
文字带来的画面感,叙事性强要减少抽象概念
二、电影的形式特征
场面调度(视觉元素安排,表现作者性)、摄影(不同景别、运镜讲述不同内容)、剪辑(镜头组合讲述故事)、声音(强化氛围、渲染情绪、增强叙事效果)
叙事性才是电影成为艺术的关键
一、透视法与西方绘画艺术
二、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确认
从摄影到电影
对视觉意象的消费被巧妙转化为对生活的挽留和延续,对时间流逝的抵抗。就人的有限性而言,其诱惑不言而喻
本雅明认为摄影术的机械复制带来的灵韵的消失
摄影对现实的复刻,苏珊桑塔格高度认同摄影术并认为时间能够给予摄影术以灵韵;桑塔格更为关注摄影把过去变成一种可供消费的对象,并规训我们什么值得看与记录?
罗兰巴特认为摄影是一种死亡的艺术,在一个场景被拍下即证明它的逝去。
电影为视觉图像引入了时间,即赋予了叙事性。跳动的帧在告知人类的眼睛时间在流逝,事件在发展
现代性的四重内涵
一:指代一种历史分期:工业革命以来
二:一种哲学概念,自我、启蒙……人是自由、独立具有理性批判能力的个体
三: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一种形式风格:新文学、美术、音乐
四:一种新的经验
三、短的镜头像词语,长的镜头像句子
摄影
m蒙太奇通过隐喻和联想来提示概念,强加给复杂多变的现实,并且投射入观众的意识,实则是按照导演的想法和创作者制定的规则去观看荧幕上的世界
现代人的普遍矛盾:是坚持精神追求、坚决抵抗下去还是承认世俗欲望、趁早妥协
场面调度
所有电影作品的创作与分析,无非就是在语言文字和视觉图像之间进行不同层次的转换
电影与戏剧之异同
d电影被高度设计,而戏剧的临场感和真实感则更为强烈,电影版本被认为是缺失了灵韵的复制品;电影调动更少的感官,只需要沉下心来感受,而戏剧则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参与并接受剧场的规则
戏剧是语言艺术,而电影是镜头调度的艺术
四、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欲望
一、电影的叙事结构
叙事与叙事学
故事何以为故事?
故事是人们理解世界、他人获得经验的一种基本途径
通过讲故事鼓励人们消费:多去远方旅行、体验不同生活、享受没吃过的美食
为了故事去消费,在消费中成就一段故事?
听故事和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欲望
情节变化、事件发展构成了故事
人为地制造故事迎合了人们的猎奇心理、甚至是建构了某种正当性
叙事结构
读不懂即意味着目睹了情节发生见证事件进行却未能将其转化为可供辨识的故事。
叙事结构上的反讽:通过人物来进行反思,不是直接借描写主人公,通过写面对祥林嫂控诉时手足无措的“我”,通过漠视孔乙己的麻木的众人
五、电影是一门时间的艺术
剪辑就是关于流动的时间与图像的重新排布
现代主义小说本质上会抗拒信息的传达与沟通,不提供正确解读路径,感受零乱时空和破碎经验本身
美就像缝纫机和雨伞在手术台上的偶然相遇
六、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
任何一部电影本质上都是改编
忠实于原著并非是电影好坏的评价标准
小说是一种更为复杂的艺术形式,视觉表现无法穷尽文字意涵,因而经典文学的影视化改编就更难
赋予改编电影和原著作品对等的关系地位,使其获得一种平衡
电影改编是对经典文学的普及和推广
七、时代中挣扎的个体化身成了时代精神
20世纪的文化热与新启蒙
从文革的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到改开后的迷惘:民主/威权、姓资/姓社、现代/传统
文化热的核心诉求:自由市场、民主政治和个体自我
李泽厚认为救亡在危急存亡之际压倒了启蒙,在1980年代,外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继续启蒙
康德认为的启蒙是个体有勇气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去判断,去为自己做选择。
启蒙看似简单,实则极为困难。事实是我们可能并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热爱自由,愿意自己为自己做选择。
启蒙辩证法及对现代性的批判
对启蒙丧失信心其实就是对“人会改变”的想法的失望
知识分子想要改变愚昧的大众,发现自己讲的话别人听不懂、不想听,于是乎启蒙呈现为一种失语的状态。启蒙看似解决不了劳苦大众的问题,而成为知识精英的特权和修辞。
不过,启蒙可能也是一种权力主导的启蒙,什么是正确道路?什么是自由选择?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认为:启蒙成为了一种维护资本阶级统治而服务的、针对大众的欺骗。运用理性成为了实现对世界、他人的控制。技术和金钱成为新的权威和迷信。
80-90年代文化热、新启蒙的梦醒之后,人们快速投身于务实的生活当中,主张物质利益与消费需求。活着以及更好地活着成为了主旋律
八、抒情是一剂药方,但是药三分毒
抒情路径不仅在本质上排斥意识形态,抗衡历史话语,也与理性论证格格不入。王德威力求将抒情提升为破除革命和启蒙二元对立的,关于中国现代性的第三种论述
无论是新派的自由、启蒙,还是传统的伦理道德,都大不过个体生命经验的流动本身
九、烟酒茶糖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贾樟柯电影中的时空压缩及异化现象
麦茨引用精神分析学说认为电影本身就是“想象的能指”帮助我们缝合与现实的关系,观看电影在此基础上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对自我的重新确立或二次误认。
时空压缩
资本化的时间和空间得以相互转换是展开加速的前提
加速是资本主义发展演绎出的逻辑,而不是人类生活的本来面貌
异化的四个方面
劳动行为从自由创造到单调重复
生产的越多,拥有得越少,被商品奴役
自主、自由的生活被贬低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本质
交往过程中,人成为手段而非目的
《世界》
1、主角生活的现实世界
2、主角工作的时空压缩的世界公园
3、通过媒介触达的主角呈缺席状态的更宏大的世界
我们眼睛之外的世界,是琳琅满目商品背后的生产这些拟像的劳动过程,也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类社会关系
加速即意味着不去考虑意义
一个两千年的城市,两年就把他拆了。这就是全球现代化之下,所有人不能不面对的加速社会。加速带来发展,但也遗留下问题。人被拖入资本的运转中,变得非人。
十、望远镜让你看到遥远的事物 却不是为了缩短你们的距离
车厢邂逅:火车上的浪漫与犯罪
火车快速移动象征的现代性
当然,这种快速移变的空间场所也意味着充斥着陌生人与危险,“他人即地域”;而一个稳固的秩序则需要众人一起默认某种规则,背后则是政府背书和对乘客规范的“抽象信任”
时间迷宫:以有限想象无限
交叉剪辑,叙述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