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该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大量无价值的工作存续,由消费主义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再生产大量劳动力来维持这表面的物质繁荣
编辑于2025-01-12 09:50:22这是一篇关于性别:女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反家暴本质上是反对一切关系中的暴力,性教育,长丰性别实验,人造子宫与单性生殖,爱一个人:是最小单位的民主实践,现代的爱 无解的爱,世界如此疯狂,我们何必正常,我们可以选择过一种别人不羡慕的生活,把女性主义作为一个视角,而非一个标签,性的湮灭,人的疆域,略大于刘小样的平原。
这是一篇关于文学与电影十讲——在无限的世界里旅行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视觉想象力止步的地方,文字依然能继续,叙事性才是电影成为艺术的关键,三、短的镜头像词语,长的镜头像句子,四、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欲望,五、电影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六、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七、时代中挣扎的个体化身成了时代精神,八、抒情是一剂药方,但是药三分毒,九、烟酒茶糖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该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大量无价值的工作存续,由消费主义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再生产大量劳动力来维持这表面的物质繁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性别:女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反家暴本质上是反对一切关系中的暴力,性教育,长丰性别实验,人造子宫与单性生殖,爱一个人:是最小单位的民主实践,现代的爱 无解的爱,世界如此疯狂,我们何必正常,我们可以选择过一种别人不羡慕的生活,把女性主义作为一个视角,而非一个标签,性的湮灭,人的疆域,略大于刘小样的平原。
这是一篇关于文学与电影十讲——在无限的世界里旅行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视觉想象力止步的地方,文字依然能继续,叙事性才是电影成为艺术的关键,三、短的镜头像词语,长的镜头像句子,四、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欲望,五、电影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六、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七、时代中挣扎的个体化身成了时代精神,八、抒情是一剂药方,但是药三分毒,九、烟酒茶糖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该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大量无价值的工作存续,由消费主义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再生产大量劳动力来维持这表面的物质繁荣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第一部分
第一章:工作的意义:创造工作的伦理
两个前提,工作为了维持生活并获取快乐;工作本身具有价值。 不工作是一种罪恶,工作既正义
工厂体系实则瓦解了工匠和他们事业之间的亲密关系,新环境使得人们曾经的工作态度失去了意义。
驱使人们去工作
过去的工匠成为了工人,只剩下计算成本效益的冷漠;工作伦理演化出一种纪律伦理:不用在意尊严地全力工作,即使看不到努力的意义所在。
新工厂系统只需要人的一部分,能像复杂机器之中没有灵魂的小齿轮一样工作的那部分。工作伦理本质上是对自由的摒弃。
工作伦理的另一个目的是把人们所做的事和他们认为值得做、有意义的事分离开来。并形成了一个新时代的悖论:为增长而增长。
要么工作,要么死亡
工作被认为是唯一体面的、道德的、可行的生存方式
工作伦理的支撑需要那些不工作的赤贫者生活愈堕落、痛苦,由此验证那些出卖劳动力换取微博工资的穷人的生活就越诱人。有了对比,穷人就坦然接受工作的压榨。
边沁的圆形监狱含括劳教所、救济院、工厂、监狱、学校、精神病院等,。他坚持认为无论这些机构表面上的目的是什么,他们都必须强制执行统一的、规范性的、可预测的行为模式。所有人都被剪除习惯或爱好,以适应相同的行为标准。 边沁的立场与经济学思潮相同,工厂为了增长而生产,工人为了生存而工作,此外,在这个体系内没有选择,且经济学再引入“仅供生存”的概念,把薪水保持在足够低的水平,这样工人们第二天不得不辛苦工作
勤奋工作被赞颂为一种道德高尚的行动,人们勤奋工作也是为了未来的收益。
制造生产者
工作同时是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社会生存能力(系统化再生产)的枢纽。
个人生活:工作是决定社会地位和自我评价的主要因素,“你是谁”这个问题通常指向你所处的公司/单位及所做的工作。工作是人(尤其是男性)终其一生构建和捍卫的身份的核心。
社会秩序:工作占据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时间,工厂生产花样繁多的商品,此外他们也生产顺从于现代国家的公民。工作伦理生产出家长,并建立起父权制秩序
系统再生产:劳动和工作维持了社会运转、资本运作生产财富
从更好到更多
物质激励成为依靠道德承诺和抬高工作的道德意义来确保工作投入的新手段,不要在意更好,更多才是最重要的。
工业社会从工匠变为工人所失去的尊严,只有通过赢得更多盈余才能恢复;衡量人们声望和社会地位的是工资的差别,而不是勤于工作的道德或惰于工作的罪恶。
经济收益成为自治自主的唯一体现,这也把人的动机和对自由的渴望牢牢地不可逆地转向消费领域。
第二章:从工作伦理到消费美学
金钱是满足欲望的桥梁,从生产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的转变意味着社会主要要求人们以消费者的能力参与其中。x消费者的时代,人首先要成为消费者,才能再拥有其他特别的身份(符号象征)
制造消费者
经济增长是衡量现代社会是否有序运行的首要标准,而消费则是经济运行的
过往,职业生涯的稳定持久和人们贯穿终身的社会身份建构非常契合。但现如今,灵活成为新的游戏规则。
当前的趋势是通过大幅减少产品寿命,以及提供不稳定工作将经济导向短周期和不确定的生产。
消费品的特质和当代社会身份问题特有的矛盾性,身份像消费品一样被占有,而占有是为了消费,所以他们终将消失。
由美学评判的工作
生产是集体行为,在交流、沟通、融合中才有收获;而消费则是孤独的活动,即使产生聚集但其本质仍是一种满足自身欲望实现的私人的生活体验。消费主张个性,并通过该消费行为获得自身的身份认同。
选择的自由设定了消费者社会的阶层,设定了消费者绘制生活理想的框架,为他们定义了自我改善的方法和美好生活的图景。消费社会不提倡延迟满足,而是主张信贷膨胀。
消费必须是一种享受,美学被用于整合消费者社会,消费美学取代了工作伦理的统治地位,对于合格的消费者来说,世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巨型矩阵,包含着更强烈的感受和更深刻的体验。评判世间万物的标准是唤起欲望的能力。
使命是一种特权
工作伦理认为所有工作都是“人性化的”,尽职尽责能带来满足感。但消费社会对工作的美学审视强调了区别,放大了差异。对某些职业赋魅,污名化某些职业,贬斥其毫无价值。美学取代伦理学主导了工作的价值判断
工作的美学价值即在于把工作变为娱乐,娱乐式工作是一种最为令人羡慕的特权。(工作狂在工作中获取正向反馈并逐渐成为精英)
消费者社会的穷人
曾经工作伦理可以解释穷人为缺乏工作岗位以及缺乏工作意愿的产物
但在消费社会的穷人即拥有更少选择性的不合格的消费者
消费社会的穷人可能因为失业而拥有更多时间,但他们安排时间的方式比较寡淡,因而极易容易诞生无聊的情绪状态。而想要缓解无聊,就需要花钱。欲望是免费,但实现欲望并体会实现欲望的愉悦需要资源。
第二部分
第三章:福利国家的兴衰
福利理念与工作伦理看似存在截然相反、难以调和的矛盾,但在现代社会,由国家管理的福利体系是现代生活自然的组成部分
服务大众,还是服务特定人群
关于福利的经济审查是否会导致社会的的分化和普通民众的排斥;纳税人不断将具有缺陷的公民另类化边缘化。由此社会主流人群的“价值”得到了强化,观察者通过构建他人来构建自己。
福利国家的衰败
如果没有福利国家,社会阶层的矛盾就难以调和。
福利国家曾经在劳动力再商品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现在雇主们的需求消失,劳动力市场无法匹配产出的大量劳动力。人工密集型工业迁出前往亚洲,而且还可获得当地的税收减免
劳动力后备军的全球化,但福利供应以国家为界限,福利国家曾经对劳动力再商品化的投资没有收益,被要求承担社会福利,资本便利用全球化自由外流。福利国家面临一个困境,一无所有的中东北非移民蜂拥而入,资本则蜂拥而出。
心满意足的大多数
曾经中层选民赞成对财富再分配,抑制不平等现象以及集体保障个体福祉,他们认为其行为是利他的,且他们也需要集体来降低风险。但随着税收降低产业转移导致现金流比公共保障更具诱惑,福利保障被底层先享用惠不及中产(如shameless),中产认为福利保障不再物有所值从而选择废除它
福利服务的质量持续不断恶化,且福利只针对政治声量小的少数导致政客热衷于通过减少税收来讨好不用享受福利的正常人;福利发放的经济审查导致对福利领取者的污名化。
福利国家体系和消费主义社会的氛围格格不入,消费主义讲求选择,个体从自由选择的广度中寻求身份认同,而被分配显然在消费社会不具备吸引力。
招致毁灭的成功
少数族裔在享受“平权法案”的庇护下成长,但少数族裔中产又觉得他们受到了轻视因为这些规则的倾向性,他们自信自己不用靠倾斜的政策也能获得成功(已经登顶的人不需要梯子他们认为梯子侮辱了自己的攀爬力)
第四章:工作伦理和新穷人
定居者与游牧者
从事低技能、可随时被替代的人对于工作的热情往往不高,这个由工厂、办公室、工作间和商店构成的世界充满灵活性,而他们是最容易被灵活出局的一类人。
资本在全球寻找工厂所在地,大量的上述劳动者愿意向资本兜售自己的劳动力,当游牧资本在全球游猎,而定居的本地工人无力阻碍其转移
全球化的跨国公司侵蚀了按地域分配投资的控制能力,技术和专业劳动力的全球性流动使收入和财富的累进税征收愈发困难,进而维持公共服务越来越难
从失业到过剩
失业即表达出就业才是正常态,但充分就业已然成为奢望,过剩才是当下的主旋律。过剩即意味着部分人被排除出生产序列,他们增加的只是社会的负担(公共支出),即他们不存在社会会更好(参考shameless老爹)
如今的北美和欧洲,精简型、小型化、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把劳动力视为生产力提升的制约要素。所有提升投入产出比的努力的第一步举措即考虑削减雇员数量;技术进步是以劳动力的替代和淘汰为标准的。
底层阶级的浮现
令人惧怕的底层阶级:普世价值口中的无用且危险;而这种无用性也是提供给社会的一种对照价值来强调自身的有用性(吸纳恐惧和焦虑)。且在社会内部,需要提供一些以供批驳的假想敌(强行制造和对标),例如shameless的芝加哥南区。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分类决策。
用于底层阶级的工作伦理
去工业化进程导致底层人数的攀升,美国社会的反社会行为也显著上升;底层社会拒绝公认的价值观因为他们觉得受到排斥。
消费者社会的共识是自由选择需要具有竞争力——行使选择权的技能和决心。选择自由即意味着选择存在好坏,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是否具有竞争力的证据,底层社会是错误选择者 的集合,证明了其成员“选择无能”。贫穷的文化核心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效能缺失。
美国底层拒绝工作伦理,因为工作伦理无法帮助他们跨越心理上的障碍。
贫穷即犯罪
消费者社会的残酷在于市场在向所有受众传递同一种诱惑,奢侈消费是成功标志,拥有和消费某些商品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人类欲望的潘多拉之盒已经打开。
人们都希望打出一手好牌,但总有一部分人被排除在牌桌之外。而这一部分人被消费社会的多数人所不容,于是他们堕入贫穷,犯罪;而这一切始于对工作伦理的违抗。
逐出道德义务的世界
把贫穷与犯罪联系起来有个作用就是把穷人从道德义务的世界中驱赶出去
即消费社会摆脱了对穷人的苦难的道德愧疚感,他们将其等同于穷人不遵守道德伦理而得到了心理上的告解;不工作的穷人道德败坏且具有犯罪倾向的新闻轰炸媒体。由此,为福利的削减提供了“有力论据”
第五章:全球化之下的工作与过剩
殖民主义,还是剩余劳动力输出
现代是大迁徙的时代:19世纪的巴黎贫困人口引发社会问题,向阿尔及利亚输送过剩人口。欧洲人所到之处皆是杀戮,如早期欧洲人登录美洲屠戮印第安人。
解决本土问题的全球化策略之兴衰
现代化进程中,制造被废弃的人不可避免,而过往承载过剩人口的美洲、拉美等人类垃圾场在当下已经不复存在。
工作和贫穷问题的全球化新维度
后发国家唯一快速繁荣发展的办法就是生产大量“难民”,让他们被工业进程淘汰,然后让一部分人食利。
社会问题转为法律和秩序问题
废弃人口不可被放逐(因为没有新大陆),也不能被放置在正常生活的边界之外,那么刑罚系统就提供了容器将其封存(美国监狱常年满员)
安保人员取代福利人员
从社会国家到安全国家
市场竞争造成的就业不稳定是人们对于未来不确定性、对于社会地位和自尊的不安全感的主要根源。而政治力量对市场造就的不安全无能为力,渲染对身心安全的威胁感(恐怖主义猖獗),而国家权威能够保障人民安全,由此再建人民对政权的信任。与剧烈的、直接的安全威胁相比,过往的相对社会过剩的恐惧相形见绌
第三部分
第六章:新穷人的前景
现代社会对秩序的渴望,但对秩序的渴望却会促进厌世。秩序的推立将被孤立、放逐的部分挑选出来加以限制和污名化。
失去位置的穷人
在过剩的劳动力市场,穷人不再成为劳动力后备军,穷人首要的角色是消费者,其次才是生产者。今天穷人达不到消费社会的规范和要求,则将失位,他们被定义为有缺陷的消费者,他们没有履行最重要的社会责任——积极地购买商品和服务。
有史以来,穷人成为了彻底的麻烦,他们在消费社会的资产负债表里是负债状态,并失去回报纳税人支出的价值。
没有位置,没有道德义务
福利国家曾经承担起劳动力再商品化的责任,但如今福利在无端浪费纳税人的钱,欧美正在完成的去福利进程较为缓慢且不易察觉。加剧撕裂的贫富差距,美国社会政策的目的不再是消除贫穷,而是缩小穷人的数量。
穷人被踢出了社会的正常序列,被进一步被主流社会群体边缘化
工作伦理,还是生活道德
为了把工作从以市场为中心的计算和限制中解放出来,必须以工艺伦理取代劳动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工作伦理。即人是拥有创造力的生物,工艺相比较工作而言是人类的自然倾向。但现在资本主义为了追求增长而否认了这种尊严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