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的三重大脑
这是一篇关于人的三重大脑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吼孩子对理智脑的危害,如何避免吼叫孩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的三重大脑
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
本能脑
2岁左右发育成熟
力量100
主管本能
情绪脑
12岁左右发育成熟
力量55
主管情绪
掌控潜意识和生理系统
视觉、听觉、触觉……调控着呼吸、心跳、血压……
人脑大概有860万亿个神经元,本能脑、情绪脑占比80%左右。
算力1100万次/秒
目光短浅、即时满足
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
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理智脑
22岁左右发育成熟
力量值<1
主管认知
逻辑推理:能够分析问题、梳理因果关系,进行归纳和演绎思考,比如解决数学题、制定计划等。
决策判断:基于理性分析,权衡利弊后做出选择,而非仅凭本能或情绪反应。
自我控制:可以抑制冲动和原始欲望,比如控制愤怒情绪、抵制短期诱惑(如贪吃、拖延)。
长期规划:能够设定长远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步骤,比如为了考研而坚持长期学习。
抽象思维:理解语言、符号、概念等抽象事物,进行创造性思考和知识整合。
与其他脑区的关系
理智脑发育成熟较晚(通常到 20 多岁),且运行时需要消耗更多能量,因此在面对紧急情况或情绪激动时,往往会被更原始的 “本能脑”(负责生存本能)和 “情绪脑”(负责情感反应)压制。比如人在愤怒时可能说出伤人的话,事后才理智地意识到不妥,就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总的来说,理智脑是人类理性、智慧和自控力的生理基础,其发展程度也影响着人的行为成熟度和社会适应能力。
吼孩子对理智脑的危害
吼孩子会对其理智脑的发育和功能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尤其在儿童大脑尚未成熟的阶段,伤害可能更为深远:
1. 抑制理智脑的正常发育
儿童的前额叶皮层(理智脑核心区域)会持续发育到成年早期,而吼叫带来的强烈负面情绪(恐惧、紧张等)会激活大脑的 “应激反应系统”,导致体内分泌皮质醇等压力激素。长期高浓度的皮质醇会损伤前额叶皮层的连接,影响其结构发育,进而削弱孩子未来的逻辑思维、决策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2. 干扰理智脑的功能发挥
当孩子被吼叫时,大脑会优先启动 “生存模式”,原始的 “本能脑” 和 “情绪脑” 占据主导,理智脑因能量被抢占而难以正常工作。这会导致孩子在当下无法冷静思考、理性回应,表现为 “越吼越不听”“发呆走神”,长期下来可能形成 “条件反射”—— 一遇到压力就陷入情绪冲动,难以调用理智解决问题。
3. 影响孩子对理智行为的学习
父母是孩子的 “行为模板”,吼叫本质上是一种情绪化的暴力沟通方式。孩子长期处于被吼叫的环境中,会默认 “情绪失控” 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非通过理性沟通。这会削弱他们模仿和学习理智处理冲突的机会,甚至导致成年后也难以用平和、理性的方式应对压力。
简言之,吼叫会从生理发育、功能发挥和行为学习三个层面,阻碍孩子理智脑的成长,可能对其长期的情绪管理、思维能力和社交适应造成隐性伤害
总结:从生理到心理的连锁伤害 吼孩子对理智脑的影响,本质是 “威胁 - 应激 - 损伤” 的连锁反应 :短期通过激素抑制功能,长期通过结构损伤和神经模式固化阻碍发育,再加上安全感缺失的间接影响,最终导致孩子的逻辑思维、自我控制、决策能力等理智脑核心功能发展受限。 这也是为什么长期被吼叫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冲动易怒、学习困难等问题 —— 这些都是理智脑发育受阻的外在表现。
如何避免吼叫孩子?
避免吼叫孩子需要家长从情绪管理、沟通方式、认知调整等多方面主动改变,本质上是家长先学会用自己的“理智脑”主导行为,再引导孩子理性互动。以下是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一、提前“刹车”:在情绪爆发前按下暂停键
吼叫往往是情绪失控的瞬间反应,提前干预能有效避免:
物理隔离法:感觉怒火上升时,立刻对孩子说“妈妈/爸爸现在需要冷静一下,5分钟后我们再谈”,然后离开现场(如去阳台、卧室),通过深呼吸(4秒吸气→7秒屏息→8秒呼气)降低生理激动度,给理智脑争取“上线”时间。
自我提问法:心里默念“吼叫能解决问题吗?”“我现在的情绪是不是比孩子的错误更严重?”,用理性提问激活前额叶皮层,从“情绪化反应”切换到“问题解决视角”。
吼叫无用,孩子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不能这么做? 1.给小孩规定,小孩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遵守这个规定,知道的只有恐惧。 2.人愿意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心理依据,没有心理依据不会甘心坚持去做的; 3.什么是心理依据,就是要把问题分析个他听,说明利害,让他理解,要知道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信号约定:和孩子提前约定一个“暂停信号”(如拍手、比“暂停”手势),无论是家长即将失控,还是孩子情绪激动,只要出现信号,双方都先停下,避免冲突升级。
二、调整认知:重新解读孩子的“问题行为”
很多吼叫源于家长对孩子行为的“灾难化想象”,改变认知能减少情绪触发:
理解“发展阶段”:3-6岁孩子哭闹、违抗,可能是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或自我意识发展的正常表现;学龄期孩子磨蹭、犯错,可能是注意力未成熟或缺乏经验。告诉自己“他不是故意的,只是还没学会”,避免用成人标准苛责。
区分“事实”与“感受”:比如孩子打翻牛奶,事实是“牛奶洒了”,感受是“我觉得烦躁/麻烦”。别把感受等同于事实(如“你总是添乱”),而是聚焦“如何解决”(“我们一起拿抹布清理吧”),减少被负面感受裹挟。
降低“控制欲”:接受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和想法,比如允许他偶尔穿反鞋子、画画超出线条。过度要求“绝对听话”会积累亲子矛盾,反而更容易触发吼叫。
三、替代沟通:用“理智脑语言”代替吼叫
吼叫的核心是“发泄情绪”,而有效的沟通需要“传递需求+引导行为”:
具体描述问题:不说“你怎么又不听话!”,而说“我看到你把玩具扔到地上了(事实),这样可能会绊倒人(后果)”。清晰的事实描述能让孩子聚焦行为本身,而非陷入被指责的情绪中。
表达自身感受(非指责):不说“你快气死我了!”,而说“你刚才在超市哭闹时,我感到很为难(感受),因为公共场合需要保持安静(原因)”。让孩子理解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比吼叫更能引发共情。
给出具体指令:不说“你能不能乖一点!”,而说“现在请你把积木放回盒子里(具体行为),然后我们来读绘本(后续安排)”。孩子对模糊的“乖”没有概念,明确的指令更易执行。
四、长期积累:给家长的“情绪缓冲垫”充电
家长的情绪稳定是避免吼叫的基础,需要日常维护:
接纳“不完美”:允许自己偶尔失控,不必因一次吼叫过度自责(否则可能积累更多压力,导致下次更难控制)。事后可以和孩子坦诚沟通:“刚才妈妈吼你,是我没控制好情绪,对不起。我们可以再好好说吗?” 这本身也是在示范“如何理性处理错误”。
定期“情绪排毒”:通过运动、和朋友聊天、培养爱好等方式释放压力。家长自身压力过大时,对孩子的容错率会降低,提前疏解才能避免把孩子当“情绪垃圾桶”。
观察“触发点”:记录自己容易吼叫的场景(如孩子磨蹭上学、多次说不听时),提前制定应对方案(如前一晚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用计时器约定时间),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预防”。
关键原理:家长先做“理智脑示范者”
孩子的理智脑是在模仿中发育的。当家长能平静处理冲突时,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学习:“原来不用发脾气,也能解决问题”。反之,吼叫只会让孩子的大脑记住“情绪失控”的应对模式,形成恶性循环。
改变需要时间,不必追求“从不吼叫”,而是逐渐减少频率、缩短失控时长。每一次忍住吼叫的瞬间,都是在帮自己的理智脑变强,也在为孩子的理智脑发育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