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科目二第四节中学生学习心理
这是一个关于教资科目二第四节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思维导图,涵盖认知过程、学习概述、学习理论和学习心理相关内容,总结细致全面,适合做复习资料。
编辑于2025-08-12 16:41:58二.4中学生学习心理
1认知过程
1. 注意
1.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的。
2.分类
1无意注意
无目的,无意志努力
引起因素
客观条件(刺激物)
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
2有意注意
自觉的,有预定的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引起因素(注意的目的与任务,兴趣,活动组织,人格,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等)
3有意后注意
也称随意后注意 有意志目的,但不需要注意的努力(熟练的写字,骑车,打字)
引起因素:直接兴趣及活动的自动化,高度熟练化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同一时间清楚地知觉出对象的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久性)
3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
4注意的转移(主动的把注意从一对象/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活动)
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注意演讲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自觉性。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5.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稳定而广泛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学生能分析自己注意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感觉
1.概念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
2.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
机体觉(内脏感觉,饥渴,饿,恶心,头痛)
运动觉(关节肌肉的感觉)
平衡觉/静觉/姿势感觉(运动与头部的信号反应速度的变化,晕船)
3.规律
感受性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就是人感觉刺激的灵敏程度。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感受阈限
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4.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适应
视觉的适应
嗅觉的适应
皮肤觉的适应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感觉后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补偿作用(失去某感觉,其他感觉补偿)
联觉
3.知觉
1.概念
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2.种类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知觉
诱导知觉
自主知觉
运动后效
4.错觉
5.社会知觉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最近信息的影响),刻板效应,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投射效应(推己及人)
3.基本特征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根据已有经验解释当前对象)
恒常性(不同环境下的认识相同)
4.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
5.记忆
1.概念
记忆是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使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分类
按时间长短分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时间极短(0.2-1s),容量大,信息原始
短时记忆:时间较长(30s-1min),容量有限(7±2个组块),易受干扰
长时记忆: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1(min+)
按内容
形象记忆(风景,人,声音)
逻辑记忆/语义记忆(知识和规律,概念,公式)
运动记忆(游泳,体操等动作)
情景记忆(时间+空间,曾经的某个经历)
信息储存加工方式
陈述性记忆(是什么)
程序性记忆(怎么做)
3.记忆的过程
识记
无意识记(无明确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有意识记(有明确目的,需意志努力)
根据有无目的
机械记忆
意义记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
根据识记的方法
保持
再现
回忆(提取,问答题,填空题)
再认(确认辨认,判断题,选择题)
4.遗忘
概念:不能或者错误提取出识记的材料,是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的现象
遗忘的原因
痕迹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衰退
干扰抑制说
前摄意志
倒摄意志
动机说(压抑说):情绪因素
提取失败说:没有线索
同化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代替低级
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速度快,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再遗忘;遗忘的进程不均匀,先快后慢,呈负速型
影响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与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记忆材料的重要性,识记方法,时间因素,识记者的态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5.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向学生提供具体的识记任务,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系统化。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掌握复习的量,过度学习50%在学习达到目的后的附加学习,学习的数量度打到150%记忆效果最佳
6.思维
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应 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认知过程的核心
特征
间接性
借助已有的经验知识和媒介对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概括性
概括事物共同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思路广泛),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依据客观标准), 灵活性,敏捷性(速度),逻辑性(有条理)
分类
依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发展水平(凭借物)
直观动作思维(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具体形象思维(利用头脑中的表象解决问题)
抽象逻辑思维(概念判断推理)
思维的逻辑性
直觉思维(未经分析,突然领悟)
分析思维(逐步分析)
思维的指向性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一题一解
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信息重组,一题多解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思维的创造程度
再造型思维(常规思维):运用已学会的公式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
流畅性(数量多少);变通性(类型多少);独特性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归纳,演绎)
7.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首要环节 )-理解问题(把握问题性质和关键信息形成问题表征,中心环节)-提出 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式策略(一一列举方法进行尝试)
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细化目标),爬山法(逐步缩短初始目标与目标状态的距离),逆向推理法,类似法(类比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特征):及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越容易解决。
2.思维定式与功能固着:用原有的方法解决问题,只看到事物的通常功能。
3.原型启发:由鸟发明飞机
4.知识经验与迁移:已有知识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5.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动机强度与效率呈倒u型关系。积极肯定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并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创造性思维
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培养方法: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8.表象与想象
表象
概念: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
概念: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分类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无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随意想象):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等,人们在人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在人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如设计服装,写小说)
幻想:包括理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空想(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不能实现)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2.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
1.定义: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经验或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2.实质
广义的学习既包括人也包括动物,狭义学习指人类学习。个体等于人或动物
学习行为的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而不是遗传或机体成熟,损伤导致的
包括外显(读书写字)和内隐(思想等不可观察)的学习
行为变化比较持久(药物,适应等不属于学习)
包括由坏向好的变化,也包括由好向坏的变化
3.分类
加涅按学习结果分类
言语信息的学习:是什么
智慧技能的学习;怎么做
认知策略的学习:用什么方式学(学习方法)
动作技能的学习(运动技能,如体操)
态度的学习:情感,家庭社会
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
按学习进行的方式
接受学习:教师直接呈现结果
发现学习:学生自己探索发现
按学习材料和原有知识的关系
机械学习:死记硬背
有意义学习: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4.影响学习的因素
智力因素: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不具有决定作用
非智力因素(兴趣爱好,自信心,好奇心,意志力,挫折忍受力)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有利
2.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类型
依据认识的深度
感性知识:表象,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获得
理性知识:本质,通过思维间接获得
依据知识的功能
陈述性知识: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是什么
程序性知识:操作步骤,如何做
策略性知识: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学习方法
知识学习的分类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
表征学习/符号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如单词汉字背后的意义
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变式变换无关特征凸显本质特征)
命题学习:学习若干概念的关系(如圆的直径是其半径的两倍)
奥苏贝尔依据新旧知识关系分类
下位学习top-down:新学内容是小的(水果-苹果,梨)
上位学习Bottom-up:新学内容是大的
并列结合/组合学习
3.技能的形成
概念: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分类
操作技能:借助肌肉完成
心智技能:借助大脑完成
形成阶段(冯忠良四阶段模型)
操作定向-了解;操作模仿-分解;操作整合-整合;操作熟练-自动化
培养: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关键环节),充分有效的反馈,建立清晰稳定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形成阶段(冯忠良):原型定向-了解,原型操作-做,原型内化-想
培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和概括性, 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科学的进行练习
3.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 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 得新经验的过程(外部刺激)
桑代克-试误说(联结主义理论) 饿猫开笼实验:盲目尝试-减少错误-再尝试
学习的实质是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规律
准备律(预习)
练习律(做题,让联结变强)
效果律(反馈,加强或减弱联结)
巴甫洛夫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狗进食摇铃实验)
无条件反射(本能,狗狗进食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
规律
获得(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与消退(无刺激下条件反射逐渐消失)
泛化(类似的刺激引起反应,分不清)与分化(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分得清)
第一信号系统(感官刺激,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文字,人类特有)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强化理论)(小白鼠迷箱实验)
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规律
正强化-给予奖励,增加行为
负强化-撤销惩罚,增加行为
正惩罚-给予厌恶,减少行为
负惩罚-消除愉快,减少行为
消退 -不予理睬,减少行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 (玩偶实验,分三组攻击玩偶,惩罚,奖励,无)
学习的实质: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最重要的形式
分类
参与性学习:做中学
替代性学习:观察(别人)学习
规律/理论
直接强化:自己做自己被强化
替代强化:榜样做自己被强化
自我强化:自己做自己强化(观察自己的行为,进行奖惩强化)
2.认知学习理论
学习是主动的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内部心理过程)
格式塔学派(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黑猩猩叠箱实验
实验结论: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而不是盲目的试错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型(及构建整体结构)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教学观:学习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概念,原理,态度,方法)
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用动作图像符号来呈现),程序性原则(依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做顺序安排),强化原则(反馈结果强化学习)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
实质: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和实质性(非字面,同一知识用不同语言表达)的联系
条件(材料意义+心智+加新旧知识)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态度)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先行组织者策略(铺垫)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观
知识不是永恒正确的,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知识是有情境性的,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
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同的,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学生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学习观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自主)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合作)
学习的情境性(探究,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活动中)
教学观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马斯洛)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自主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又称非指导模式,教师的角色是 助产士或催化剂
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的方式:真诚一致,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一视同仁),同理心
桑代克的猫,巴甫洛夫的狗 斯金纳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 科勒的猩猩抓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 布鲁纳:我发现!奥苏贝尔:我接受! 加涅:我把信息加工一下 建构主义者:你和我建构的不一样
4.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
概述
分类
一般分类
按来源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按社会意义
高尚的动机
低级的动机
作用远近
远景性动机
近景性动机
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直接动机(由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或直接兴趣爱好)
间接动机(社会意义,父母的意愿,教师的期望)
奥苏贝尔成就动机分类
认知内驱力(求知欲,好奇心)
自我提高内驱力(成绩排名,成就和地位)
附属内驱力(别人的认可和赞许≠地位 婴儿早期)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相互作用
理论
强化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子主题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迁移
概念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分类
依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
正迁移
负迁移
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
水平迁移(横)
垂直迁移(纵)
发生方向
顺向迁移(前对后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对前)
内容
一般迁移(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两种学习中只有相同要素时才能发生迁移
具体迁移/特殊迁移(具体的特殊的经验)
内在心理机制
同化性迁移(不改变原有认知)
顺应性迁移(调整原有认知)
重组性迁移(重新组合)
理论
形式训练说-沃尔夫-能力训练
概括说(经验类话说)-贾德-共同原理
关系转化说-苛勒-(小鸡啄米)顿悟
影响因素
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促进迁移教学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学习策略
概念
子主题
分类(迈克尔)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精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监控策略
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资源利用策略
训练原则
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方块时凸时凹)
感受线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