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71:新法是怎么龙种变跳蚤的?
《文明之旅》第72期探讨“无为红利”:为何统治者“不为”比“为”更关键?罗振宇从宋朝“垂拱而治”切入,揭示司马光困境下新法变质的根源制度固化导致特权反噬免役法案例展现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核心分歧:决策机制比决策内容更重要索维尔《知识与决策》指出,纠错反馈才是治理核心宋朝经济繁荣印证:民生改善往往源于权力的克制,而非干预(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编辑于2025-08-13 17:57:53《文明之旅》第72期探讨“无为红利”:为何统治者“不为”比“为”更关键?罗振宇从宋朝“垂拱而治”切入,揭示司马光困境下新法变质的根源制度固化导致特权反噬免役法案例展现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核心分歧:决策机制比决策内容更重要索维尔《知识与决策》指出,纠错反馈才是治理核心宋朝经济繁荣印证:民生改善往往源于权力的克制,而非干预(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变革不是对抗,而是化解摩擦的艺术!《文明之旅》第71期聚焦历史上两大经典改革案例:王安石变法因阵营对立导致目标异化,最终演变成党派之争而西魏宇文泰通过八柱国制度、恢复胡姓等策略,巧妙避免分裂,整合国力完成统一节目用现代理论剖析改革本质真正的变革是持续转化反对者的过程,将阻力变为养料从'信息茧房'到'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为何有些改革越改越僵,有些却能凝聚共识"。
《文明之旅》第70期带你穿越两种社会:传统与现代的鸿沟罗振宇从王安石变法切入,揭示青苗法背后的“零增长社会”困境官府低息放贷反致交易成本飙升,而民间借贷利率更低传统社会如铜墙铁壁,短暂失衡后终将回归原状王安石的伟大在于“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设想,悲剧则在于单凭制度难以撼动土地经济的核心逻辑张笑宇的《商贸与文明》指出:唯有贸易才能打破马尔萨斯陷阱本期用质朴视角重新审视社会变革的深层阻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文明之旅》第72期探讨“无为红利”:为何统治者“不为”比“为”更关键?罗振宇从宋朝“垂拱而治”切入,揭示司马光困境下新法变质的根源制度固化导致特权反噬免役法案例展现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核心分歧:决策机制比决策内容更重要索维尔《知识与决策》指出,纠错反馈才是治理核心宋朝经济繁荣印证:民生改善往往源于权力的克制,而非干预(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变革不是对抗,而是化解摩擦的艺术!《文明之旅》第71期聚焦历史上两大经典改革案例:王安石变法因阵营对立导致目标异化,最终演变成党派之争而西魏宇文泰通过八柱国制度、恢复胡姓等策略,巧妙避免分裂,整合国力完成统一节目用现代理论剖析改革本质真正的变革是持续转化反对者的过程,将阻力变为养料从'信息茧房'到'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为何有些改革越改越僵,有些却能凝聚共识"。
《文明之旅》第70期带你穿越两种社会:传统与现代的鸿沟罗振宇从王安石变法切入,揭示青苗法背后的“零增长社会”困境官府低息放贷反致交易成本飙升,而民间借贷利率更低传统社会如铜墙铁壁,短暂失衡后终将回归原状王安石的伟大在于“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设想,悲剧则在于单凭制度难以撼动土地经济的核心逻辑张笑宇的《商贸与文明》指出:唯有贸易才能打破马尔萨斯陷阱本期用质朴视角重新审视社会变革的深层阻力。
“皇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皇权的本质,就是不受约束的“特权”
黄宗羲“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皇权是从封建制演化出来的。
封建制本质上是对私有产权保护的一种承诺。
“消灭产权,扩张特权”
特权一动,什么道理都是小道理,什么利益都得靠边站
特权有两个特点
第一,只要沾上皇权一点边儿,就能拥有特权
宫廷里的奴仆,就是宦官也能权势熏天
“宰相门前七品官”
第二,只要你和这个特权来源的联系一断,特权马上消失
《大宋繁华》的一个视角-义仓
隋朝
公元585年,隋文帝
在每年秋收时,让老百姓拿出一些粮食,组建一个义仓,遇到灾年,就用这个粮食救灾。
隋文帝表示是个好主意
第一,官府不用掏一粒粮食。
第二,把赈灾的责任又转嫁回了老百姓。
隋文帝把“义仓”改为“社仓”,社区的仓库
时间一长,老百姓就不知道这个仓里的粮食其实是自己的了
十年之后,借口关中大旱,隋文帝把这个社仓的管理权交给了地方官员。
这笔粮食就成了老百姓多出来的一块税赋。
隋炀帝大兴土木,社仓里的粮食很快折腾空了
唐朝
这个制度保留了下来
唐朝后期,搞了一次“两税法”改革,原来的社仓税也就没有了。
仅仅过了五年,义仓又来了
20年后,唐宪宗时候,义仓又被官府拿走管理
宋朝
1077年,宋神宗又建立了义仓
北宋末年,义仓里的粮食,又被挪用一空。
皇权和自由之间的关系
皇权并不天然地反对自由,因为适度的自由会带来民间的活力,会解决很多皇权解决不了的问题。
但是,一旦这些自由积累起了可见的利益,皇权就忍不住了,那只看得见的手就会去乱摸那只看不见的手。
《大宋繁华》的一个视角-义仓
隋朝
公元585年,隋文帝
在每年秋收时,让老百姓拿出一些粮食,组建一个义仓,遇到灾年,就用这个粮食救灾。
隋文帝表示是个好主意
第一,这是老百姓的自救措施,官府不用掏一粒粮食。
第二,老百姓交了赋税,官府就有义务赈灾。设义仓,把赈灾的责任又转嫁回了老百姓。
隋文帝把“义仓”改为“社仓”,社区的仓库
时间一长,老百姓就不知道这个仓里的粮食其实是自己的了
十年之后,借口关中大旱,隋文帝把这个社仓的管理权交给了地方官员。
这笔粮食就成了老百姓多出来的一块税赋。
隋炀帝大兴土木,社仓里的粮食很快折腾空了
龙种变跳蚤
大宋
王安石变法的第三年
反对派和变法派彻底撕破脸
前任宰相富弼坚决反对青苗法
公开抗旨
宰相被撤,去汝州当知州
仍表示不执行新法
干脆退休了
公开表达对王安石的厌恶
司马光
上奏疏痛斥了一番王安石的人品
然后到洛阳专心地去写《资治通鉴》,从此绝口不提新法。
王安石又推进了几项重要的变法措施
改革了科举,从此,科举只剩下进士这一科了,也取消了诗赋考试,只剩下写议论文了。
改革了太学的学习制度,这叫“太学三舍法”
出台了“募役法”,又叫“免役法”。
世界
塞尔柱帝国击败拜占庭,控小亚细亚
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被俘虏
诺曼人占领意大利的巴里城
英国北约克郡里士满城堡开始建设
大宋熙宁四年,大辽咸雍七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龙种变跳蚤
《文明之旅》第72期
文明1071:新法是怎么龙种变跳蚤的?
楔子
深刻的两难:作为一个士大夫,看到了对百姓不利的现实,当然呼吁要改革。但是,他同时又明白,改革一启动,结果又可能是把百姓推向更加不利的局面,他又要反对改革。这就是所谓的“司马光困境”。
什么是“司马光困境”
司马光提出问题
宋仕宗晚期,司马光曾上了5000多字的《论财利疏》,提出一个当时社会的大痛点
地方州县里,有一些事儿需要征调老百姓来完成。
如,看管仓库,运送物资,这些活儿往往就落在了比较富有的老百姓的身上。
富有的老百姓是勤俭持家稍有结余的家庭。
他们免费干这些活儿,而且任何活儿出了纰漏,要负责赔偿。
这是当时民间的一项巨大负担,很多老百姓因此破产
宋神宗继位的时候,司马光又提过一次这个事儿。
司马光的措施
不让普通农民干这种事,他们也不擅长干这些,应该官府花钱雇佣城里人来干这些活儿。
和王安石推出的变法措施完全一样
免役法,本质上就是实现了司马光的建议:老百姓不必去干这些活儿了,改成出钱,然后官府拿着钱去雇人来当差。
但这个时候,司马光却跳出来反对推行免役法。
司马光为什么反对
第一条理由
原来只是富户要去承担这种劳役的摊派,现在变成要现钱,是找所有人都要,连穷人也要,鳏寡孤独也要,和尚道士也要。这是加重了贫民的负担。
第二条理由
原来富户是轮流服役,好歹干一年可以歇几年,现在变成要钱,年年都要,连富户也不得休息了。
第三条,就点到了问题的实质
官府雇人来干这些活儿。那么请问,你是按高价来雇还是低价来雇?
如果少收点钱,低价来雇人,那行了,雇的人一定是各种街面上的游手好闲的人。
那就多收点钱,找靠谱的人来干活儿?基层的贪官污吏等的就是这句话。
结果是活儿还得老百姓轮流干,因为雇不到靠谱的人,但是百姓凭空多了好多税。
变法为什么行不通
新法设计的核心:用自由的市场交易来提升整个国家资源配置的效率。
“青苗法”,用自由的民间和官府的贷款交易,一方面让农民在青黄不接时有钱可用,一方面让国家资本有金融收益;
“市易法”,朝廷下场做买卖,低买高卖,既能平抑物价,又能让小生意人不受欺负,还能让国家挣点钱。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现代经济学家来解释,那就是创造出了新的市场、新的交易类型,促进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为国家凭空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
所有的自由交易有一个前提,就是交易双方必须是对等的
王安石变法这个阶段,参与自由交易的一方,是官僚系统,是皇权的延伸。
一旦到了有收益的时候,或者一旦到了有风险的时候,它就会立刻脱下对等交易对手的外衣,露出特权的本来面目。
不管朝廷要什么,官僚都可以用特权赋予的特有的办法完成任务。
青苗法实施的过程中,官府懒得跟那些贫家小户打交道,直接把青苗钱摊派给富户
这帮不到贫穷百姓,如果朝廷在意这一点,特权也有办法:直接让富户和贫民绑定。
青苗法和保甲法绑在一起:每五户或十户人家组成一甲,每个甲里都得有富人。
穷人借了钱,还不上,让同一个甲的富人帮他们还
“皇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客观事实
中国的皇权是从战国时代的血泊里厮杀出来的。它是那个残酷生存环境的一个解决方案,它能确保国家有能力把老百姓的最后一滴血汗榨取出来投放到战场和国际竞争中去。
只要在皇权时代,哪怕是宋朝这样的皇权已经有了充分的自我约束的自觉的时代,皇权的本质也没有变,它就是无所不在的硬邦邦的,随时要剥夺产权的存在。
王安石变法可能什么都没错,但生错了时代。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司马光困境
《文明之旅》第72期
文明1071:新法是怎么龙种变跳蚤的?
龙种变跳蚤
有的皇帝,无论他做什么,都已经无力回天。有的皇帝,则拥有一份难得的时代机遇,他不需要做什么,都会有一份不错的业绩。
“不为”也是一种“为”
在我们的观念里,总是把行动和结果联系起来。
好像总是因为人类有一项什么行动,所以就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结果。
但事实可能因为人类不做某一个行动,也会出现一种良好的后果。
例:宋朝的经济繁荣
宋朝没有制订土地管理制度,所谓“田制不立”。
在宋朝,土地相对是可以自由交易的
结果当然有土地兼并的问题
但是民间的活力被点燃,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整个社会也变得有弹性了。
所以,宋代没有大规模的流民现象,也没有土地大量抛荒的现象。
这是宋朝总体财富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朝的税收制度已经摆脱了对人头税的依赖
朝廷不用控制人口了,只要能控制住田产,以及田产的主人,就能够收上税来,那皇权怎么还可能有创立田制的动力?
在历史的真实逻辑里,尤其是站在民生立场上,统治者没有做什么,往往远比做了什么更加重要。
宋朝无从回答的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的书《知识与决策》中的一段话,他说:“在当今世界,人们忙于争论在一系列问题上应该做出什么决策,而本书则认为,最根本的问题不是做出什么决策,而是由谁来做出——通过什么样的过程、在何种激励和约束下做出,以及如果事实证明决策是错误的,用什么反馈机制来纠正决策。”
“垂拱而治”
垂衣拱手,君主把衣服按礼法穿得规规矩矩的,把手拱着,谦谦君子的样子,给天下人做个表率,比什么都强
“垂拱而治”的的真实意思
你要是不垂拱,就给了那些坏人机会,天下就会不治?
君主如果什么都不做,让民间自发去产生活力、秩序,这就已经是最好结果呢?
所谓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最深刻的分歧
保守派反对的,其实是所谓的“扰民”,所有主动的,要让老百姓干这干那的举措,他们是从根本的理念上就反对。
苏辙“上有毫发之意,则下有邱山之取;上有滂沛之泽,则下有涓滴之施。”
上面动了头发丝那么大点儿的念头,到了下面的执行层,就要找老百姓要一座山那么大的利益。
中间有放大器和拦截阀:就是整个官僚系统,他们不仅贪婪,而且低效,而且作为附着在皇权上的特权系统,他们可以毫无边界地剥夺百姓。
遏制特权的作为带来反作用
例:免役法当中的一个现象
宋朝的劳役摊派,有一个基础,就是把农民划分成了五等。
摊派模式是:按家里的资产,划分成五等,第一等,派最重的活儿,然后依次减轻。
这个制度一刀切固化下来,会发生什么?
勤劳致富就不用想了
老百姓说,我要是胆敢多种一棵桑树,多置办一头牛,家里藏了点粮食布匹什么的,我瞒谁也瞒不住邻居,他们很快就会报官,说我家有钱,我应该升等,应该去承担更多的劳役。
最富有的那批人被摊派折腾破产之后,最后还是要矮子里拔将军,比较富裕的人家还是要顶上去。实际上,这已经形成了一种百姓之间的互害机制。
老百姓不当富户的办法
分家,想办法把大家庭拆散成小家庭
但是朝廷有规定,如果祖父母、父母健在,不能分家。
产生的人间悲剧
有的老父亲干脆把心一横,跟孩子说,我自我了断算了。我一死,你们就分家,咱家就不用去承担那些摊派了,你们就还能有个活路,然后就上吊自杀。
更荒谬的,老娘把一家人养大,老了老了,六十多岁,被逼着改嫁。因为只有老娘嫁人了,这家人才能分家。
老百姓能想到的办法还有很多:举家逃亡、想办法移民到东京开封附近,那个地方富户多一些、去当和尚等
“无为红利”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无为红利”
《文明之旅》第72期
文明1071:新法是怎么龙种变跳蚤的?
司马光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