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消化 考研西综306
这是一篇关于病理—消化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胰腺癌,肝系疾病,消化道肿瘤。
编辑于2025-08-17 22:57:01病理—消化
慢性胃炎
非萎缩性/浅表性/单纯性胃炎→胃窦常见,黏膜浅层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萎缩性胃炎
特征:黏膜变薄、皱襞变浅、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腺体变小和减少、胃小凹变浅及囊性扩张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病程长者可形成淋巴滤泡)、纤维化
腺上皮化生
假幽门腺化生
肠上皮化生(常见) (可不典型/异型增生→可癌变)
完全型/小肠型Л型:含有杯状、吸收、潘氏细胞
不完全型/Ⅱ型:含有杯状细胞
胃型/Ⅱa型
结肠型Ⅱb型→可能导致肠型胃癌
消化性溃疡
病因:Hp、防御屏障↓和侵袭因素↑等
十二指肠球部:前壁爱穿孔,后壁爱出血
胃溃疡
圆形或椭圆形、多<2cm、边缘整齐如刀切、底部平坦、深达肌层、阶梯状(贲门侧深+幽门侧浅) 周围黏膜皱襞呈放射状向溃疡集中溃疡底部瘢痕牵拉)
溃疡底部由内向外
①炎性渗出层: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纤维素 ②坏死组织层:伊红色坏死组织 ③肉芽组织层: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 非肉芽肿 ④瘢痕组织层:闭塞性/增殖性动脉内膜炎(纤维素样坏死、管腔狭窄闭塞、血栓)→影响再生,使溃疡不易愈合、但防止破裂出血
并发症
①出血:最常见 ②穿孔:十二指肠溃疡更常见(好发于球部前壁);胃溃疡好发于胃小弯 ⑧幽门狭窄 ④癌变:胃溃疡癌变率多<1%(来自溃疡边缘)、十二指肠溃疡几乎不癌变
急性阑尾炎
①单纯性 ②化脓性(蜂窝织炎) ③坏疽穿孔性→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
中性粒细胞等浸润
急性胰腺炎
水肿性/轻型(常见)
出血坏死性/重型
胰腺明显肿大、大量出血、胰腺大片凝固性坏死
胰腺周围脂肪坏死(特殊液化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脑(软化)、脊髓、肝,胰、脂肪(脂肪坏死)
黄白色斑点(钙皂)→低钙血症
胰腺癌
好发部位:胰头 最常见组织学类型:导管腺癌
肝系疾病
解剖
肝脏供血来源于:门V脉 供O2来源于:肝V脉
病毒性肝炎
肝炎病毒
HAV
HEV:合并妊娠易致暴发型/急性重型肝炎
急性肝炎,粪口途径,不发展为肝硬化
HBV-DNA病毒
毛玻璃样肝细胞
嗜酸性颗粒使胞质不透明 HBsAg,滑/光面内质网增生
砂粒样细胞核:HBcAg,病毒复制活跃
HCV(最易转为慢性肝炎):门/汇管区淋巴滤泡、脂肪变性、胆管损伤更明显 饼干泡面管饱长胖损伤
HDV:依赖HBV才能复制,可重叠感染
变质性炎
变质
细胞水肿 (细胞肿大. 胞质疏松化. 气球样变)
急性普通型肝炎-肝肿大
广泛水样变性/细胞水肿 轻微点状坏死主、凋亡
溶解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
点状坏死:一至数个肝细胞坏死,可完全修复
碎片状坏死:界板处肝细胞坏死,提示进入慢性肝炎
桥接坏死
多小叶坏死形成坏死带→两个中央 V之间,两个门/汇管区之间, 或中央与门管区之间相互连接的肝C坏死
较重慢性肝炎特征
亚大块及大块坏死 (肝缩小)
亚急性重型肝炎 (黄小结)
切面呈黄绿色(黄-脂肪,绿-纤维化导致胆汁淤积) 亚大块坏死、网状支架塌陷 肝细胞结节状(形成假小叶),再生和纤维化
急性重型肝炎 (黄小软)
切面呈黄红色(黄-脂肪,红-充血)、质软(纤维组织不多) 大块坏死、网状支架塌陷 仅小叶周边残留少许变性肝细胞、无明显再生(小叶周边汇管区,血流丰富)
嗜酸性变
嗜酸性坏死(凋亡)形成嗜酸性小体/Councilman body
脂肪变性
渗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
增生:纤维化主要来自肝星状细胞/贮脂细胞 肝硬化最重要的细胞
肝硬化
病因
①病毒性肝炎(我国最主要) ②酒精(欧美最主要):酒精性肝炎常见脂肪变性、Malory小体(玻璃样/透明变性)、灶状肝细胞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 ③胆汁淤积:胆色素致肝细胞羽毛状/网状坏死 VS原核生物RNA转录时,RNA加上其“附着”肽链,形成羽毛
必备条件
①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桥接坏死、亚大块坏死) 大块坏死✘ ②肝细胞结节状再生(网状支架塌陷) ③广泛纤维化(大量纤维组织增生)
多变形变小变硬 (早期肝体积可正常或稍增大)
假小叶 (特征)
胆汁/淤血/血吸虫性肝纤维化:主纤维组织增生,少有肝细胞再生结节、假小叶
①广泛增生的胶原纤维将原来的肝小叶分割包绕呈大小不等的肝细胞团 ②中央静脉常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可见门/汇管区
③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变性坏死、结节状再生(体积大、核大深染、有时见双核) ④假小叶外周被纤维间隔包绕,炎细胞浸润、小胆管增生等
分类
小结节性/门脉性
酒精、普通型肝炎等,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几率高 结节多≤3mm、大小相仿纤维间隔细
大结节性/坏死后性
亚急性重型肝炎、中毒性肝炎等,并发肝性脑病几率高 结节多>3mm、大小不均,纤维间隔宽而不均
混合结节性
两症状
门脉高压症
机制
①窦性阻塞:肝血窦和中央静脉受压 ②窦后性阻塞:小叶下静脉受压 ③窦前性:肝内肝动脉-门静脉异常吻合支
血吸虫肝纤维化→窦前阻塞 肝炎肝硬化→窦性、窦后性阻塞
临床表现
①淤血性脾大(最早)、脾亢 ②侧枝循环形成(最特征/价值):食管胃底/直肠/腹壁等静脉曲张(可形成海蛇头) ③胃肠淤血和水肿 ④腹水(漏出液):静水压(决定因素)和通透性↑、淋巴液外溢、血浆胶渗压↓、醛固酮和ADH灭活减少、有效循环血量↓ 2门脉高压 2肝功不全 恶性循环
肝功能障碍
①白蛋白合成障碍一低蛋白血症→血浆胶渗压↓,白/球蛋白↓或倒置 ②雌激素灭活减弱→蜘蛛痣、肝掌、睾丸萎缩、乳房发育、月经不调 ③凝血因子合成↓(主要),脾亢致血小板!等→出血倾向 ④肝处理胆红素障碍、小叶结构改变致淤胆→黄疸 ⑤肝性脑病(最严重):氨中毒、门-腔侧支循环分流等
原发性肝癌
病因
①常合并肝硬化,尤其病毒性肝炎(HBV和HCV)、酒精 丙肝最容易转为慢性肝炎、极易演变为肝硬化 ②黄曲霍素 ③华支睾吸虫(胆管细胞癌) "虫子顺着胆管爬来爬去”
类型
最常见-肝细胞癌 (发生于肝细胞)
肉眼
①小肝癌型(多为早期):单个癌结节<3cm或两个癌结节总和<3cm ②(多)结节型:最常见 ③弥漫型 ④巨块型:常不合并肝硬化
镜下
分化高者类似肝细胞:分泌胆汁、巢状/团块状、血管多、间质少 分化低者异型性明显
转移
最早和最常见:肝内沿门静脉分支血道转移 淋巴道、血道、种植性转移
"抓规律"癌 最早、最常见:淋巴转移 "记特殊"HCC/绒癌/甲状腺滤泡癌/肺腺癌 最早、最常见:血道转移
甲胎蛋白AFP
胆管细胞癌 (发生于肝内胆管上皮)
腺管状排列、间质多
混合细胞型肝癌
消化道肿瘤
阑尾CA:类癌(起源于嗜银细胞) PS:嗜铬细胞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嗜银细胞是消化道内分泌细胞
Dukes分期 A:粘膜内癌,无淋巴结转移 B:b1未穿透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b2穿透肠壁,无淋巴结转移 C:cl未穿透肌层,有淋巴结转移 c2穿透肠壁,有淋巴结转移 D:肝肺骨等远隔器官转移
扩散
直接蔓延
最早和最常见:淋巴道转移(食管癌和胃癌晚期易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的Virchow) 晚期血道转移(胃癌和大肠癌易转移至肝) 种植性转移:尤其胃印戒细胞癌转移至双侧卵巢形成Krukenberg瘤
与大肠癌密切相关基因
①原癌基因:RAS、BRAF、c-MYC 辣死人的(RAS)穿着bar(BRAF)的母夜叉(c-MYC)——减肥原动力
②抑癌基因:P53、P16、MCC、DCC、DPC、APC(遗传性腺瘤性息肉病) 53岁(P53)的奶奶给16(P16)岁的我,买菜(MCC),炖菜(DCC)做大盘(DPC)的阿婆菜(APC)——抑制减肥
③错配修复基因:MSH(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最有效的检测:测序-基因
急普找点状 慢性找桥接 重症都大片 亚急有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