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消化吸收,考研西综306
这是一篇关于生理—消化吸收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消化道生理特性,口腔食管消化,胃的消化,胃肠激素小结,肠内消化,肠内吸收。
编辑于2025-08-16 16:16:26生理—消化吸收
消化道生理特性
对电、针刺、刀割刺激不敏感,对食物机械牵拉、温度、化学性刺激敏感
慢波 (局部电位)
起源于胃Caial间质细胞(起搏细胞),在环形肌和纵行肌之间起桥梁作用
基本电节律,决定收缩节律--频率、速度、方向
慢波基础上自发去极化达机械阈
肌肉轻微收缩- 慢波幅度↑→肌肉收缩强度↑
慢波基础上自发去极化达阈电位→快波 (动作电位,0期Ca内流)
肌肉明显收缩→快波频率(每个慢波上快波数目)↑→肌肉收缩强度↑
慢波电位→幅度停留在机械阈的时间 动作电位→频率,数目
平滑肌细胞收缩
电-机械耦联(细胞外+RYR)
药物-机械耦联(GPCR/IP3)
Ca/CaM→肌球蛋白磷酸化
神经支配
外在神经
慢波的产生不依赖自主神经 去除外在神经后内在神经仍可发挥作用
交感神经→NA→慢波幅度↓、平滑肌舒张、腺体分泌↓、括约肌收缩
副交感神经
→ACh→慢波幅度↑、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括约肌舒张 →其他递质
交感神经对消化抑制 副交感神经 对消化兴奋
内在神经
粘膜下神经丛: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
肌间神经丛:调节平滑肌
口腔食管消化
唾液
低渗
唾液淀粉酶(最适pH 6-7),溶菌酶,IgA
仅受神经调节
副交感/迷走神经→量多固体少的稀薄(最依赖) 交感神经→量少固体多的黏稠唾液↑
条件反射:望梅止渴 非条件反射:食物入口引起唾液分泌
LES(高压区)
食物经过时舒张(迷走神经释放VIP+NO) 食物入胃后收缩(迷走神经释放ACh)
防止反流
胃泌素、胃动素、ACh等→LES收缩→压力增高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VIP、前列腺素、抗胆碱药、钙拮抗剂、地西泮等→LES舒张→压力降低
胃的消化
消化期胃液分泌
胃底胃体壁细胞
壁细胞数目决定胃酸最大分泌量
内因子:胃大部切除术、A型装缩性胃炎(抗壁细胞和内因子抗体)→内因子和胃酸缺乏-VitB12在回肠吸收障碍→巨幼贫
盐酸 (H-K-ATP酶)
①激活主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正反馈)并提供酸性环境 ②杀菌 ③促进蛋白质变性有利于消化 ④促胰液素↑、缩胆囊素↑→胰液、胆汁、肠液↑ ⑤钙、铁吸收↑
促胃酸分泌因素
①迷走神经:Ach:GRP/铃蟾素/蛙皮素→G细胞产生胃泌素 ②胃内食物 ③胃泌素、组胺(H2-R)、糖皮质激素、胰岛素(低血糖) ④Ca2+(第二信使)、乙醇、咖啡、牛奶、茶 ⑤缬酪肽/Valosin(促进消化间期基础胃酸分泌)
抑胃酸分泌因素
①生长抑素(全抑制) ②胃酸 ③肠内高张/渗溶液 ④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VIP(总效应) ⑤脂肪:刺激小肠分泌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总效应)、抑胃肽GIP、胰高血糖素、神经降压素
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细胞保护作用
直接细胞保护作用:铃蟾素(营养作用)、前列腺素如PGE2和PGI2、表皮生长因子EGF、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目前最强舒血管物质) 零钱升升降降
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胃内容物(食物、胃酸、胃蛋白酶、倒流胆汁)可经常性对胃黏膜构成轻微刺激,使胃黏膜持续少量释放前列腺素和生长抑素
运动
紧张性收缩:消化间期和消化期均有
消化间期周期性移行性复合运动MMC(清道夫):若此运动减弱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肠道内细菌过度繁殖
蠕动:始于胃中部和以尾区为主 始终为主
特征——容受性舒张
食物刺激口/咽/食管感受器→胃底胃体舒张 迷走迷走长反射:VIP+NO(肽能纤维) 壁内神经丛短反射 早饱的主要原因:胃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
胃排空
排空速度:糖>蛋白质>脂肪
促进胃排空(食物扩张胃):迷走迷走长反射、壁内神经丛短反射
抑制胃排空:肠胃反射、胃泌素总效应-促进胃运动+增强幽门括约肌收缩)、GIP、促胰液素、缩胆囊素
胃肠激素小结
易错:加强胃的运动和胆囊收缩——缩胆囊素 CCK ✘(因其不能加强胃的运动)→应选促胃液素✔ 易错:胃泌素虽然是“全兴奋”,但唯独不能使胃黏液HCO3-的分泌↑(PG、EGF 可促进) PS:抑胃肽 GIP→直接促进胰岛素↑(生理性调节:GIP 可在血糖升高前就促进胰岛素分泌) ★胰多肽:抑制缩胆囊素和胰酶的分泌 ▶胰泌素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特点是:水和HCO3-多,酶少 ▶迷走神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和HCO3-少、酶的含量丰富
胃大部切除术的术后远期并发症可有脂肪泻(脂肪排空过快所致),属于营养性并发症
肠内消化
胰
最强消化液:可全面消化三大营养物质(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等),慢性胰腺炎缺乏胰液→蛋白质和脂肪消化障碍(脂肪泻)
小肠中的肠激酶激活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羧基肽酶原、核酸酶原
体液调节为主
腺泡→胰酶
刺激物:缩胆囊素、胃泌素、迷走神经(蛋白质消化产物是CCK最强刺激物)
导管→水和HCO3-
刺激物:促胰液素、VIP(HCI是促胰液素最强刺激物)
▶在胰脂肪酶消化脂肪的过程中,辅脂酶起的作用是 防止胰脂肪酶从脂滴表面被清除 ▶抑制胰岛素分泌:生长抑素(全抑制)、交感N(儿茶酚胺)、低血钾(醛固酮)
胆
肝脏产生胆汁胆囊储存浓缩胆汁
肝胆汁可中和胃酸(弱碱);胆囊胆汁不中和胃酸(HCO3-吸收,呈弱酸)
胆汁
成分:胆盐(消化吸收)、胆色素(血红蛋白代谢产物)、胆固醇、磷脂
胆汁不含与消化有关的酶
胆汁 浓缩机制—Nacl转移;变酸机制—HCO3转移
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乳化脂肪
增加胰脂肪酶作用面积以利于消化(需辅脂酶防止胰脂肪酶被清除)
胆盐、卵磷脂溶解胆固醇:防止胆固醇析出形成结石
胆盐运载脂类消化产物和脂溶性维生素A/D/E/K(形成混合微胶粒):穿过小肠表面静水层以利于吸收
促胆汁分泌因素
回肠肠肝循环的胆盐(利胆作用) 促胰液素(水和HCO3-为主) 缩胆囊素(胆囊收缩+Oddi括约肌舒张为主) 胃泌素迷走神经 促进胆汁分泌因素 食物刺激强度:蛋白质>脂肪>糖
肠
小肠运动
分节运动-利于消化吸收
消化期被食糜充盈的小肠 环形肌有规律运动 频率梯度:上部>下部
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增加食糜与小肠接触、挤压肠壁以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清道夫)、紧张性收缩、蠕动、蠕动冲、逆蠕动
大肠运动
大肠内细菌能合成VitK/B
袋状往返运动(空腹最常见):环形肌无规律运动,促进水吸收,不向前推进
分节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环形肌有规律运动
蠕动
集团蠕动(快且远)→十二指肠-横结肠反射(内在神经丛为主)
肠内吸收
抓规律,记特殊
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上部(十二指肠、空肠上段) 但在回肠吸收:VitB12(需内因子)、胆盐/胆汁酸盐(肠肝循环)
吸收方式主要在:血液 但在淋巴液:VitA、D、E、K和脂类消化产物(除开中短链脂肪酸)
单糖
半乳糖&葡萄糖:Na-继发性主动转运 果糖:载体易化扩散
吸收速度:已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半个葡萄果然甘甜”)>戊糖如核糖
蛋白质
氨基酸:Na-继发性主动转运(吸收速度:中性>碱性>酸性“中间酸”) 寡肽:H-继发性主动转运(更快)“寡人和爱卿更快”
铁
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上部(十二指肠、空肠上段)
代谢:吸收(2价“xi”)→运输(3价“yun”)→利用(2价“i”)→储存(3价“chu”)
体内缺铁:VitC、HCI促吸收;谷类、乳类、茶抑制吸收
钙
对钙需求量大、VitD(最重要)、HC1、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乳酸促吸收 草酸、磷酸、植酸抑制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