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品牌营销新五感陈列实施框架
这是一篇关于品牌营销新五感陈列实施框架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存在感,社交感,原生感,氛围感,松弛感怎么在陈列设计中呈现。
编辑于2025-08-18 15:24:32品牌营销"新五感"陈列实施框架
存在感
让品牌 / 产品 “被看见、被记住”
核心诉求
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避免被忽视,强化品牌或产品的记忆点
陈列逻辑
通过视觉焦点、差异化设计、品牌符号强化,让目标用户快速感知 “这是谁的空间”“核心价值是什么”
提升方法
视觉焦点的 “强信号” 设计
抢占 “黄金感知位”
抢占 “黄金感知位”:将核心产品 / 品牌符号(如 LOGO、核心 IP)放在消费者进入空间后的第一视觉焦点区(通常是视线平行或稍低的区域,如入口处、中岛台中心),用造型化道具(如异形货架、艺术装置)强化存在感。例如:奢侈品品牌常用发光 LOGO 墙 + 限量款产品陈列在入口黄金位,瞬间传递品牌身份
差异化对比
差异化对比:通过色彩、材质或形态与周围环境形成 “温和冲突”。比如在极简风空间中,用高饱和色道具陈列核心产品;或在整齐排列的货架中,用不规则造型的展台突出重点品,既不突兀又能抓住注意力
品牌符号的 “隐性重复” 强化
避免 LOGO 的生硬堆砌,而是将品牌核心元素(如配色、图形、slogan)拆解为陈列细节
道具复用符号
例如茶饮品牌 “喜茶” 将 LOGO 中的 “圆” 元素转化为圆桌、圆形杯架的陈列道具,重复出现但不刻意
产品陈列逻辑呼应品牌理念
环保品牌用可回收材质货架,且产品按 “自然生长顺序”(如从种子到成品)陈列,通过陈列逻辑传递品牌价值观
动态存在感
用 “变化” 保持新鲜感
定期更新核心陈列区(如入口、中岛)的主题,通过季节元素、新品关联的道具调整(如夏季用绿植 + 浅色道具,冬季用暖光 + 毛绒材质),让消费者每次到访都能感知到 “品牌在活跃”,避免固化印象导致的存在感弱化
社交感
让陈列成为 “社交货币”,触发分享欲
核心诉求
打破单向展示,通过陈列设计引导用户参与、互动,甚至主动传播(拍照、分享到社交平台)
陈列逻辑
打造 “可互动、可传播、有话题” 的场景,让陈列成为用户社交行为的 “背景板” 或 “载体”
提升方法
打卡场景的 “高颜值 + 话题性” 设计
视觉冲击力
用强风格化背景(如渐变墙、艺术装置、品牌 IP 雕塑)作为 “打卡点”,确保背景简洁、色彩协调,适合手机拍摄(避免杂乱元素干扰画面)。例如:美妆品牌用巨型口红造型墙 + 镜面地面,天然适合用户自拍
植入社交话题
在陈列中加入 “可解读” 的元素,比如在咖啡品牌的墙面陈列手写 “今日话题:你最近的小确幸”,或用产品拼出网络热词(如 “躺赢”“治愈”),降低用户分享的 “内容创作门槛”
用户参与式陈列:从 “看” 到 “玩”
可调整的互动道具
设计用户能动手参与的陈列区,例如:服装品牌设置 “可更换的穿搭背景板”(用户可自己选背景拍穿搭);书店设置 “推荐书架”(用户可手写推荐语贴在书中); 社交反馈闭环:陈列中预留 “用户成果展示区”,比如将用户打卡照片打印出来贴在 “粉丝墙”,或展示用户调整后的陈列效果,形成 “参与 - 展示 - 再传播” 的循环
社交场景的 “留白” 设计
陈列不仅是 “展示产品”,更是 “为社交行为留空间”
预留 “多人互动区”:在陈列中嵌入小型社交场景,如闺蜜装品牌在试衣间外设置 “双人沙发 + 补光镜”,方便用户和同伴合影
降低 “被监视感”:避免陈列区过度密集或无死角监控,用半开放式隔断(如绿植、屏风)划分小空间,让用户在拍照或互动时更放松,愿意自然分享
原生感
用 “真实” 消解距离感,传递品牌温度
核心诉求
摆脱商业化的 “刻意感”,通过贴近生活的场景让用户感知 “品牌与我有关”,传递真实、自然的调性
陈列逻辑
用生活化场景还原、自然元素融入、去 “营销化” 装饰,让陈列更像 “生活空间” 而非 “销售场”
提升方法
生活化场景的 “沉浸式还原”
跳出 “产品单独陈列” 的逻辑,模拟用户真实使用场景,让产品 “活” 起来
场景细节落地
例如家居品牌陈列卧室场景时,不仅摆床和衣柜,还要加入 “半开的书、未叠的毛毯、窗边的绿植” 等真实生活细节;咖啡品牌的吧台陈列,加入 “磨豆机旁的咖啡渣、手写的当日推荐菜单、顾客遗忘的小物件”(非刻意摆放,而是自然留存)
场景 “动态化”
定期更新场景中的 “生活痕迹”,比如厨房场景的食材随季节更换(春季摆春笋,秋季摆南瓜),让用户感知 “这是有人在用的真实空间”
自然材质与 “原生道具” 的复用
道具选择拒绝工业感强的材质(如亮面塑料、金属),转向自然、有 “时间痕迹” 的元素
核心道具
用原木货架(保留木纹瑕疵)、陶土花盆、藤编筐、旧报纸 / 麻袋作为陈列容器,替代标准化亚克力或金属道具
自然元素点缀
用真实绿植(允许轻微枯叶)、干花、鹅卵石、枯枝等 “未过度修饰” 的自然物作为陈列背景,避免人工感强的假花或塑料装饰
去商业化的 “隐性表达”
减少直白的促销信息干扰原生感
弱化标签
产品价格标签用手写字体、小尺寸贴纸,贴在道具侧面而非产品正前方
用 “场景故事” 替代 “功能说明”:例如护肤品陈列区,用 “熬夜后急救场景” 的图片(搭配枕头、台灯)替代 “补水保湿” 的文字说明,让用户通过场景联想功能
氛围感
用 “情绪共鸣” 强化品牌调性
核心诉求
通过视觉、触觉、甚至嗅觉的联动,传递品牌独有的情绪价值(如温馨、高级、治愈),让用户产生 “进入这个空间就有特定情绪” 的感知
陈列逻辑
以 “情绪” 为核心,协调灯光、色彩、材质、动线,打造 “情绪一致性” 的空间
提升方法
灯光的 “情绪锚点” 设计
灯光是氛围的核心载体,需根据品牌调性设计 “光的质感”
光线强度与柔和度
治愈系品牌(如日系杂货)用低亮度暖光(2700K-3000K),搭配柔光罩或间接照明(灯光打向墙面反射),避免直射强光
科技感品牌用冷光(4000K-5000K),光线均匀但不刺眼,突出产品的线条感
灯光层次
用 “主光 + 辅光 + 氛围光” 分层,主光保证基础照明,辅光(如货架射灯)聚焦产品,氛围光(如地面灯带、角落小灯)填充阴影区,营造 “有呼吸感” 的光影
色彩与材质的 “调性统一”
陈列的色彩和材质需服务于品牌核心情绪
色彩逻辑
例如 “松弛治愈” 的品牌用低饱和莫兰迪色系(米白、浅灰、淡绿),避免高对比撞色;“活力年轻” 的品牌用高饱和但低明度的色彩(如橙红、明黄),搭配白色留白降低压迫感
材质联动
软质材质(棉麻、毛绒)传递温暖松弛,硬质材质(水泥、金属)传递高级冷感,需根据氛围定位统一材质风格。例如:母婴品牌用棉麻地毯 + 木质货架 + 布艺玩偶,强化 “柔软安全” 的氛围
多感官的 “氛围联动”
氛围不止视觉,需联动其他感官强化记忆
嗅觉
在陈列区加入与品牌调性匹配的气味(如咖啡馆的咖啡香、自然品牌的草木香),气味通过道具(香薰机、香包)融入空间,与视觉陈列形成 “感官闭环”
听觉
搭配低音量的背景音(如治愈系品牌用白噪音、复古品牌用黑胶唱片),声音音量控制在 “能听见但不干扰对话” 的程度,避免成为 “噪音污染源”
松弛感
用 “无压力体验” 降低用户心理防线
核心诉求
打破 “被推销” 的紧绷感,让用户在空间中感到自在、舒适,愿意停留甚至 “放空”,传递品牌的 “包容性”
陈列逻辑
通过空间留白、自然陈列、舒适交互,营造 “不刻意、不强迫” 的松弛氛围
提升方法
空间的 “留白与呼吸感”
拒绝 “满铺式陈列”,用空间留白传递松弛
物理留白
货架间距至少保留 1.2 米(确保两人并行不拥挤),核心动线旁预留 “停留区”(如小沙发、休息凳),陈列密度控制在 “视线范围内不超过 5 个重点品”,避免信息过载
视觉留白
墙面、货架背景用纯色(如米白、浅灰),减少复杂图案或密集装饰,让用户视线有 “落脚点” 而非被迫接收大量信息。例如:日系书店用白墙 + 原木货架,仅在角落点缀少量绿植,空间空旷但不冷清
陈列的 “自然随性” 而非 “刻意规整”
打破 “对称、对齐、密集” 的传统陈列思维,用 “生活化的不完美” 传递松弛
产品摆放
服装可自然挂在衣架上(允许轻微褶皱),书籍可部分斜放或露出书脊(非全直立),护肤品可按 “使用频率” 摆放(常用款在前,稍显随意)
道具 “不精致化”
允许道具存在自然瑕疵(如原木货架的小缺口、陶杯的手作痕迹),避免 “工业级完美” 带来的距离感
“无目的停留” 场景设计
松弛感的核心是 “让用户敢停留、愿停留”,需在陈列中嵌入 “无压力交互点”
舒适停留区
在陈列区穿插软质家具(如懒人沙发、地毯、靠垫),搭配小桌板(可放咖啡杯),用户无需 “必须买东西” 也能自然坐下
低门槛互动
设置 “无目的体验道具”,如香薰品牌的 “试香区” 放空白试香纸(无需导购引导可自行使用),文具店的 “随手写” 区域(提供纸笔,可随意涂鸦),让用户在 “不被打扰” 的状态下感受品牌
陈列落地 “新五感” 的核心原则 1.用户视角优先: 避免 “品牌自嗨式陈列”,从用户进入空间的 “视觉动线、停留需求、情绪触发点” 设计场景; 2.细节传递调性: 道具材质、灯光角度、产品摆放的 “微小差异”,恰恰是五感体验的关键(如松弛感的 “留白”、原生感的 “生活痕迹”); 多感官联动:陈列不止视觉,需结合气味、声音甚至触感(如材质的软硬),让五感体验更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