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父母的5堂必修课》作者:张雯
这是一篇关于《父母的5堂必修课》作者:张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沟通,情绪,容纳,界限,觉察给情绪一点时间,让认知跟上来。
编辑于2025-08-18 15:56:36《父母的5堂必修课》 作者:张雯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1-01 ISBN:9787576014266 阅读笔记 · 魏小小 · 20250818 具有思辨能力的成长型(非学习型)父母, 需要具备的几项“元能力”
沟通
什么是沟通? 完成三项“两个” 任何一个点出现问题, 都有可能导致沟通终止或关系破裂
两个基本角色
传达者
接收者
两个基本任务
传递
反馈
两个基本内容
思想
感情
关于传达 - 表达清楚了吗
一次不超过两个信息点
清晰、明确、不带情绪性
用非攻击性的方式设立限制 表达爱意不扭捏不功利,表达拒绝不纠缠不摇摆
关于接收 - 好好倾听了吗
提供有安全感、支持感的谈话氛围 让讲话者能鼓起勇气去进行这个有风险的活动 安全感的基本要义就是不伤害
先放下自己的预设,尤其是先搁置急躁的情绪 在解决问题之前弄清楚问题才是最关键的
共情 - 理解和接纳诉说背后的情绪 任何时候!!!第一时间提供情感支持!!! 视对方需要再提供工具支持(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于反馈 - 为了继续而不是终结
不比较
区分“榜样”与“比较”
榜样(观察)学习,是主动的
比较,是被动的
如何帮助树立榜样学习? 观察→持续观察→再现→自主动机
不评价
正面评价与负面评价,都是点评/评价
赞美并不总是能取得好结果
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关注具体发生的事,不进行抽象的判断、定义,尤其不针对人进行褒贬
带着共情和接纳
听到了 → 听懂了 → 感受到了背后的情感
小技巧
“我”开头 VS“你”开头
表达需求或向外沟通的时候,尝试用“我”开头 避免祈使句,同时让情感走在前
表达赞美的时候,尝试用“你”开头 更直接、有力
开放式提问 VS 封闭式提问
对积极事件的最佳反馈就是表达你的欣赏、肯定,没有“但是” 任何时候都适用!!!
情绪
常见误区
情绪一维论:只有正面情绪是好的,可以保留,负面情绪都是不好,需要去除
喜怒哀惧,关于喜乐,只占所有情绪的25%。剩余的情绪类别,也需要被拥抱体验
负面情绪,对心智发展和身体发育,也有相应价值
在愤怒中知道底线 在悲伤中看到需求和珍惜 在恐惧中学会远离危险 在厌恶中决定主动离开 遗憾让我们学会把握 热切让我们知道渴望
情绪无用论:情绪没有什么用,只会坏事,还是应该少些情绪比较好
过强的情绪体验,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都会给人带来影响
情绪和认知也互相影响 正面的情绪有利于认知开阔,使人的看法更积极也更灵活 负面的情绪容易导致认知受限,使人的看法更单一也更僵化
通过感知自己的情绪更加了解自己
四大功能
适应功能
是我们个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动机功能
能有效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组织功能
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有直接影响
社会功能
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情绪选择论:理性和感性(情绪)是连续体的两端,我们需要在这个连续体上进行位置选择,如果想要理性地活着,就得牺牲情绪
大事理决,小事情处
家庭教育全周期
婴儿(0~1岁);安全感
是婴儿第一次体验信任、安慰、支持和安全的阶段
缺乏足够好的早期照顾经验对婴儿来说可能导致不安全感和对世界缺乏信任
幼儿(1~3岁);自主感
幼儿渴望分离又害怕分离的内在冲突
自主独立与羞怯怀疑
家长(养育者)需要持续平衡“放手—让孩子有机会去锻炼”和“支持—在孩子失败后去给予安抚而不是指责”。保持“在身边”而“不约束”
学龄前(3~6岁);主动感
成长特点
从被照料逐渐转向自我照料
对自己十分满意,喜欢炫耀和展示与身体有关的能力
情感更加细腻,开始体验到诸如关怀、共情、内疚、羞愧、厌恶和愉悦等
性别意识
语言飞速发展期
主动性与内疚感
家长陪伴儿童游戏的过程中通过鼓励和支持让儿童体验到满足、乐趣和自尊,并最终在游戏中完成对未来学习的准备
学龄期(6~12岁);规则感
成长特点
体验友谊、学习群体中的“丛林法则”、学习分享和竞争、承担一些责任并参与新的活动等
学会关于规则、公平以及自我控制的关键时期
需要学会自己去面对和承受一些情绪反应,学会表达和求助
家长避免依然把孩子当幼儿那样娇惯和无微不至地照料,另一方面也不要因为孩子已经是小学生了就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应该懂事、独立、坚强、勇敢
青春期(12~20岁);探索感
成长特点
寻找自我,确认自我的身份和同一性
情绪情感需要被看见被理解,不一定需要被解决
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平常心来容忍、尊重孩子的折腾、挑战
家长自身情绪稳定
对自己的情绪有兴趣,把自己当作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对象和观察者
如何理解孩子的攻击性
客观的认识
攻击是人的本能,代表人的能动性,没有好坏之分
正确的处理方式
针对低龄幼儿,家长更多需要去理解、整合和接纳这份不可控,而不是去批评、指责和惩罚(即使这样做了也不起作用),用“不消失”来回应孩子内心的恐惧,获得安全感
针对有语言表达能力年龄的幼儿,借助绘本、故事、亲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帮助孩子理解,当感受到内在很强烈的破坏性冲动时,除了本能的攻击之外,还可以怎么做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攻击性,而在于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攻击,以及如何应对自己攻击别人时带来的情绪反应
错误的处理方式
镇压(你不要有这个情绪,因为我处理不了)或妥协讨好(转移,快速地让这个情绪过去)这两种方式都会让孩子感到“这种情绪是很可怕的,是不能被看见、被理解、被整合的”。他日后会采取的模式是要么压抑,要么失控,要么延迟满足能力很差。因为他不能承受这个情绪,不能跟自己的情绪在一起。
可能出现的不良表现
视而不见
严重的情感忽视也是一种虐待,会让儿童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伴随强烈的自我否定,久而久之会让儿童形成低自尊、低自我价值、情感淡漠等性格特点
负面评价
造成孩子不能正视自己正常的情感反应,倾向于否认、压抑或者隔离自己的负面情绪,从而带来更严重的身心问题
情感惩罚
体罚可能会让孩子恐惧、害怕, 训斥和贬低可能会让孩子羞愧和懊悔, 冷暴力会让孩子悲伤和绝望
惩罚在教育中的效果最差
错误归因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丧失对自己情感反应的辨别力,形成扭曲的情感认知和反应,并会承受因为真实情感无法表达而带来的其他身心反应
应对
被看到、被理解!!!!
抚触安抚
用语言向孩子示范表达情绪的正确方式
建立家庭和公共场合适用的情绪发泄方式
容纳
容纳对孩子的意义
婴儿阶段:爱与支持,基本安全感的确立
面对婴儿的哭闹:注意,是安抚,不是制止! 哭是需要陪伴和安抚的,而不需要批评和教育
√“哦,宝宝疼了……宝宝摔倒了……宝宝害怕了吧……没关系,宝宝,一会儿就不疼了……”
ד别哭了……宝贝,要勇敢,要坚强,不哭了……你别哭,我给你……你别哭,我带你去……”
幼儿阶段:控制与反抗,主动性的探索
在确保基本安全的情况下,以鼓励、支持的态度,而不是阻碍、否定的态度允许幼儿去探索
在幼儿对自己羞怯和怀疑的时候能少安勿躁,保持忍耐和关注,而不是急于干预和训练
在幼儿感受到挫折和沮丧的时候,能陪伴和安抚,而不包揽和代劳
学前阶段:边界与空间,自我感的确立
在维持必要的社会规则规范的基础上,容许儿童以自由、自我、反复,甚至略带“挑衅”和“反叛”的方式去开展主动性的活动,并容许自己以儿童更擅长的游戏方式去和孩子互动,在尽力维护儿童主动性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辅助和指导
小学阶段:依赖与独立,心理资源的积累
接受与孩子渐行渐远的亲子关系距离
继续做好支持和保护工作
避免过度参与或放纵
避免剥夺孩子发展自我力量的潜能
中学阶段:迷茫与矛盾,风暴下的自我探索
尊重青春期孩子的友谊、秘密和隐私,要承认同龄人交往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不轻视同辈带给孩子的重要价值和影响
尽管青春期的孩子会敌视、攻击、否定自己的父母,但依然需要来自父母的支持、认可和肯定
容纳对家长的意义
成为一个具有反思能力的、尽可能心智成熟的个体
放弃有害的目标 — 成为完美的家长
做一个“及格”的家长,60分就好
提升容纳能力的路径
发挥智力作用,焦虑止于思考
通过榜样学习、强化信念等方式增强与不确定性共存的能力
获取更多的社交支持 - 在精神层面、情感层面、关系层面更多地去跟他人连结
自我关爱 - 冥想、静坐、深呼吸或者独处与倾听自己
界限
允许自己成为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
如何确立自我边界
从心理发展的阶段来看边界确立—养育者如何做
婴儿阶段(0 ~ 6个月) 与母亲共生,没有边界
理解无语言需求,提供充足安全感和肢体接触
婴儿阶段(6 ~12个月) 在重复的活动中体验掌控感和自信
以支持角色,提供充足探索与试探空间
幼儿阶段(1~3岁) 自我和他我意识
尊重孩子拒绝的权利
学龄前期(3~6岁) 社会发发展
面对规矩的设定和冲突,保持温柔而坚定 帮助理解和体验不同的情绪
小学阶段(6~12岁) 感受和学习更复杂的人际体验, 容忍、分享、竞争 承担一定的责任并参与社会活动
支持孩子进一步独立能力的锻炼 不以身份的权威来突破孩子设置的界限 不用强势和控制的态度去左右孩子的想法
青春期阶段(12岁~)
尊重、放手与支持
从成年人自身的角度来看边界建立—自我调节
设置边界困难的原因
总是优先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不了解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要
不认为自己拥有建立边界的权利
担心设置边界会影响关系
没有学会拥有健康的边界
如何做
充分认识到,对任何事情都有说“不”的权利
分辨哪些是无法接受的行为
学会和自己相处(内部界限-自律)
影响关系的不是界限而是互相指责的行为以及情绪化的反应
当设立了界限却感受不到它起作用的时候,意味着需要提升表达界限的艺术
家庭中的界限
健康的家庭边界:清晰而有弹性
不健康的家庭边界:模糊、僵硬
觉察 个人知道、了解、反省、思考自己在情绪、行为、想法、人际关系及个人特质等方面的状况、变化及发生的原因 给情绪一点时间,让认知跟上来
对自己的觉察 - 自我共情、自我联结
对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觉察 - 换位思考
对当下环境的觉察 - 合适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