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5CPA-第4章审计抽样方法、5分
这是一篇关于选取项目进行测试的方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全查,特定项目测试,审计抽样。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是你不可或缺的学习助手。
编辑于2025-08-19 11:15:53这是一篇关于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销售与收款循环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销售与收款循环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评估,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测试,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实质性程序,销售与收款循环的特点。
这是一篇关于风险应对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
这是一篇关于风险评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估概述,项目组内部讨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等方面,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销售与收款循环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销售与收款循环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评估,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测试,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实质性程序,销售与收款循环的特点。
这是一篇关于风险应对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
这是一篇关于风险评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估概述,项目组内部讨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等方面,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选取项目进行测试的方法
全查
对某总体包含的全部项目进行测试
特定项目测试
对选出的特定项目进行测试,但不推断总体
审计抽样
以样本结果推断总体结论
应当同时具备以下三个 基本特征:
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即全查不属于审计抽样
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但不意味着所有抽样单元都应有均等的机会)
可以根据样本项目的测试结果推断出有关总体的结论
类型
选择时,主要考虑成本效益,并运用职业判断
统计抽样
定义
同时具备两个特征:
①随机选取样本项目
②运用概率论 评价样本结果、计量抽样风险
特点
客观计量抽样风险,定量评价样本结果。
可能发生额外的成本
统计抽样方法 eg:
属性抽样
变量抽样
非统计抽样
定义
不同时具备两个特征【即:非随机选样,或随机选样但没有对样本结果进行统计评估】
特点
不计量、无法精准测定抽样风险
如果设计适当,也能提供与统计抽样同样有效的结果
选样方法
简单随机选样
系统选样【等距选样】
任意选样
整群选样
抽样风险VS非抽样风险
抽样风险
概念
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不同于对整个总体实施与样本相同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的可能性
影响因素
抽样风险由抽样引起,与样本规模和抽样方法相关
样本规模与抽样风险反向变动
抽样风险的控制
无论是控制测试还是细节测试,都可通过扩大样本规模来降低抽样风险。
如果对总体中所有项目都实施检查,则不存在抽样风险
非抽样风险
概念
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任何与抽样风险无关的原因而得出错误结论的风险
产生原因
抽样风险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难以量化
可能导致非抽样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
选择的总体不适合于测试目标;
选择了不适于实现特定目标的审计程序;
未能适当地定义误差;
未能适当地评价审计发现的情况。
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
样本设计阶段
定义总体:特性
适当性
完整性
同质性
定义抽样单元
抽样单元通常是能够提供控制运行证据的一份文件资料、一个记录或其中一行,每个抽样单元构成了总体中的一个项目。
选取样本阶段
影响样本规模的主要因素
可接受的抽样风险
实施控制测试时,注册会计师主要关注信赖过度风险
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险与样本规模反向变动
可容忍偏差率
可容忍偏差率是注册会计师能够接受的最大控制偏差数量,如果控制偏差超过这一数量则减少或取消对内部控制的信赖。
与细节测试中设定的可容忍错报相比,注册会计师通常为控制测试设定相对较高的可容忍偏差率。
可容忍偏差率与样本规模反向变动。
计划评估的控制有效性越高,注册会计师越依赖控制运行的有效性,确定的可容忍偏差率越低,进行控制测试的范围越大,因而样本规模增加
预计总体偏差率
在既定的可容忍偏差率下,预计总体偏差率与样本规模同向变动。
预计总体偏差率不应超过可容忍偏差率,如果预期总体偏差率高得无法接受,意味着控制有效性很低,注册会计师通常决定不实施控制测试
总体规模
注册会计师通常将抽样单元超过 2 000 个的总体视为大规模总体。
对大规模总体而言,总体的实际容量对样本规模几乎没有影响。
对小规模总体而言,审计抽样比其他选择测试项目的方法的效率低。
确定样本量
非统计抽样
注册会计师可以只对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进行定性的估计,并运用职业判断确定样本规模
统计抽样
注册会计师必须对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进行量化,并利用根据统计公式开发的专门的计算机程序或专门的样本量表确定样本规模
针对运行频率较低的内部控制的考虑
选取样本并实施审计程序
无效、未使用、不适用的单据
eg:空白收据、不适用于事先定义的控制偏差
不构成控制偏差,可以用另外的单据或交易替代。 如果使用随机选样,要用一个替代的随机数与新的单据样本对应
提前停止测试
eg:对样本的一部分进行测试时已经发现大量控制偏差,即使在剩余样本中没有发现更多的控制偏差,样本的结果也不支持预期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
重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考虑是否有必要继续进行测试
无法对选取的项目实施检查
eg:单据丢失、损毁
如果无法对选取的项目 实施计划的审计程序 或适当的替代程序,考虑在评价样本时将该样本项目视为控制偏差,另外还要考虑造成该限制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评价样本结果阶段
计算偏差率
将样本中发现的偏差数量除以样本规模,就可以计算出样本偏差率。样本偏差率就是注册会计师对总体偏差率的最佳估计,因而在控制测试中无须另外推断总体偏差率。但注册会计师还必须考虑抽样风险。
考虑抽样风险
统计抽样【向上抬】
计算总体偏差率上限
统计公式法
总体偏差率上限 = 风险系数(R )/ 样本量(n )
提示:风险系数通常在考试中为已知条件
查表法
注册会计师也可以使用样本结果评价表读取总体偏差率上限
判断总体是否可接受
可以接受
低于且不接近:总体偏差率上限< 可容忍偏差率
不能接受
高于或等于:总体偏差率上限≥ 可容忍偏差率
考虑是否接受
低于但接近:总体偏差率上限< / ≈可容忍偏差率
非统计抽样【向下压】
在非统计抽样中,抽样风险无法直接计量,注册会计师通常将估计的总体偏差率(即样本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相比较,以判断总体是否可以接受。
判断总体是否可接受
可以接受
大大低于:总体偏差率<<可容忍偏差率
不能接受
①大于或等于:总体偏差率≥可容忍偏差率
②低于但接近:总体偏差率< / ≈可容忍偏差率
进一步测试
差异不大不小:总体偏差率→ 可容忍偏差率
考虑控制偏差的性质和原因
考虑因素
注册会计师应当调查识别出的所有控制偏差的性质和原因,并评价其对审计程序的目的和审计的其他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对样本结果进行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一样重要。
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存在重大舞弊的可能性。
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已识别的偏差对财务报表的直接影响。控制偏差并不一定导致财务报表中的金额错报。如果某项控制偏差更容易导致金额错报,该项控制偏差就更加重要
处理偏差
注册会计师有两种处理办法:
【再测试】扩大样本规模,以进一步收集证据;但是,如果确定控制偏差是系统性控制偏差或舞弊导致,扩大样本规模通常无效。
认为控制没有有效运行,样本结果不支持计划的控制运行有效性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水平,因而提高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增加对相关账户的实质性程序
得出总体结论
如果样本结果不支持计划的控制运行有效性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水平,注册会计师通常有两种选择:
进一步测试其他控制(如补偿性控制),以支持计划的控制运行有效性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水平。
提高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并相应修改计划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审计抽样在细节测试中的运用
样本设计阶段
确定测试目标
定义总体
适当性
完整性
定义抽样单元
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审计目标和所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定义抽样单元。抽样单元可能是一个账户余额、一笔交易或交易中的一个记录、每个货币单元。
注册会计师定义抽样单元时应考虑实施计划的审计程序或替代程序的难易程度。
界定错报
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审计目标界定错报
选取样本阶段
确定抽样方法
统计抽样
传统变量抽样
均值法
适用条件
如果未对总体进行分层,不适用均值法
注册会计师预计样本项目的审定金额和账面金额之间没有差异或只有少量差异
差额法
适用条件
样本项目存在错报
错报金额与项目数量密切相关
比率法
适用条件
样本项目存在错报
错报金额与项目金额密切相关
传统变量抽样和货币单元抽样的特点对比
概念
以变量抽样原理为基础(运用正态分布理论)
复杂度
较复杂
设计样本
较难
适用性
可以用于测试低估
抽样风险
高估抽样风险的影响较小
选取样本
无须特别考虑零余额或负余额
考虑变异性
需要考虑
分层要求
需要考虑
样本规模
预计错报不存在时,样本规模更大;预计错报多,样本规模更小
货币单元抽样
传统变量抽样和货币单元抽样的特点对比
概念
运用属性抽样原理,对货币金额而不是对发生率得出结论的统计抽样方法,是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方法的分支,也称为金额单元抽样、累计货币金额抽样以及综合属性变量抽样
复杂度
便于计算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通常比传统变量抽样更易于使用
设计样本
较易
适用性
不适用于测试低估
抽样风险
可能高估抽样风险的影响,导致拒绝一个可接受的总体账面金额
选取样本
需要特别考虑零余额或负余额
考虑变异性
无须考虑
分层要求
无须分层
样本规模
预计错报不存在时,样本规模更小;预计错报多,样本规模更大
抽样单元
货 币单元
特点
每个货币单元被选中的机会相同。
每个项目被选中的概率等于该项目的金额与总体金额的比率,项目金额越大,被选中的概率就越大;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重点放在较大的账户余额或交易上。
注册会计师不是对货币单元实施检查,而是对包含被选取货币单元的账户余额或交易实施检查,注册会计师检查的账户余额或交易称为逻辑单元
非统计抽样
确定样本规模
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
可接受的抽样风险
接受的误受风险与样本规模反向变动。
相较于误拒风险,注册会计师通常更为关注可接受的误受风险(即关注审计效果>审计效率)。
与控制测试中对信赖不足风险的关注相比,注册会计师在细节测试中对误拒风险的关注程度通常更高(即关注细节测试的审计效率>控制测试的审计效率)
可容忍错报
可容忍错报是注册会计师能够接受的最大金额的错报。
可容忍错报与样本规模反向变动。
可容忍错报可能等于或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预计总体错报
预计总体错报不应超过可容忍错报。
在既定的可容忍错报下,预计总体错报的金额和频率越小,所需的样本规模也越小
总体规模
总体中的项目数量在细节测试中对样本规模的影响很小
总体的变异性
总体的变异性越低,样本规模越小。
衡量总体变异性的指标是标准差。
如果使用非统计抽样,注册会计师不需要量化总体标准差,但需要定性估计总体的变异性。
注册会计师通常根据金额对总体进行分层,分层可以降低每一层中项目的变异性,从而在抽样风险没有成比例增加的前提下减少样本规模;分层后,每层分别独立选取样本,分别推断错报。(然后将各层推断的金额加总,计算估计的总体错报。)
选取样本并实施审计程序
评价样本结果阶段
推断总体的错报
传统变量抽样
货币单元抽样
需要根据逻辑单元的类型,可以使用不同的推断方法
大单元
逻辑单元账面金额≥选样间隔
推断的错报就是该逻辑单元的实际错报
推断的错报 = 逻辑单元的实际错报
小单元
逻辑单元账面金额<选样间隔
每一个被选取的货币单元都代表了整个选样间隔中所有的货币单元
错报百分比 =(样本账面金额-样本审定金额)/样本账面金额
推断的错报 = 错报百分比 × 选样间隔
考虑抽样风险
非统计抽样
运用职业判断和经验考虑抽样风险
判断总体是否可接受
可以接受
远远低于:推断的总体错报<<可容忍错报
不能接受
①大于或接近:推断的总体错报>/≈可容忍错报
②等于:推断的总体错报=可容忍错报
考虑是否接受
差距不大不小:推断的总体错报→ 可容忍错报
统计抽样(以货币单元抽样为例)
①计算总体错报上限
第一步:计算基本精确度
基本精确度=保证系数 × 选样间隔
第二步:计算“大单元”
事实错报
第三步:计算“小单元”
每一推断错报 × 相应的保证系数的增量(将推断错报按金额降序排列)
第四步:计算总体错报的上限
基本精确度 + 事实错报 + 每一推断错报 × 相应的保证系数的增量
②判断总体是否可接受。
可以接受
小于:总体错报的上限<可容忍错报
不能接受
大于等于:总体错报的上限≥ 可容忍错报
考虑错报的性质和原因
得出总体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