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八年级上册物理苏科版知识总结
8年级上册物理苏科版知识总结25年新版,梳理了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物体的运动等核心内容,结构清晰,便于理解和记忆。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历史的思维导图,以时间顺序为脉络,详细梳理了从夏朝建立到清朝建立的主要朝代更迭信息,包括每个朝代的时间跨度、代表人物、建立事件以及历史影响,帮助您轻松学历史。
汇总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一次函数、实数、勾股定理等八年级上册数学的核心知识点,结构层次分明,内容全面系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八年级上册数学的知识框架,方便复习和记忆重点知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曹刿论战思维导图
25年八年级上册物理苏科版知识总结
声现象
声音是什么
-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
- 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m/s。
声音的特性
- 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如琴弦越紧,音调越高)。
- 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是区分不同声音的依据(如不同人说话声音不同)。
噪声及其控制
- 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
- 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如给机器加消声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安装隔音板)、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会产生次声波,可用于监测灾害。
-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应用于超声探伤、倒车雷达、声呐等。
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
- 现象: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物体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 光速:真空中光速约为3×10⁸m/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真空中的速度,在水中、玻璃中较慢。
- 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可逆)。
光的色彩
- 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 光的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色光的现象(如彩虹的形成)。
- 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如红色物体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平面镜
- 分类:镜面反射(如镜子反射光,反射光线集中)、漫反射(如墙面反射光,反射光线分散,能使我们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
光的反射
-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 平面镜的应用有成像(如穿衣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如潜望镜)。
光的折射 透镜
光的折射
-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 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光路可逆)。
- 现象:筷子在水中“折断”、池水变浅、海市蜃楼等。
透镜
凸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有发散作用)。
基本概念
- 光心(透镜中心,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叫焦点,用F表示)、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f表示)。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当物距u > 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 v < 2f),应用:照相机。
- 当f < u < 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 > 2f),应用:投影仪。
- 当u < 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放大镜。
- 当u = 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 = 2f),可用于测焦距;当u = f时,不成像(平行光)。
透镜的应用
- 眼睛: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需戴凸透镜矫正。
- 显微镜:由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组成,能放大微小物体。
- 望远镜:由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和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组成,能观测远处物体。
人眼看不见的光
- 红外线:位于红光外侧,具有热效应,应用于取暖、遥感、红外夜视仪等。
- 紫外线:位于紫光外侧,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如验钞机)、杀菌消毒,过量照射会伤害皮肤。
物态变化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摄氏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汽化和液化
-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需要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如液化石油气)。
熔化和凝固
-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如冰、海波),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如石蜡、玻璃)。
-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晶体有固定的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升华和凝华
-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如干冰升华)。
-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如霜的形成)。
水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通过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不断循环,水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物体的运动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等,测量工具常用刻度尺。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等,测量工具常用秒表;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速 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v=s/t(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单位有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等,1m/s=3.6km/h。
直线运动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其路程-时间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变化的运动,常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其运动快慢,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运动的相对性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如果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