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春秋:管仲改革,2. 战国:李悝变法(魏国),3. 战国:商鞅变法(秦国)★,4. 北宋: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5. 明朝:张居正改革(万历新政),6. 清末: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关于党的章程发展的思维导图。党章发展历程合集 党章的发展历程 党章的发展历程 在我们党95年的历程中,每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根据时代的变化和 需要对党章进行修改。
这是一篇关于入党程序的思维导图。自愿提出入党申请 要求入党的同志自愿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主要写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和本人主要表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中 国 历 史 上 著 名 的 变 法
1. 春秋:管仲 改革
时间
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时期)
主要内容
经济:实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好坏征收赋税,承认私田,发展农业。
行政: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域,设各级官吏管理。
军事:"作内政而寄军令",兵民合一,提高战斗力。
影响/结果
使齐国国力大增,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 战国:李悝 变法(魏国)
战国初期(魏文侯时期)
法治:编著《法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
经济: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实行"平籴法",稳定粮价。
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按能力和功劳选拔官吏。
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为后续各国变法提供了蓝本。
3. 战国:商鞅 变法(秦国)★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
核心人物
商鞅(卫国人,秦孝公支持)
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军事: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核心),废除世卿世禄,按军功授爵。
政治:
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
实行连坐法,轻罪重刑。
社会:统一度量衡。
积极:使秦国迅速强大,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轻视教化,刑法严苛。
商鞅虽死,但"秦法未败"。
4. 北宋:王安石 变法(熙宁变法)★
公元1069年(宋神宗熙宁年间)
变法的背景
"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富国之法
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贷款或粮食给农民,收获后偿还,抑制高利贷盘剥。
募役法(免役法):允许民户交纳免役钱,由政府雇人服役。
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实有土地多少和肥瘠程度征税。
市易法:政府设市易务,平价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平抑物价。
强兵之法:
保甲法:农户十家一保,农闲时练兵,实行连坐,维护治安并节省军费。
将兵法: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
结果与失败原因
结果:最终失败。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
失败原因:
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执行过程中出现地方官吏操之过急、政策走样的问题,反而加重人民负担。
统治集团内部陷入"党争"(新旧党争),政策反复。
评价
一次著名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
5. 明朝:张居正 改革(万历新政)
公元1573年(明神宗万历年间)
核心:一条鞭法
将原来的田赋、徭役以及各种杂税杂征合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收。
部分徭役改为由政府用银雇人承担。
其他:裁汰冗员,任用戚继光等名将整顿边防,用潘季驯治理黄河。
积极:简化了税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
结果: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被废,但其做法为清代"摊丁入亩"奠定了基础。
6. 清末:戊戌 变法(百日维新)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阶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传播,康梁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政治:鼓励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
文教: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设立译书局。
军事:裁汰旧军,训练新式海陆军。
结果
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强烈反对。
历时103天后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光绪帝被囚,"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康梁逃亡国外。
性质与意义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意义: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后来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