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印度
这是一篇关于古代印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形成,王国,宗教,中古印度历史发展进程,封建制度,文化。
编辑于2025-09-13 14:10:15古代印度
形成
自然环境:孤立性。东、西、南三面环海,北面高山纵横,只有西北部的开博尔山口 和博朗山口几处通道与外界相连;类似于东亚而区别于中东。南亚次大陆 史料:婆罗门教文献佛教文献古典作家的文献希罗多德《历史》阿里安《亚历山大东征记》斯特拉波《地理学》戴奥多拉《历史集成》 中国方面的史料:二十四史中的《西域传》高僧的记载:法显的《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大藏经》 资料特点··优点:资料丰富缺点:宗教文献多,编年史资料贫乏,政治经济史料笼统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哈拉哈拉巴文明 时间:前2300-前1750年。印度文明史因此提前1000余年性质 城市文明:城墙、塔楼、街道、浴室和房宅。 农业文明:谷仓、农作物、农具。 哈拉巴文字。2000余件文物,500余文字符号,尚未解读。 创造者:土著达罗毗茶人?外来者苏美尔人?外来者伊朗游牧民?未知 消失:自然灾害?外族入侵?未知 雅利安人国家的兴起雅利安人的到来 南俄草原→中亚→印度,属于印欧语系。
吠陀时代 哈拉巴文化衰亡以后,古印度历史进入了“吠陀时代” (约公元前1500一前600年);这一时期有丰富的传说材料,收集在被称为“吠陀”的文献中。“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指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吠陀是包括大量各种知识的宗教文献。吠陀文献分为四部,即反映“早期吠陀时代” (公元前1500-前900年)的《梨俱吠陀》和反映“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一前600年)的《沙摩吠陀》、 《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此外,还有解释吠陀的文献《梵书》、 《森林书》和《奥义书》,以及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 早期吠陀时代:前1400-前900年。印度河流域。游牧→农业。铁器时代。 后期吠陀时代:前900-前600年。印度河→恒河流域。国家雏形。
种姓(瓦尔那)制度 起源:早期吠陀时代,征服与种族的对立。雅利安人种姓、达萨种姓。早期吠陀时代肤色的差异。 演变:后期吠陀时代演变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传说诸神分割巨人普鲁沙,嘴:婆罗门,双臂:刹帝利,双腿:吠舍,双脚:首陀罗。 婆罗门。第一等级,首脑之尊。以献牲祭祀和告示神启为主要工作。 刹帝利。第二等级,由王族和军事行政贵族集团组成。 吠舍。第三等级,整个社会的支持者和供养者,即养活整个社会的工农劳动群众。 首陀罗。第四等级,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失去政治、法律和宗教上的一切权利。
阁提:印度中古时期,随着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在吠舍、首陀罗中产生了从事不同职业的集团。这种集团叫阁提。阁提之间相互隔绝,不准通婚。随着手工业分工的加细,各种手工业圈提的数目不断增加。这种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1 列国时代 前600-前400年。亦称早期佛教时代。 诸国并立,根据佛教文献记载,有十六大国,类似于春秋战国时代。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列国为摩揭陀所统一。
子主题
王国
列国时代 前600-前400年。亦称早期佛教时代。 诸国并立,根据佛教文献记载,有十六大国,类似于春秋战国时代。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列国为摩揭陀所统一。
孔雀王朝 列国时代之后,印度经历了摩揭陀在恒河流域的霸权时期。马其顿东征入侵印度河流域之后,印度进入孔雀王朝时期。 前324-前187年,相当于中国的战国后期-西汉初年。 阿育王 (前269-前232年) 南征德干高原,统治庞大的帝国。把佛教定为国教,宣传佛教到国外,但也尊重其他宗教。宣扬容忍和非暴力原则,其实质在于统治者奉行暴力与被统治者遵循非暴力原则的双重标准。 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陷入分裂。
贵霜帝国 公元1-5世纪。 大月氏人的迁徙:河西走廊→中亚,由游牧转入定居,分5个部落。 一世纪初,大月氏人的贵霜部落立国,是为贵霜王朝。 一世纪中叶,贵霜王朝自中亚经阿富汗南下印度河流域。一世纪末领有中亚、阿富汗及印度西北部。 四大帝国:东汉、罗马、安息、贵霜。 5世纪亡于白匈奴人。
宗教
印度宗教的发展: 吠陀时期:多神崇拜,神明众多。主神为天帝因陀罗 (雷神、战神) 婆罗门时期:雅利安人建立婆罗门教、建立四种姓制度。神灵包括后来梵天、毗湿奴、因陀罗,经典为《吠陀》。婆罗门教没有系统的宗教思想、完整的教义和划一的教堂,宗教习俗包括遵守种姓的划分和不杀牛。 公元前5、6世纪,佛教崛起,提倡四种姓平等,婆罗门教衰落。 公元4世纪,印度教(新婆罗门教)重新崛起,佛教衰落。印度教以创造神梵天,守护神毗湿奴,毁灭神湿婆三神为主神。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入侵,公元986-1857年伊斯兰教徒统治印度。伊斯兰教与印度教互相抗争,彼此渗透,促成锡克教产生。 公元13世纪,佛教在印度本土消亡。
佛教 背景: 前6世纪社会成员的分化与新旧势力的消长,导致意识形态的相应变化,进而形成诸多思想流派抑或思潮,其共同倾向是挑战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和婆罗门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神圣地位。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尼泊尔人,刹帝利种姓,29岁出家,36岁得道成佛,80岁进入涅磐。 释迦牟尼, “释迦族的圣人” 佛陀, “觉悟者” 教义:四谛:苦、集、灭、道。 苦谛是佛教讲道的起点,也就是从人生的各种苦恼现象说起。苦谛,宣扬人生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别离、身心等八种苦。 集谛,说明形成苦的各种原因。佛教认为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而各种欲望又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满足。苦是以前欲望的果,果又成了以后的因,因果相袭,人生轮回不已。 灭谛,说明佛教的目的是要消灭苦,佛教认为消灭苦的关键在于消除欲望。 道谛,说明佛教修道的主张和途径,包括八正道。
八正道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理论上领悟佛陀所宣扬的教义,以提高信徒的宗教智慧;另一方面也在行动上通过静坐修身体悟至上的境界,从而达到摆脱俗世纠葛,净化身心的目的。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不拜偶像,大乘佛教相信神的化身、崇拜偶像。 小乘佛教强调自我修行和众生自救,大乘佛教普渡众生。 大乘:神与偶像,“普渡众生”,世俗化、仪式的繁琐化。 小乘:原始佛教的教义,自救,不承认神的存在,不崇拜偶像。 目前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大乘佛教分布于尼泊尔和东亚(包括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
中古印度历史发展进程
中古印度历史发展线索 笈多王朝 (320-540年) 4世纪初,贵霜帝国衰落,笈多王朝(320-540年)兴起,建都华氏城,该王朝取代贵霜帝国,逐渐统一了以恒河流域为中心的北印度地区。到超日王(380-415年)时,国势强盛,疆域扩大,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首都是华氏城。该王朝同国外有密切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往来。 喊哒人(白匈奴人)入侵及分裂时期(5-6世纪)5世纪中叶,噘哒人自中亚侵入印度。此后,北印度分裂为若干小国,并陷入混战之中。
戒日帝国(606-647年) 戒日帝国是从笈多分裂后的一个小邦中发展起来的。7世纪初,戒日帝国(606-647)兴起,噘哒人被逐,戒日王统一了北印度,建都曲女城。其疆域东到孟加拉湾,西迄旁庶普的几乎整个北印度。戒日王统治时正值玄奘访印,他对玄奘给予很好的礼遇。
拉齐普特人时期(7世纪中叶-12世纪末) 戒日王死后,帝国陷入分裂。8世纪时,拉齐普特人统治的各小国割据称雄,拉齐普特人印度学者认为是白匈奴后裔。 印度自古就有外族不断从西北山口侵入,这些外族侵入后大都与当地居民融合或同化。但阿富汗的突厥人却没有被同化,甚至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总之,印度最大的特点是多分裂少统一,以及多种宗教长期并存。
莫卧儿帝国 (152b-1707年) 莫卧儿帝国的创立者是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故自称蒙古人。1526年,巴布尔率2万多大军进攻德里苏丹国,取得胜利。巴布尔在印度建立起莫卧儿帝国(1526-1858年)。1529年,巴布尔统一了北印度。到阿克巴(1556-1605年)即位后,莫卧儿帝国进入鼎盛时代。帝国的疆域空前扩大,超过了历史上其他王朝。北方包括阿富汗和克什米尔。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方殖民者侵入印度次大陆,开始进行殖民掠夺,最终灭掉了莫卧儿帝国。
德里苏丹国家(1206-1526年) 1206年,统治印度的总督以德里为中心独立,故称德里苏丹国家,北印度从此开始了德里苏丹王朝。期间经历了五个王朝(奴隶王朝、卡尔吉王朝、图格卢克王朝、赛义德王朝、洛蒂王朝)。
封建制度
中古印度封建制度的特点: 封建化的时间长、速度慢;国家政权在其中起着重大作用;保留了大量农村公社的遗迹。 笈多王朝统治下的印度,农村公社仍然是社会的基层组织,但出现了早期封建关系的萌芽。笈多王朝的国王无条件地将土地、民户和耕牛封赠给官僚、贵族、僧侣和寺院,被封赐给贵族和寺院的民户,则成了封建依附农民,他们必须向封建主交纳租税并服劳役。
戒日帝国时期,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最后确立。戒日帝国的土地原则上仍属国王所有,称为“王田”。国王有权处理王田。 德里苏丹视全国土地为自己的财产,他将大部土地以军事采邑(“伊克塔”)和寺田的形式封赐给军事贵族、官吏和清真寺。14世纪以后,苏丹允许伊克塔成为世袭领地。
莫卧儿帝国承袭了德里苏丹地封建土地制度。一部分由政府租给农民,派官吏直接征税;大部分以采邑(机吉尔)形式分给军事贵族,伊斯兰大教长和清真寺也得到封赐;还有一部分是印度土邦君主和部落菌长的世袭领地, 梵文:婆罗门教文字, 主要用于官方和宗教领域。 巴利文:佛教的文字, 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性方言。
文化
文学:宗教文学:《吠陀》。《摩诃婆罗多》:描述雅利安人自印度河进入恒河期 罗摩衍那间的战争。 《罗摩衍那》:描述罗摩王子漫游印度诸地的经历。 《佛本生经》:描述释迦牟尼的生平和功德。摩词婆罗多 艺术:宗教艺术:佛塔,供奉佛祖遗骨之处。代表是阿育王时期建造的桑奇佛塔。 阿旃陀石窟,建造时间为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 科学:数字符号0-9的创造,零的概念与佛教之无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