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课程学习笔记
下图中学课程的知识内容有课程的含义、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
本图梳理了中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的原则、德育的途径、德育的方法、中学生的品德发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中学课程理论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的含义
内涵的几种定义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课程内涵(广义,狭义,最狭义)
课程理论
萌芽:“课程”最早见于唐宋孔颖达,真正意义上使用于宋朝朱熹《朱子语录》“宽著期限,紧著课程”,西方最早出现于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产生与发展:博比特,1918年他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仍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概念
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
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课程理论
课程开发模式
目标模式(泰勒模式)
确定教学目标(中心)
选择教育经验
组织教育经验
评价教育计划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
含义:出现最早,影响最广。代表人物:赫尔巴赫,布鲁纳
基本观点
1. 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2. 学校教育因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不同学科对应不同的课程设置
3. 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中心
4. 教学目标是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5. 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优缺点
活动中心(经验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
1. 学生是课程的中心
2. 学校课程要以学生星区或生活为基础
3. 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评价
社会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基本内容
1. 社会改造师课程的中心
2. 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做社会的一员
3. 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教育应治理与社会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
4. 主张课程的最终价值是社会价值,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运载工具
5. 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课程开发
课程的组织
课程类型
按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
学科课程:最古老,使用最广泛地课程类型
活动课程
1. 重视儿童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与内在动力
2. 注重应到儿童从做中学,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是学生的经验的到改组与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
3. 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与先确定目标的观念。
特点
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按学生的学习要求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按影响学生的方式
显性课程
隐形课程
按课程的任务
基础性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
含义: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主要内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标准
含义
结构: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附录
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材
课程评价
主要模式
课程标准设计的原则
对象是学生
综合的发展领域
基本要达到的要求
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我国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我国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中学课程设置
初中
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开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高中
符合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以分科为主设置课程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课程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作用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
教科书式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科书式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
编写的基本原则
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强点基础性
注意适用性
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表达准确
强化联系感
编排形式:直线式和螺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