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以日为鉴》
这是一篇关于《以日为鉴》的思维导图,《以日为鉴》以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约1990-2020年)为研究样本,通过教育、医疗、产业等多维度数据分析,揭示经济衰退对社会职业生态的深刻重塑,为读者提供衰退时代的生存启示与策略参考。
编辑于2025-10-03 16:41:17这是一篇关于《以日为鉴》的思维导图,《以日为鉴》以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约1990-2020年)为研究样本,通过教育、医疗、产业等多维度数据分析,揭示经济衰退对社会职业生态的深刻重塑,为读者提供衰退时代的生存启示与策略参考。
这是一篇关于第6章长期股权投资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非企业合并方式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企业合并方式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合营安排。
这是一篇关于CPA会计第19章所得税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所得税会计概述,计税基础的确定,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所得税费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以日为鉴》的思维导图,《以日为鉴》以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约1990-2020年)为研究样本,通过教育、医疗、产业等多维度数据分析,揭示经济衰退对社会职业生态的深刻重塑,为读者提供衰退时代的生存启示与策略参考。
这是一篇关于第6章长期股权投资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非企业合并方式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企业合并方式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合营安排。
这是一篇关于CPA会计第19章所得税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所得税会计概述,计税基础的确定,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所得税费用。
《以日为鉴》
失业潮下的决策
保就业还是保发展
背景:90年代初期,泡沫劈裂,企业利润下滑、产能严重过剩
在保发展和保就业之间,日本政府选择了保就业
原因
日本社会的传统价值观
终身雇佣制,企业被视为一个大家庭,员工要尽忠职守,企业不能抛弃每一个员工
日本企业往往交叉持股、互相绑定,上下游企业往往是共生关系,而非对立关系。即使个别企业破产,很快会被关联企业收编,尽可能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
本质原因:泡沫经济时期,日本经历过一轮固定资产升值,大部分员工身具房贷,如果员工失业,容易引起金融系统崩盘。而老员工和房地产、金融体系背后的获益者,是拥有话语权的社会群体。
具体措施
企业改革
大吃小、集群合并
银行提供贷款进行并购、合并
雇佣改革
《劳务派遣法》逐步降低整个社会正式员工比例
股利企业采用合同制雇员而非终生雇佣制员工
结果
就业问题被化解,失业率长期低于5%。(2025年,中美失业率5%,日本2.5%)
代价
牺牲长期发展能力
不顾企业盈利能力,鼓励重组兼并,企业市场能力大大下降。造成了大量僵尸企业,高峰时,僵尸企业占到日本企业的20%。
海量的资金用于救助企业,而非发展新技术,不仅连累了金融体系,也断送了日本高科技产业的未来
金融体系
90年代豁免债务高达6000亿美元,过度宽松的债务豁免,导致了日本银行业在90年代末,陷入破产潮
90年代的日本前10大银行,全部进行了重组兼并。20年后的今天没有一家银行和20年前同名。
高科技
错过了互联网革命、微型计算机革命、手机通信革命与软件系统革命
表现
93年全日本设备产能投资,比91年下降了30%
以东芝为首的日资半导体,采取了消极的设备投资策略,降低半导体工艺更新频率
韩国仅用6年,在1999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芯片大国
东芝如今是日本最大的僵尸企业
原因
缺乏银行体系输血:泡沫破裂后,日本企业的资产大幅度贬值,难以抵押贷款
股市崩塌:成交量萎缩90%,融资额下滑93%,上市企业丧失了在公开市场融资的可能性
牺牲一代年轻人的利益
整体失业率在就业冰河期低于5%,但大学生失业率高于40%
10年时间,啃老族从8万增加到了40万,间接造成了日本现在严重的宅男现象
2020年日本大藏省统计,就业冰河时代的大学生至今都是日本收入最低群体
反思
经济过热之后的破产潮,本就是经济周期的必然阶段。日本保就业逆势而行,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
救老员工,还是大学生
背景
就业冰河时期的大学生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学生时代见证了日本80年代的经济腾飞,却在毕业时迎面撞上了无止境的经济衰退
泡沫时期,劳动力严重短缺,泡沫破裂后,出现雇佣过剩
经历过炒房热潮后,日本家庭的平均负债是年收入的3.1倍
日本政府选择保企业,从而保住员工就业,目的是为了保住日本银行体系。防止居民端和企业端同时暴雷。
措施
乡村分流
为期三年的乡村基建计划,鼓励大学生前往非都市圈工作
研究生扩招
放宽大学生和研究生入学门口
推广劳务派遣制度
10年间,每两个大学生毕业生就有一个是临时工
被遗忘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社会忙着救火,给这批大学生的关注越来越少
留在大城市,还是反乡
第一轮返乡潮
乡村大基建计划
第二轮返乡潮
乡村旅游振兴
返乡潮终局
乡村大合并
基层机构减少一半,基层岗位减少
被抛弃的一代人
人生开启于经济失落时期
出生于第二次婴儿潮
同辈竞争压力巨大
四当五落
每天睡4个小时,就能考上心仪的大学;每天睡5个小时,就会名落孙山
不被理解的青年时代
更好的条件,却没有工作、付不起房租、流落街头
被孩子厌弃的中年时代
迷茫的老年
学历贬值的一代
第一次学历贬值:校招市场崩塌
泡沫时期的招聘制度,无法适应经济下行的就业环境。
每年8~10月允许校招,其他时间禁止校园招聘
第二次学历贬值:职场婆罗门
优质岗位被二代占据
致命一击:劳务派遣市场化
人力机构联合建立了劳务等级制度
高中生与大学生被划分到同一个劳务等级
教育市场化改革
日本财政无力供养大学,大学选择增加学费,学生贷款大幅度上涨,学生平均贷款额300万日元
厚生劳动省统计,成为国立大学毕业总花费5000万日元,私立大学8000万日元,派遣员工一生的工资1.3亿日元
硕博扩招一代
研究院倍增计划
扩招之初,过量扩招人数与教育质量下滑
超额扩招:民间资本涌入,不具备研究生教学能力的私立大学,也开始扩招
教育质量下滑
教师人数不足
1996年,说是就业率60%
扩招政策大调整,大学竞争化时期与从严考核
引入大学间竞争制度,不具备科研能力的大学迅速被市场淘汰,硕士延毕率提升3倍至17%
教授的无情压榨
科学立国战略失败后的就业之痛
科研结构法人化冲击
科研结构缩招
高校缩编潮
留校困难
临时教师不再拥有转正的机会,白天上课,晚上便利店打工
前期也志愿计划失败
博士生就业率跌破60%
反思:扩招过程中,研究室博士的培养,严重偏离了社会需要,过于关注还没有市场的脑科学和超级材料领域。2007年以后日本大学生开始拒绝读研读博,日本曾经稳居世界第三的科研体系走向崩塌
就业众生相
公务员:持续10年的考公热潮
泡沫年代,公务员=失败者
相较于企业,公务员钱少事多压力大
企业双休带薪年假,公务员单休
地方公务员普遍薪酬500万日元,相当于企业员工的年终奖水平
公务员报考比例1:3,优质人才全部去了企业
泡沫破裂:全民考公潮
64%应届大学生参与了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工资提高
泡沫破裂后的基建计划,增加了政府收入,从而使得公务员工资爆发式提高。
财政恶化,第一次财政改革——外包
1997年未尝国债占GDP一半,基建刺激政策难以为继,开始开源节流
外包非重要职能,降低基础设施维护人员数量,同时解雇大量临时工
第二次财政改革——降薪缩编
1998年金融危机
缩编
消减25%的国家公务员,实行长期公务员限额制度
每1000人中日本公务员37人,法国为90人,美国64人
人少或多,非常累
降薪
2023年,日本地方公务员平均工资回落到470万日元,为高峰期的50%
2024年,公务员报考比例继续下降,已不足1:3
教师:少子化与教师过剩危机
教师被称为黑色职业,是过劳死最严重的行业
第三次婴儿潮的教师扩招
前两次婴儿潮,给日本社会造成了剧烈的冲击,“住房紧张”、“教师紧张”
全社会都认为扩招教师是必要的,70年代、80年代进行了两轮教师大扩招
消失的婴儿潮
90年代全国出生人口1100万,比预期少了500万
全社会对人口趋势做出了严重误判
经济衰退:收入下降+失业潮,年轻人生育意愿大幅度降低
日本政府长期实施的限制生育政策
泡沫后的财政冲击
有限的资金流入大基建领域,压缩了其他领域的资金投入,教育经费是其主要消减对象
教育经费10年缩减了50%
第一轮教师改革:大缩招
1995年全国教育学院就业率50%
第二轮改革:教育市场化改革
经济利益致上的教师市场化改革
推广临时教师制度
临时教师数量增长5倍,高峰时占到全国教师数量的1/6
扩大教师工作范围
行政性事务考核比重大幅度提高(学校不需要为此支付工资)
校园失控问题
受经济崩溃影响,学生们厌学情绪严重,认为努力读书也不能找到好工作,校园暴力呈几何倍增长,1999年全国50%的刑事案件与青少年有关
大部制改革与教师改革的冲击
教师不再等同于公务员身份
不合规教师考核法
医生:10年医疗崩坏史
第一阶段:突如其来的老龄化与医生不足
政府对老龄化所需要的医疗储备,出现重大误判
第二阶段:控费改革与医疗费亡国危机
如果不控制医疗费用支出,财政15年内破产
以控制成本为核心的新医师评审制度
降低住院支出与药品费用
将患者支出与医生收入晋升直接挂钩
公立医院质量飞速下滑
1997年津村顺天堂医药造假事件
第三阶段:巨大的医患矛盾
5年医患纠纷数量翻了10倍
1998年,加大对医生的刑事处罚力度
第四阶段:医患伤害时期
频繁出现杀害医生的案件
表参道俱乐部爆炸案:21名医生死亡
工程师:持续30年的理工科劝退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长期将理工科作为立国之本,20世纪50年代以前,理工科占到毕业人数的90%以上。泡沫时期,金融和房地产大火,大学生对经济与建筑类专业情有独钟
泡沫时期,远离制造业的理科生
泡沫破裂后,工程师过剩
供给与需求错配
中低端产业衰退
老龄化冲击医疗体系
日本医疗改革与医药寒冬
大控费引发行业雪崩
医疗超级黄金时期
1961年实施医保
医药行业世界第二
医疗费亡国警告
医改第一阶段:药品控费时期
医改第二阶段:廉价药替代时期
医改第三阶段:定额制时期
药品危机时期
日本医药复兴改革
第一三共事件
46亿美元,收购印度第一大仿制药企兰博西公司,结果被骗。
创新药增长乏力,需要填补专利到期后的收入空白期
低效药品泛滥时期
药品战略大调整
分层定价,遏制低水平创新药的泛滥
第二次仿制药推广战略
仿制药与原研药跟随定价策略,仿制药不再实施低价优先的中标策略
药企大破产与打出请
药剂师改革与重建社会信任
药剂师提升至与医生同等地位
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润滑剂
日本医疗再生改革
老年病人社区护理为主的服务体系
DPF支付制度
提高个人负担比例
医保报销按住院时长分段,越长医保支付越少
效率至上的代价
全民出海潮流
回顾日本全民出海潮
泡沫破裂后,内卷与出海两条路怎么走
出海第一步:产业出海潮
第二步:全产业链出海
本土化的机遇期
文化出海的机遇
中国的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