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先备技
这是一篇关于先备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概括,共同注意,模仿,非口语沟通。列举了多种关注动机和主动模仿他人转移注意力的活动示例,如好吃的在哪里、吹泡泡等。
编辑于2025-10-08 14:42:33先备技
概括
-沟通:眼色,动作,声音。孩子缺乏,情绪感受,情绪处理,情绪配对,情绪分享,情绪协调。第一,关注人,第二,社会性微笑,第三,非口语沟通,第四,社会感官游戏,喜欢活动。社会性微笑,微笑是一个重要目标,1依恋,2关注人,3情感,4思维,5语言,6情绪的分享,7合作相互调控,8利他行为的重要。自己快乐情绪很重要。社会性微笑→情绪分享→共同调控→利他行为,形成完整的能力发展链条
微笑活动设计
1荡秋千,2小蚂蚁趴,3小蚊子,123吱。4逗你玩,阿秋,5跳跳,123跳从高出跳到地处。6冲向懒人沙发,然后倒在沙发上,7音乐的游戏儿歌,例如,走走我们一起走,孩子不参加,我自己玩,停顿,我在笑,没有压力的,孩子自己主动参加,如草地舞,高度重复的奥尔夫音乐。随我摇摆
模仿孩子的行为
1模仿孩子说话,可用麦克风,2模仿动作,3搓汤圆
共同注意
关注动机物
1好吃的在哪里, 2,吹泡泡 3,激光笔 4玩手机游戏 5声光玩具,6,玩汽车坡道,滚珠坡道火车,7吹气球 8堆叠木块,把它们堆起来,推倒,9开灯和关灯 10,看手机,暂停播放喜欢的视频
和别人共同关注一个东西
1接卫生纸 2看积木跳圈 3拿一样的积木 4小小守门员 5抓蝴蝶拍 卡片版本
6拍铃铛, 7拍杯子 8找到积木有奖励,慢慢的大范围和毛巾下面 9画画,连线 10,拼图,11看立体书 12大动作模仿套圈,13指身体部位 14摇一摇米
根据别人的注意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1点点名 2点点名特征版 3点名推球 4大风吹,也可以说鳄鱼咬什么,谁起立名字和特征版本 5按弹簧 多个弹簧版本, 手掌挡住排除版本
1. 物品指令联动 2. 危险动物快跑升级版 3. 手拉手围圈 4. 抢牌大作战 5. 音乐指令风暴 6. 彩虹传递任务 7. 声音指令矩阵 8. 表情动作同步秀 9. 魔法口令连锁反应 10. 拼图大作战 11. 红绿灯人偶 12. 美食搬运工 13. 特征大搜索 14. 弹簧跳跳乐 15. 积木塔协作挑战 16. 角色轮盘秀 17. 影子配对赛 18. 指令接力密码 19. 宝藏地图分工 20. 节奏模仿链
主动模仿他人转移注意力
模仿
模仿的理论及其过程
1模仿的频率,2模仿的精确性,3模仿的复杂性,系列动作,逆向模仿和角色互换模仿。 1.观察过程:注意并观察他人的行为。 2.保持过程:将观察到的行为内化并保持。 3.运动再生过程:将内化的行为再现在实际行动中。 4.动机过程:内省并强化所学到的内容。。
模仿的分类和社会化
1.社会性扩充模仿: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但不完全一样。
核心特点:在模仿基础上融入自身理解,表现出"相似但不同"的行为,是社交能力萌芽的体现。 典型案例:妈妈用勺子给娃娃喂饭时说"宝宝吃饭饭",宝宝会拿起勺子模仿,但可能直接把勺子放进自己嘴里,或者用手抓着食物"喂"娃娃。这种不完全一致的模仿,说明宝宝正在理解行为的社交意义。 推荐游戏:家庭小帮手 - 准备道具:迷你扫帚、小抹布、玩具餐具 - 玩法:家长示范擦桌子(用抹布画圈擦),宝宝可能会用抹布拍桌子或擦自己的小椅子;家长扫地时,宝宝可能会把扫帚当金箍棒挥舞。家长无需纠正,只需笑着说"宝宝在帮妈妈打扫呀",鼓励这种主动参与的模仿行为。 - 发展价值:培养初步的家庭责任感,理解"帮忙"的社会行为意义。
2.刺激性扩充模仿: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但目的不同。
核心特点:模仿动作本身,但动机与示范者不同,更多是为了获得感官刺激或情感满足。 典型案例:爸爸拍手是为了吸引宝宝注意力,宝宝看到后也拍手,但目的是听到手掌碰撞的声音,或者观察自己动作产生的效果,会反复拍手并咯咯笑。 推荐游戏:声音魔术师 - 准备道具:空奶粉罐、塑料瓶、铃铛 - 玩法:家长拿起奶粉罐摇晃(目的是展示声音来源),宝宝会模仿摇晃动作,但更关注罐子发出的响声,可能会把罐子扔在地上听更响亮的声音。家长可以变换道具,如捏响塑料瓶,观察宝宝是否会模仿不同的发声动作。 - 发展价值:提升听觉感知能力,理解"动作-声音"的因果关系。
3.结果或目标模仿: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只在乎结果。
核心特点:不关注动作过程是否标准,只在乎能否达到与示范者相同的结果,体现初步的目标导向思维。 典型案例:妈妈把积木放进积木盒里(目标是收纳),宝宝会模仿这个行为,但可能直接把积木扔进去,或者用手捧着积木倒进去,只要积木最终在盒子里就会露出满足的表情。 推荐游戏:小球进洞 - 准备道具:纸盒子(侧面挖直径5cm的洞)、彩色小球(直径3cm) - 玩法:家长示范把小球从洞口放进盒子(强调"进去了"的结果),宝宝会尝试模仿。即使宝宝用手掰开盒子直接放球,或把球扔在盒子旁边,家长也要鼓励"宝宝想让小球回家呀",逐渐引导宝宝对准洞口投放。 - 发展价值:培养手眼协调能力,建立"目标-行动"的关联意识。
4.自发或过程性模仿:不基于结果,自发性地模仿。
核心特点:无明确目标,纯粹出于兴趣自发模仿动作过程,是探索行为的一种表现。 典型案例:爸爸在厨房切菜(无明确示范意图),宝宝会拿起玩具刀在砧板上模仿切菜动作,即使没有真实食材也能专注玩几分钟,享受重复动作的乐趣。 推荐游戏:影子模仿秀 - 准备道具:台灯、白墙(或幕布) - 玩法:晚上打开台灯,家长在墙上用手做出小狗、鸽子等影子造型(无需刻意教),宝宝会自发模仿手部动作。即使宝宝的影子和家长不一样,只要他在主动跟随动作就好,可以笑着说"宝宝的影子在跳舞呢"。 - 发展价值:激发想象力,提升身体控制能力。
5.完整模仿:包括动作和口语的完整模仿。
核心特点:同时模仿示范者的动作和语言,是语言发展与动作协调的综合体现。 典型案例:妈妈拿起电话说"喂,爸爸吗",宝宝会拿起玩具电话贴在耳朵上,模仿说"喂,爸",虽然发音不完整,但能同步完成动作和语言的模仿。 推荐游戏:角色扮演小医生 - 准备道具:玩具听诊器、纱布、塑料针筒(无尖) - 玩法:家长扮演医生,边用听诊器听宝宝肚子边说"听听宝宝有没有吃饱",然后打针说"不痛不痛"。宝宝会模仿用听诊器听家长的肚子,嘴里念叨"听听",并拿起针筒做打针动作。家长可以配合假装疼或笑,增强互动性。 - 发展价值: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角色扮演的社交规则。
非口语沟通
如何介入
1.建立共同的背景,通过共同活动来增进互动。如:共同活动: 通过共同参与活动和大量一来一回的互动,让孩子能与我们共同参与 自然融入: 在共同背景基础上加入非口语目标时会更自然,不是为玩而玩,而是有明确指向性 生活实例: 拼图游戏时故意藏起一块,通过表情和动作引导孩子注意 吃饭时把喜欢的菜放自己这边,创造孩子指认或伸手的机会 超市购物时假装对两个商品犹豫,给孩子选择表达的机会
2.参与游戏和生活,创造使用非口语的机会。
3.进行个别化评估,了解孩子的能力和需求。个性化教学: 每个孩子应采用不同教育方式,遵循孔子"因材施教"原则 能力评估: 需先评估孩子当前能力水平,不能对所有孩子使用相同教学方法
4.发展顺序介入,从手势动作到表情再到结合使用。阶段递进: 手势动作的理解和使用(如拿取物品、放入容器等基本动作) 表情的解读(理解表情背后的意图和含义) 结合手势和表情的综合运用 表情训练: 家长可观看喜剧片学习夸张表情 将日常互动中的表情放大,让孩子更容易接收
5.随顺而转,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多元互动结构 立体关系: 应让孩子体验多样的情感互动,建立立体的关系认知 避免单一: 不要只呈现慈爱或严厉的单一面向,要展示丰富的中间状态 情感体验: 通过不同情境给孩子多样的感受体验,如开心、不耐烦、生气等
6.放大非口语表达,提供学习机会。核心原则: 先同理接纳孩子当前行为,再自然引导 实施方法: 跟随孩子的兴趣点进行夸张回应 在互动中适当停顿等待孩子反应 避免直接要求"看着我说"等指令 案例: 孩子看扑克牌时,先跟随他讨论牌面数字,再自然引导眼神接触
7.减少指令和提问,鼓励主动互动。负面影响: 过多指令会导致孩子社交压力增大 频繁提问可能让孩子产生负面情感记忆 改善建议: 用自然互动替代直接指令 减少"是A还是B"等选择问句 创造孩子主动表达的机会 案例警示: 有孩子因过度练习选择问句而出现抵触情绪
非口语沟通类型
情绪性
哭闹/哼唧/语气语调,表达方式: 夸张表情(如惊讶、开心等) 变化语调(如升高音调、拉长声音) 明显动作(如大幅度手势) 训练方法: 说话过程中突然停顿或改变方式 做出意外动作吸引注意 逐步延长孩子注视时间
功能性
物品展示动作(如拿笔写字)拿到笔会做写画动作 拿到手机会有打电话动作 使用餐具会模仿吃饭动作 玩具枪会做"突突突"射击动作 本质特征:通过动作展示物品或玩具的基本功能
社会性表现
手指指示/眼神注视/身体姿势规范
非口语沟通的功能
基础功能(行为调控):拒绝/制止行为基本需求表达
中级功能(双向互动):期待回应的发起持续交替的互动循环,
高级功能(社会分享):观点评论,情感交流,经验分享
非口语表达路径
初级:单一肢体动作(拉手放门把),
进阶:动作+眼神接触,
强化:动作+眼神+发声
高阶:眼神切换+指示动作+完整口语(看老师→看门→指门+说"开门")
非口语表达组合使用
复合要素:完整非口语沟通包含三个核心组件:
肢体动作(从拉拽到精确指示)
眼神运用(注视发起+目标切换)
声音辅助(从无意义发声到明确口语)
教学启示:应系统培养ASD儿童组合使用非口语要素的能力,避免停留在单一沟通模式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