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5秋人教版生物8上知识点总结
通过层级化梳理,思维导图将零散知识点串联成网,既突出“动物类群进化”“生物与环境适应”等核心主线,又标注代表生物、关键结构等记忆锚点,可作为预习时的框架指引与复习时的查漏工具。
编辑于2025-10-11 19:55:092024版人教版生物8上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人体生理与健康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1、眼和视觉
(1)眼球的结构(一孔三体五膜)
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
巩膜:“白眼球”,白色、坚韧,保护眼球内部结构。
虹膜:“黑眼珠”,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瞳孔。
视网膜: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脉络膜: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晶状体: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主要)。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折射光线。
(2)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了视觉。
(3)视觉的形成: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玻璃体→视网膜(视觉感受器)→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①成像部位(视觉感受器):视网膜
视觉形成部位: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②暗处到明亮处,瞳孔变小;从明亮处到暗处,瞳孔变大
③我们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原因:睫状体收缩、舒张,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远近不同的物象都能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所以我们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曲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看近物时瞳孔变小,限制进入眼内的光量,使成像清楚,看远物时瞳孔扩大,增加进光量。
2、近视及其预防
①近视是因为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使得物体在视网膜前方成像造成的,可用凹透镜矫正。
②远视是因为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使得物体在视网膜后方成像造成的,可用凸透镜矫正。
3、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
①外耳:由耳廓(收集声波)和外耳道(传导声波) 组成。
②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和鼓室,鼓膜能产生振动,经听小骨传到内耳。
③内耳:由半规管、前庭和耳蜗组成。
前庭和半规管:前庭和半规管是头部位置感受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晕船或晕车主要是由于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引起的。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2)听觉的形成: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听觉形成: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①遇到巨大声响可迅速张口或者闭嘴堵耳,使咽鼓管张口, 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平衡 ,防止鼓膜破裂。
②鼻咽部有炎症,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 。
第二节 神经调节
1、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由脑(大脑、小脑和脑干)、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小脑和脑干)、脊髓
(1)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2)小脑: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3)脑干:有些部位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4)脊髓: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5)神经:由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由脑发出的神经叫脑神经,大都分布到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
2、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①神经细胞生有许多突起,这是与其他细胞的明显差别。
②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③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
④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神经末梢,它们分布在全身各处。
第三节 神经系统支配下的运动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2、反射弧:完成反射过程的结构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1)感应器: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2)传入神经元:传导神经冲动到神经中枢;
(3)神经中枢:接受传来的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
人的手偶然触到很烫的馒头,出现的现象是先缩手后感到疼(缩手反射)。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膝盖处的韧带(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大腿肌肉(效应器)。
(4)传出神经元:把新的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
(5)效应器:接受新的神经冲动,引起相应的肌肉和腺体活动。
3、反射的类型:
非条件反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简单反射)。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吮吸反射等。
条件反射:在出生以后个体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反射(复杂反射)。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海狮表演等。
(条件反射比非条件反射高级,它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
与言语文字有关的反射是最复杂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
第四节 激素调节
激素: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所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物质,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它们在血液中量虽少但作用非常显著,对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区分内、外分泌腺 :
2、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从上到下)
(1)垂体:分泌生长激素
(2)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3)胸腺:分泌胸腺激素
(4)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
(5)胰岛:分泌胰岛素
(6)卵巢(睾丸):分泌雌(雄)性激素
3、胰腺既是内分泌腺又是外分泌腺,分泌消化液的部分为外分泌腺,胰岛是内分泌腺。
4、三种主要激素的作用以及缺乏症
5、肾上腺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且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
6、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2024版人教版生物8上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人体生理与健康
第七章 健康的生活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传染病
1、传染病的概念:是由某种特殊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的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传染源: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注意:沾有蛔虫卵的蔬菜不是传染源,传染源只能是动物或人。
2、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病原体和传染源的区别】: 病原体是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传染源往往是携带病原体的患者。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的具体做法:隔离治疗、避免接触他人、焚烧掩埋。
2、切断传播途径的做法: 对用品场所空气等消毒杀菌、戴防护用具口罩等、洗手。
3、保护易感人群的做法:接种疫苗、锻炼身体、不接触患者。
温馨提示:
1、区分病原体和传染源:如患流感的小明,病原体是流感病毒,传染源是小明。
2、携带病原体的蚊蝇是传播途径,所以灭蚊蝇是切断传播途径!
3.常见的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蛔虫病
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流感、百日咳、白喉
脊髓灰质炎预防措施:口服糖丸(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节 免疫与免疫规划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温馨提示:
1、溶菌酶:
①作用: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也能使病毒失活,具有杀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
②分布:存在于泪液、唾液、血浆等。
2.吞噬细胞:
①作用:吞噬消化病原体;
②分布:血液和组织、器官(淋巴结、脾脏等)。
3.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及大量分布的场所,如胸腺、淋巴结、脾、扁桃体、骨髓。
4、免疫细胞:也叫白细胞,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
5、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移植的器官、花粉等。
特异性免疫的作用过程:
(二)免疫的功能:
1、免疫的概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及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2、免疫的功能:
(1)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自身稳定)
(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防御感染)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免疫监视)
(三)计划免疫:
1、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2、计划免疫及其意义: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简称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卡介苗——预防结核病;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脊髓灰质炎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四)免疫异常反应:
过敏反应: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内的某些食物或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
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
艾滋病:
①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简称 AIDS。
②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 HIV。
③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④致病原理:HIV 主要侵犯并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不能抵御病原体,因此病人常死于多种疾病的侵害。
第三节 用药与急救
一、安全用药
1、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
2、药物的类型: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1)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
(2)非处方药:简称为 OTC,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非处方药分为甲类非处方药(药店购买)和乙类非处方药(药店、超市、宾馆等购买)
3、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4、药物的保存:密封、干燥、避光。
二、急救
1、紧急呼救:拨打 120。
2、心肺复苏:适应于呼吸、心跳骤停的病人。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注意:心肺复苏的顺序: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先做 30 次心脏按压,并保持气道通畅,再做 2 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
3、出血和止血
(1)出血分为内出血和外出血
(2)外出血的三种情况
a.毛细血管出血:出血时血液呈红色,从伤口渗出,一般都能自行凝固止血。
b.静脉出血:血液呈暗红色,缓慢而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
c.动脉出血: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
(3)止血
a、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出血,可以先将伤口冲洗干净,然后贴上创可贴,或是在伤口盖上敷料,用纱布绷带加压止血即可
b、大静脉出血或动脉出血:要拨“120”紧急呼救。同时,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静脉出血:远心端止血;动脉出血:近心端止血)。
(口诀:动近静远毛不慌)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1、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2、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况。
3、调节情绪的方法:①转移注意力 ②宣泄烦恼 ③自我安慰。宣泄时要注意宣泄的对象、地点和场合。
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行为习惯,如饮食习惯、起居习惯、娱乐活动、参与社会活动。
(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等)称为“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三)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1.探究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1)提出问题: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
(3)制定计划:供选择的材料:活水蚤、蒸馏水、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烟草浸出液、吸管、载玻片、显微镜、计时器。
(4)实施计划:
①先把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配成浓度分别为5%、10%、15%、20%的酒精溶液。用清水作为对照组。
②实验共用 25 只同等大小的成年水蚤,每组溶液中放 5 只。
③实验时,先找到水蚤的心脏,在规定时间内(如 10s)测水蚤在不同的酒精浓度中心跳的次数(测三次, 取其平均值)
(5)得出结论: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促进作用,浓度越高,心跳越快。
2、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烟草燃烧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使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时还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
3、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酗酒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脏疾病,增加患癌症的危险,还会导致骨骼异常,增加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发生率。
4、毒品的危害: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损,呼吸麻痹,甚至死亡。
5、网瘾的危害:浪费大量时间和经历;免疫力下降;引发心理疾病,产生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
2024版人教版生物8上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 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判断依据 生物+环境=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
生物成分
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提供营养物质、能源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吸收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分解有机物为简单的无机物
注意:分解者指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而寄生生活的属于消费者。蚯蚓虽是动物但属于分解者。
3、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
4、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联系叫作食物链(food chain)。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food web)
食物链书写规则
①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中间用箭头表示。
②食物链只包括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③食物链中的箭头从捕食关系上说指向捕食者
例:草 →昆虫→ 鸟 →蛇→老鹰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物质和能量,这些物质和能量只能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
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初来自太阳;
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③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④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营养级——食物链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为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以食草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为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三级消费者)以此类推……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
碳循环:
①碳循环的主要形式:二氧化碳
②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③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④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网)
⑤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第三节 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表面(主要是土壤层);同时,生物圈又是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总和。
大气圈的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在大气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
水圈是地球表层由水和冰雪所占有或覆盖的圈层,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是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岩石圈是地球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在这一圈层内,生物种类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昆虫,细菌、真菌,人类等等。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1、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等。常见的人工生态系统有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
2、根据非生物环境的不同,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圈
水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草原、荒漠、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物圈是由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组成的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2024版人教版生物8上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 生态安全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生态系统视角看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惠益称为生态系统服务,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可以通过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资源等措施保障生态安全。
探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外界影响后逐步恢复原有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就会退化。
举例:
自然因素 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洪涝、干旱、泥石流等
人为因素 盲目扩大工程建设,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过度放牧和砍伐等
注意:人工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不稳定,需要人类来维持平衡。
第二节 维护生态环境
生态安全 是指生态系统服务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的状态与能力。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生态安全。
维护生态安全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水、动植物等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因此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
护生物圈就是维护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