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倾听师实务技能经典案例问答(含完整六要素)
这是一篇关于倾听师实务技能经典案例问答(含完整六要素)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概要,案例一:青少年失恋后自杀意念(风险评估场景),案例二:成人职场 PUA 后自我否定(认知调整场景),案例三:儿童校园霸凌后社交恐惧(行为干预场景)。
编辑于2025-10-15 11:47:09人格是决定个体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系统,由遗传、环境与自我调控共同塑造T型人格追求冒险刺激,A型人格急躁且渴望成功抑郁质敏感多愁,粘液质沉稳安静人格理论涵盖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流派,测量工具有自陈量表和投射测验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核心内因,整合认知与行为,维持人格统一性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对人格形成具有关键影响。
"探索人类成长的奥秘:从出生到成熟,发展心理学揭示生命蜕变的密码! 内容涵盖:1. 发展基础:生理、认知、情绪与道德发展的关键理论(皮亚杰、艾里克森、柯尔伯格)2. 核心机制:依恋、语言、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形成3. 阶段与挑战:产前至成年的敏感期、关键期及自我同一性探索(玛西亚四类型)4. 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如何塑造人生轨迹用科学解码成长,理解每个阶段的独特意义!"
"揭秘知觉的奇妙世界:从错觉到时空感知!本文带你探索知觉的核心机制,包括运动知觉(似动、诱发运动)、时间知觉(脑机制、影响因素)和空间知觉(深度、大小、形状感知)。重点解析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四大特性(恒常性、理解性等)及适应学习规律考前必看:时间知觉三要素(时序/时距/时间点)、埃墨特定律和颞中回的作用,助你快速掌握知觉关键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人格是决定个体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系统,由遗传、环境与自我调控共同塑造T型人格追求冒险刺激,A型人格急躁且渴望成功抑郁质敏感多愁,粘液质沉稳安静人格理论涵盖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流派,测量工具有自陈量表和投射测验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核心内因,整合认知与行为,维持人格统一性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对人格形成具有关键影响。
"探索人类成长的奥秘:从出生到成熟,发展心理学揭示生命蜕变的密码! 内容涵盖:1. 发展基础:生理、认知、情绪与道德发展的关键理论(皮亚杰、艾里克森、柯尔伯格)2. 核心机制:依恋、语言、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形成3. 阶段与挑战:产前至成年的敏感期、关键期及自我同一性探索(玛西亚四类型)4. 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如何塑造人生轨迹用科学解码成长,理解每个阶段的独特意义!"
"揭秘知觉的奇妙世界:从错觉到时空感知!本文带你探索知觉的核心机制,包括运动知觉(似动、诱发运动)、时间知觉(脑机制、影响因素)和空间知觉(深度、大小、形状感知)。重点解析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四大特性(恒常性、理解性等)及适应学习规律考前必看:时间知觉三要素(时序/时距/时间点)、埃墨特定律和颞中回的作用,助你快速掌握知觉关键点!"
倾听师实务技能经典案例问答(含完整六要素)
概要
简介:以下案例聚焦 “创伤后情绪障碍”“社交恐惧”“职场自我否定” 三类高频场景,严格包含 “背景 - 主诉 - 诊断 - 干预 - 反应 - 帮助” 六要素,结合普通心理学理论与实操逻辑,适配面试中 “案例分析 + 实务应对” 的考核需求。
案例一:青少年失恋后自杀意念(风险评估场景)
一、背景
年龄 / 性别:17 岁,女性,高二学生
重大创伤事件:1 个月前目睹男友与同班女生牵手,男友当场提出分手,随后在班级群被部分同学调侃 “被甩是因为不够好”;3 天前整理男友送的礼物时,突然情绪崩溃,当晚吞服半盒感冒药(未造成严重伤害,被母亲发现后送医)。
二、主诉
“我现在每天早上醒了就不想起床,一想到要去学校就心慌 —— 看到他和那个女生一起走,我就觉得喘不过气。晚上抱着他送的玩偶哭到天亮,脑子里总冒‘活着没意义’的想法,那天吞药的时候,觉得‘死了就不用再想这些了’。我妈总说‘小孩子家家别想太多’,可我控制不住,上课听不进去,作业也写不下去,我是不是真的很没用?”
三、诊断(倾听师评估)
风险等级:中等自杀风险(有主动自杀意念 + 具体行动史(吞药),但无后续计划,社会支持中(母亲关注但不理解));
核心问题:
创伤后情绪障碍倾向:目睹背叛 + 公开调侃引发 “羞耻感 + 被抛弃感”,出现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符合普通心理学 “应激反应” 的核心特征:个体暴露于创伤事件后出现的情绪、认知、行为紊乱);
认知偏差:将 “失恋” 归因于 “自己不够好”,形成 “自我否定” 的自动化思维(依据认知心理学 “归因理论”:内归因易导致自我价值感低下);
资源优势:有求助意愿(主动配合母亲参与咨询),无严重躯体疾病,可联动学校心理老师提供支持。
四、干预(倾听师行动)
情绪稳定与风险锚定(第 1 次咨询):
共情反馈:“看到他和别人在一起,还被同学调侃,你一定觉得又委屈又丢人,好像全世界都在说‘你不好’,这种感觉压得你喘不过气,对吗?”(依据情绪 ABC 理论:先接纳情绪,再调整认知);
风险确认:“那天吞药后,有没有再想过用其他方式伤害自己?如果再出现‘活着没意义’的想法,你愿意先告诉我,或者给妈妈打个电话吗?”(建立 “安全契约”,降低即时风险);
认知重构铺垫(第 2 次咨询):
现实检验:“你说‘自己很没用’,那我们一起想想:之前你帮同桌补习数学,她从 60 分提到 80 分,这件事是不是能说明‘你有帮别人的能力’?”(用具体事件打破 “全否定” 认知,依据自我效能感理论);
家庭作业:“每天写 3 件‘我做到了的小事’,比如‘今天按时起床’‘给妈妈煮了粥’,下次我们一起看看这些事能不能证明‘你不是没用’”(通过 “小成功积累” 提升自我价值感);
系统支持联动(第 3 次咨询):
邀请母亲参与:“孩子现在需要的不是‘别想太多’,而是‘我知道你很难受’—— 如果她哭的时候,您能抱一抱她说‘妈妈在’,可能比劝她‘开心点’更有用”(引导家长用 “情绪支持” 替代 “问题解决”,依据社会支持理论)。
五、反应(来访反馈)
第 1 次咨询后:“说完这些话,好像心里没那么堵了,之前没人愿意听我讲这些,都觉得我是‘小题大做’”(情绪宣泄后出现放松感,信任关系初步建立);
第 2 次咨询提交家庭作业:“第一天只想到‘按时起床’,后来发现‘帮同学捡笔’‘自己煮了面条’也算,原来我每天也能做一些事”(开始质疑 “自我否定” 认知,认知偏差出现松动);
母亲参与后 1 周:“我妈现在不会说‘别哭了’,而是坐下来陪我一起整理那个玩偶,她说‘舍不得就留着,想扔的时候再扔’,我觉得没那么害怕面对那些礼物了”(家庭支持改善,创伤相关刺激的恐惧度降低)。
六、帮助(困难情境与督导问题)
困难情境:
来访在提到 “班级群调侃” 时突然沉默,双手紧握,身体发抖,拒绝继续描述细节(创伤记忆激活引发回避行为,担心继续追问会造成二次伤害);
母亲初期质疑 “咨询没用”,认为 “孩子就是太脆弱,多骂几句就好了”(家长认知偏差可能抵消咨询效果);
督导问题:
面对创伤记忆回避的来访,如何设计 “逐步暴露” 的节奏(比如用 “文字记录” 替代 “口头描述”),既能收集关键信息,又能避免触发强烈应激反应?
当家长存在 “否定情绪” 的认知偏差时,除了 “直接引导”,是否有更适合青少年家庭的沟通策略(比如推荐家长阅读《青少年创伤情绪指南》),提升家庭支持的有效性?
案例二:成人职场 PUA 后自我否定(认知调整场景)
一、背景
年龄 / 性别:28 岁,女性,互联网公司运营
重大创伤事件:过去 1 年长期被直属领导 PUA,如 “你做的方案连实习生都不如”“这个项目搞砸都是你的责任”,多次在部门会议上被公开批评;1 个月前项目上线失败后,领导将全部责任推给她,她主动提出离职,离职后 2 周内投出 20 份简历,均因 “害怕面试时被问‘项目失败原因’” 而放弃参加面试。
二、主诉
“我现在看到招聘软件就心慌,一想到面试要介绍之前的项目,就觉得‘面试官肯定会觉得我能力差’。之前领导总说我‘没脑子’‘做事不细致’,现在我也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 昨天帮朋友改 PPT,改了 3 遍还是不满意,我是不是真的像他说的那样,是个‘没用的人’?晚上睡不着,总想起开会时被骂的场景,心脏跳得特别快,有时候还会手抖。”
三、诊断(倾听师评估)
风险等级:低风险(无自伤 / 自杀意念,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与行为回避);
核心问题:
适应障碍伴焦虑:长期职场否定 + 项目失败引发 “自我效能感崩塌”,出现睡眠障碍、躯体焦虑(手抖、心跳快)、行为回避(放弃面试)(符合普通心理学 “适应障碍” 定义:应激事件后 3 个月内出现的情绪与行为紊乱);
创伤性认知固化:将领导的 “个人否定” 内化为 “自我本质否定”,形成 “我 = 能力差 = 没用” 的错误认知链(依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易通过权威他人的评价形成自我认知);
资源优势:有明确求助目标(“想重新找工作”),具备基础职业技能(能帮朋友改 PPT),可联动职业规划师补充支持。
四、干预(倾听师行动)
躯体焦虑缓解(第 1 次咨询):
即时放松训练:“现在我们一起做‘478 呼吸法’,吸气 4 秒,屏息 7 秒,呼气 8 秒,跟着我的节奏来 —— 感受一下,手抖的感觉有没有稍微减轻?”(用生理调节降低焦虑强度,依据情绪的 “生理唤醒 - 认知评价” 双因素理论);
情绪命名:“你说‘想起被骂就心慌’,这种感觉其实是‘焦虑’在提醒你‘之前的经历让你很受伤’,不是‘你能力差’的证明”(将 “自我否定” 转化为 “情绪信号”,剥离认知与情绪的绑定);
认知现实检验(第 2-3 次咨询):
证据收集:“我们一起列‘能力证据清单’:你之前做过 3 个上线成功的项目,帮朋友改 PPT 虽然改了 3 遍,但最后她很满意 —— 这些是不是能说明‘你不是没用,只是之前的领导没看到你的优势’?”(用客观事实反驳 “自我否定” 认知,依据认知行为疗法的 “现实检验” 技术);
模拟面试:“我们现在扮演‘面试官和求职者’,我问‘这个项目失败后你学到了什么’,你试着用‘我当时做了 XX 调整,下次可以优化 XX’的方式回答,而不是说‘都是我的错’”(通过行为演练降低面试回避,依据社会学习理论的 “模仿学习”);
家庭作业:
每日 “焦虑日记”:记录 “焦虑出现的场景(如看招聘软件)、当时的想法(如‘我肯定过不了面试’)、客观事实(如‘我之前通过过 2 次面试’)”,帮助来访自主识别认知偏差;
每周参加 1 次 “职场互助小组”,听其他成员分享 “被 PUA 后重建信心” 的经历(通过同伴支持强化 “我不是特例” 的认知)。
五、反应(来访反馈)
第 1 次咨询后:“做呼吸法的时候,手抖真的轻了一点,原来‘心慌’是可以通过呼吸调整的,之前我都不知道”(掌握即时缓解焦虑的方法,对咨询产生信心);
第 3 次咨询模拟面试后:“刚开始说‘项目失败’的时候还是很紧张,但按照你教的‘说学到的东西’,好像没那么害怕了,原来我也能不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行为演练有效降低回避,认知偏差进一步松动);
1 个月后反馈:“现在投了 5 份简历,参加了 2 次面试,虽然没拿到 offer,但面试官说‘你的项目复盘很清晰’,我终于觉得‘领导的话不是全部’了”(自我效能感提升,行为回避显著减少)。
六、帮助(困难情境与督导问题)
困难情境:
来访在模拟面试中多次卡壳,情绪崩溃说 “我还是不行,肯定会搞砸”,拒绝继续演练(认知偏差反复,出现 “习得性无助” 倾向);
来访提到 “父亲从小就总说‘你做得还不够好’”,发现职场 PUA 的否定与童年经历形成 “认知叠加”,加剧自我否定(深层童年创伤需介入,但超出倾听师的工作范围);
督导问题:
当来访在行为演练中出现 “习得性无助” 时,是应该 “暂停演练先共情”,还是 “温和坚持完成演练”?两种方式对不同认知韧性的来访,效果是否有差异?
当发现来访存在 “童年创伤叠加职场创伤” 时,如何判断 “是否需要转介给专攻创伤治疗的心理咨询师”,避免因 “超出能力范围” 导致咨询效果不佳?
案例三:儿童校园霸凌后社交恐惧(行为干预场景)
一、背景
年龄 / 性别:9 岁,男性,小学三年级学生
重大创伤事件:过去 3 个月被同班 3 名同学霸凌,包括 “抢文具”“起侮辱性绰号”“放学路上堵他要钱”;1 周前被霸凌时反抗,反而被推倒在地,膝盖擦伤,此后拒绝上学,说 “去学校会被他们打”,在家也不愿出门,甚至不敢开窗(担心看到霸凌者)。
二、主诉
(由母亲转述,孩子在旁低头沉默,偶尔点头确认):“他现在每天早上说‘肚子疼’不肯去学校,昨天我硬拉他到学校门口,他抱着柱子哭,说‘他们会把我的书包扔到垃圾桶里’。在家的时候,听到楼下有孩子的声音就躲进房间,晚上睡觉总做噩梦,说‘别打我’。之前他很喜欢打篮球,现在篮球放在角落都不碰,问他为什么,他说‘他们说我打篮球像傻子’。”
三、诊断(倾听师评估)
风险等级:中低风险(无自伤行为,但出现明显社交回避与睡眠障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
核心问题:
创伤后应激反应(儿童版):霸凌事件引发 “过度警觉”(不敢开窗)、“回避行为”(拒学、躲房间)、“闯入性症状”(噩梦)(符合儿童创伤应激的核心表现:因安全感缺失出现行为退行);
社交自我认知偏差:将霸凌者的 “否定” 内化为 “我会被讨厌”,形成 “社交 = 危险” 的条件反射(依据经典条件反射理论:霸凌场景与 “恐惧情绪” 反复配对,导致对 “社交” 产生恐惧);
资源优势:母亲支持意愿强(主动带孩子咨询),孩子曾有兴趣爱好(篮球),可通过 “兴趣联结” 重建社交信心。
四、干预(倾听师行动)
安全感建立(第 1-2 次咨询):
游戏化沟通:用 “玩偶角色扮演” 替代直接提问,让孩子用 “小熊” 代替自己,描述 “小熊被其他小熊欺负时的感受”(降低儿童对创伤话题的防御,依据儿童心理学 “游戏治疗” 技术);
安全承诺:“如果下次再觉得‘害怕’,你可以告诉妈妈,或者给我打电话 —— 我们会和学校一起,保证那些小朋友不会再欺负你”(联合母亲与学校建立 “安全三角”,缓解过度警觉);
系统脱敏训练(第 3-4 次咨询):
分阶段暴露:从 “在家看篮球视频”→“和妈妈在小区散步”→“邀请 1 个熟悉的同学来家里玩”→“去学校附近的操场打篮球”,每个阶段停留至孩子 “不害怕” 后再进入下阶段(依据行为主义 “系统脱敏” 理论,逐步消除 “社交 = 危险” 的条件反射);
积极强化:孩子完成 “和同学玩 10 分钟” 后,奖励 “多玩 10 分钟篮球”(用兴趣爱好作为强化物,提升社交行为的主动性,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学校与家庭联动:
与班主任沟通:建议 “安排孩子和熟悉的同学坐同桌”“课堂上多提问孩子擅长的数学题”,通过 “小成功” 重建学校场景的安全感;
家长指导:教母亲 “用具体表扬替代笼统鼓励”,如 “你今天和同学说了 3 句话,特别勇敢”,而非 “你要大胆一点”(帮助家长用 “行为强化” 替代 “情绪施压”)。
五、反应(来访反馈)
第 2 次玩偶角色扮演后:孩子主动说 “小熊希望有个大哥哥保护他”(开始表达需求,信任关系建立);
第 4 次完成 “邀请同学来家玩” 后:“他今天和同学一起拍了篮球,虽然只玩了 15 分钟,但没躲进房间 —— 同学走的时候,他还说明天再一起玩”(社交回避出现突破,恐惧情绪减轻);
2 周后母亲反馈:“孩子愿意去学校了,虽然还是会问‘他们会不会欺负我’,但进教室的时候不抱柱子了,班主任说他上课还主动举了 2 次手”(学校场景的安全感逐步恢复,学习生活回归正常)。
六、帮助(困难情境与督导问题)
困难情境:
孩子在 “去学校附近操场” 阶段突然哭闹,说 “看到之前欺负他的同学了”(实际未看到,属于创伤后的 “错觉性警觉”),拒绝继续前进;
学校班主任表示 “班级学生多,很难时刻盯着霸凌情况”,导致 “安全三角” 中的学校支持出现薄弱环节;
督导问题:
儿童在脱敏训练中出现 “错觉性警觉” 时,是否需要 “暂时退回上一阶段”(如先回家),还是 “用分心技术(如玩玩具)转移注意力后继续”?如何判断哪种方式更适合低龄儿童?
当学校支持有限时,除了 “与班主任沟通”,是否有其他途径(如联系学校心理老师、家长委员会)强化 “安全保护”,避免孩子因 “学校支持不足” 再次陷入恐惧?
分享一些倾听师面试中关于实务技能的经典问答
提供倾听师面试中关于实务技能的问答时,如何结合普通心理学?
怎样根据不同的创伤场景来撰写实务技能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