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作者将三课的知识点放在了一张思维导图中,主要内容包括三大块: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第2课 互动与变化——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有需要的可以直接下载哦~
编辑于2025-10-27 21:51:31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作者将三课的知识点放在了一张思维导图中,主要内容包括三大块: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第2课 互动与变化——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有需要的可以直接下载哦~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的思维导图,包括三大块内容,现代交通发展的表现,现代交通发展的影响——社会生活和知识补充——现代交通运输的“第一”。有需要的可以直接下载哦~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的思维导图,包括四大块内容,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和交通与社会变迁。有需要的可以直接下载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作者将三课的知识点放在了一张思维导图中,主要内容包括三大块: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第2课 互动与变化——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有需要的可以直接下载哦~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的思维导图,包括三大块内容,现代交通发展的表现,现代交通发展的影响——社会生活和知识补充——现代交通运输的“第一”。有需要的可以直接下载哦~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的思维导图,包括四大块内容,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和交通与社会变迁。有需要的可以直接下载哦~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农业的出现与影响——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农业的出现
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
人类的生活发生的变化 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采集渔猎
农耕畜牧
采集植物果实、茎叶,捕捞鱼虾,猎取动物
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食物结构)
木、骨、石
磨制石器、陶器(生产工具)
迁徙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定居生活(生活方式)
女性负责养育后代、采集食物
男性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女性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从属地位(社会关系)
各农耕文明区不同表现
表现:世界范围来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中美洲
2.农业出现的影响
①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形成聚落;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的需要而产生
③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获得较快的发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二、农业发展的概况与特色——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四大古代农业文明的兴起条件
分布特点及原因
特点:出现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共同点是灌溉农业发达、基本独立发展、明显的多元特征;分布在中低纬度,靠近赤道
原因: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较强,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以及气候的限制
2、四大古代农业文明的特色
(1)古西亚、古埃及
(2)古中国
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每家每户在耕作之余,还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
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往往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3)古希腊、古罗马
特点:①引进作物,因地制宜,发展手工业和工商业。②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
原因:古希腊多山少平原,不利于单一的农业经济发展,且古希腊港湾众多,实行以农业为基础的多种经营方式,有利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4)美洲文明
三、农业出现的意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社会关系变化
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
贫富分化出现
生产力发展,人类产品有剩余,首领利用权力形成私有财产
自由民与奴隶
战争使军事首领地位上升,权力加强,战俘被变成奴隶
阶级的产生
自由人(富人、穷人)、奴隶,阶级划分产生
国家的诞生
调节阶级之间利益冲突的强制机关出现,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学习聚焦】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第2课 互动与变化——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世界的互动——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物种交流的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海外贸易
变化:彼此临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交流进行为主转变为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流美洲新大陆与其他地区的双向互动
2.美洲物种的外传
玉米外传的过程
欧洲
16世纪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起初仅供观赏
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中国
明朝(14-17世纪)时多种途径传入,先在丘陵山地种植,后逐渐拓展到平原地区
清前期(17世纪)全国各地多有种植
乾隆、嘉庆年间(18世纪)大规模推广
鸦片战争前(19世纪)种植遍布全国
其他美洲作物外传的过程
马铃薯 甘薯
欧洲
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传入后传播较为缓慢
中国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欧洲(西方殖民者为中介)—亚洲,通过民间海外贸易(海路)传入中国,后经陈氏家族种植推广在中国传播开来
番茄
欧洲
西班牙传入,最初作为观赏植物
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18世纪末改良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中国
明万历年间传入,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辣椒
欧洲
原产于拉美
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中国
明朝时传入中国,称为“番椒”
辣椒能在中国兴起并普及的原因
以农业为主的生产传统;民艰于生的生活状态适应性强;种植成本低廉等……
3.欧亚物种的传入
农作物
种类
水果类:苹果、葡萄等
蔬菜:黄瓜、豌豆等
经济类:甘蔗
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
影响
小麦、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后迅速推广,成为美洲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产业随之兴盛
水稻由西班牙人传入,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畜牧
种类
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美洲
影响
极大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农业发展
二、世界的变化——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及其具体表现
①食物物种交流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对非洲:玉米提供了可靠食物来源
对中国:玉米、甘薯丰富了粮食种类
对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
②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马铃薯在欧洲种植、小麦在北美推广,改变食物结构、丰富食物种类
玉米、马铃薯、甘薯也用作饲料,促进畜牧业发展,深刻影响人类日常生活
③推动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对外贸易
中国:外来农作物增加粮食供应总量,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④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对美洲
马牛羊繁殖数量远超土地承载力
殖民者种植农作物,滥伐原始森林,地表植被被破坏
对中国
引进玉米、甘薯,扩大耕地面积,但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⑤人口和动物全球流动导致疾病传播
对美洲
原住民因外来病毒大量死亡,原有社会解体
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集约化和产业化
集约化
含义:"集合要素优势、节约生产成本"
表现:农业集约化指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新的科学技术进行精耕细作,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
特点: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集约化经营是以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产业化
含义: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表现:农业产业化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实现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运营方式
1、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1)背景
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
(2)进程
工业革命后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0世纪中叶
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
建立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20世纪下半叶
优良品种育成推广
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突破性进展
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21世纪初
农作物的播种、收割、加工由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3)表现
①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
根据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
拖拉机的批量生产为农业机器的广泛使用创造条件
拖拉机牵引农业机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1世纪初农业科技发展推动生产由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②杂交育种技术的应用
玉米
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玉米新品种
小麦
1941年,墨西哥培育小麦新品种
水稻
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
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
影响
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
(4)意义
【学习聚焦】①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保障食品供应,为人类消除饥饿作贡献
②推动新的土地资源的开发,使农业生产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改变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
③延长了农产品的使用期
2、畜牧业的现代化
特点
机械化和自动化
规模大
3、渔业的现代化
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储备技术
人们用陶器和地窖储存粮食
储粮技术逐步改进
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随后在全世界推广
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21世纪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
特点:主要依靠经验积累
趋势: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
2.食品保存技术
古人利用腌制或风干的方法加工保存食品;利用自然界的冰延长食品保藏期
20世纪20年代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发展
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这项产业的发展
特点:主要依靠科技发展
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①提供更新鲜、营养保存更好的生鲜农产品
②实现农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
③减少农产品损失,有效避免农产品在储备、运输过程中衍生的个别食品安全问题
④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水平
三、消除饥饿与食物安全
1.粮食安全
(1)原因(背景)
食物供给
食物生产现代化与食物储备技术进步
食物需求
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对农业投资不足
经济危机
人口增长
国际政治经济问题
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
(2)应对措施
①世界:1945年成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
②中国:1996年 颁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粮食自给方针;制定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2.食品安全
(1)表现
化肥、农药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影响食品安全
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
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安全问题频发
(2)应对措施
①世界: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②中国: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200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
(3)意义
国内
对社会民生:①提高粮食产量,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对经济发展:②保障经济安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
对国家安全:③保障经济主权和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体现制度优势
国外
对世界发展:④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