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美术史(五代宋元、明清)
中国美术史(三)
6.五代宋元
五代绘画
人物画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1)五代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造成许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故而疏狂自放以蒙蔽朝廷耳目
(2)通过听琴、观舞、休憩、赏乐、调笑五个场面,描绘了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韩熙载尽情声色、颓唐放纵的夜宴生活
(3)构思严谨,人物性格刻划生动而有深度。衣纹组织严谨而又简练。设色以浓重色调为主,配以淡彩,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
(4)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体现了画家惊人等观察力,除绘画史上的重要价值外,也是研究音乐史、舞蹈史、工艺史的宝贵资料
工画人物,用笔圆劲,设色丰富,善于描摹神情意态
周文矩
工画佛道、人物、车马、屋木、山水,尤精于仕女
《重屏会棋图》
《宫中图》
山水画
北方山水画派
荆浩(五代后梁)
擅画山水,是从张璪,大多是画大多是画北方崇山峻岭,峰峦叠嶂,气势雄伟壮观,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
在唐代发展起来的水墨山水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造,全景式构图,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了五代时期山水画的面貌
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山水画轮《笔法记》
提出“图真”“搜妙创真”思想
提出“气、韵、思、景、笔、墨,似是得其行而移其气,真实气质具盛”的绘景“六要”,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
提出画有“二病”,一️曰无形,一曰有形
《匡庐图》
《雪景山水图》
关仝(五代后梁)
师法荆浩,擅画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等景色,表现北方山川俊伟荒寒之景,被称为“关家山水”
《关山行旅图》
《山溪待渡图》
北方山水画派画作的特点
1.主要表现北方石质山岳,山势险峻
2.画上多有长松、古树、巨石、飞泉
3.画法以顿挫的线条勾出山石凹凸,再加点皴,山石外轮廓线条较为明显
4.画风雄伟刚健,给人以崇高的壮美
南方山水画派
董源(五代南唐)
创造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
以画山水著称,描绘多是秀美抒情的江山景色
《潇湘图》
《夏山图》
《龙宿郊民图》
巨然(五代南唐)
师法董源,画江南山水
多用长披麻皴画山
《万壑松风图》
《秋山问道图》
南方山水画派画作特点
(1)主要表现江南丘陵土质山,山势平缓
(2)山间多画杂树,灌木丛生,山下平沙浅渚
(3)采用密实的线和点表现山的凹凸,并不突出山石的外轮廓线
(4)画风平淡天真,显示出一种抒情性的优美
花鸟画
黄荃
风格
1.取材多为宫廷珍禽瑞鸟,奇花怪石
2.画法多采用“双钩填彩”,笔致工细
3.画风富丽,设色鲜明
《写生珍禽图》
徐熙
《石榴图》
风格
3.设色不以晕淡为主,只是略加色彩
2.作画重在用墨,兼勾带染,有“落墨花”之称
1.取材多为民间汀花野竹,水鸟源鱼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两宋绘画
主要特点:世俗美术得到发展
人物画
武宗元
《朝元仙仗图》
李公麟
将白画确立为一种画种,使之独立成科“白描”
《五马图》
梁楷
开创了元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
《李白行吟图》
《泼墨仙人图》
山水画
北宋山水
李成
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
画寒林创“蟹爪”法
《读碑窠石图》
《寒林平野图》
范宽
“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溪山行旅图》
宋代绘画第一神品
高远法构图
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雪山箫寺图》
郭熙
画山石创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
《早春图》
《关山春雪图》
《窠石平远图》
《幽谷图》
理论《林泉高致》
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
米家山水
米芾
有“米颠”之称
创“米家山水”画法
1.米芾所创,其子米友仁加以继承和发展
2.描绘云烟掩映的江南山川景色,采用破墨法,参以积墨和泼墨,又常用焦墨提神,其精妙处在于见笔见墨,属水墨大写意画法,画家自称“墨戏”
3.该画派对水墨山水对发展影响很大
书学散论《海岳名言》
主要反映来作者对书法创作的认识及其书法美学思想
米友仁
作品完全以水墨画成,无勾皴之笔,利用墨与水相互渗透的模糊效果,表现烟雨迷蒙的江南山水
《潇湘奇观图》
《云山墨戏图》
青绿山水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1.描绘了群山起伏、浩渺之景,渔村野市间于其中,并描绘了众多的人物活动
2.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皴与斧劈皴相结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
3.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于变化和装饰性
4.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丽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5.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
宋代青绿山水对双璧
南宋山水
李唐
山石用“大斧劈皴”笔势雄阔,畅快淋漓,构图采取近景以角,起“开派”的作用
《万壑松风图》
1.绢本设色,以大斧劈皴和青绿着色相结合,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创造
2.画面山峰高峙,险峻巍峨,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
3.布局取近景,突出山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视觉感受
4.山石皴法变化多端,长钉皴、解锁皴、丁头皴、马牙皴兼有,用大斧劈皴突出岩石的方峻俏硬,还能看出小斧劈皴的雏形
5.各种皴法的运用是此作品的最大特点,对后世造成来深远的影响
《采薇图》
刘松年
变李唐的“披斧皴”为小笔触的“刮铁皴”
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
多描写西湖一带的风光,显得精细秀润
《四景山水图》
马远
继承并发展李唐的画风,以雄伟的大斧劈皴画山石峰峦,布局简妙,线条硬劲,水墨苍劲,意境深邃清远
在取景上善于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旷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人称“马一角”
作品
《踏歌图》
描绘了远峰巨石下,竹翠柳疏,几个老少农民歌舞于垅上的情景,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诗意
《水图》
《梅石溪凫图》
《寒江独钓图》
以严谨的铁线描,画一叶扁舟
四周空白,取平远布局
色调单纯,点以赭石、花青,与墨色相间,一派寒气,使作品凝重而有生气,充满了静寂、萧寒的气氛
巧妙运用“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成功运用虚实结合,创造出意向境界的典范之作
夏圭
人称“夏半边”
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炯出
《溪山清远图》
花鸟画
崔白
突破了陈规,成为北宋画坛的革新主将
《双喜图》
《寒雀图》
宋徽宗
细腻柔丽
书法行笔坚挺劲美,称为“瘦金体”
作品
《瑞鹤图》
《芙蓉锦鸡图》
《腊梅山禽图》
主编《宣和画谱》
文人士大夫
文同
擅画墨竹,开创“湖州竹派”
杨补之
擅画墨梅
赵孟坚
擅画梅兰竹石,尤擅白描水仙
《岁寒三友图》
郑思肖
画墨兰出名
法常
擅画水墨写意花鸟
风俗画
苏汉臣
擅画货郎、婴戏著称
画风精丽,情态生动
作品
《秋亭戏婴图》
《五瑞图》
《婴戏图》
李嵩
《货郎图》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1)宋初市民阶层的形成,出现了以市俗生活为中心内容的风俗画
(2)开首一段是京郊的农村风光;
(3)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交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
(4)后段是城门内外街道纵横交错,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5)构图采用散点透视。布局有序,内容丰富,主题突出。采用线描淡彩画法,并紧密结合对象的质感特征
(6)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对研究宋代的城市生活以及民俗、服饰、建筑、工商、交通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元代绘画
特征:文人十大夫的绘画成为画坛主流
元代画风转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作画重视主观意兴心绪的表现,把形似和写实放在次要位置
2.作品追求笔墨情趣,水墨画极为盛行
3.把书法用笔融进绘画创作,丰富了点、线的表现力
4.画上流行题写诗文,加强了作品的诗情画意
元代前期
赵孟頫
书法上,创“赵体”,平均整齐,秀媚圆润
绘画上,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艺术主张
1.提倡“古意”,重视神韵,使画风从工艳琐细转向质朴自然
2.提倡师法自然,“到处云山是我师”,一反北宋以来文人画的“墨戏”态度,并在绘画各科中进行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3.提倡“书画本来同”,将书法用笔引入绘画中,加强其艺术表现力
作品
《鹊华秋色图》
1.描绘济南郊区的景物,采取平远法构图
2.笔法潇洒,设色明丽,山石、坡岸等用披麻皴或荷叶皴,山头用青绿皴染,树木、屋舍等描画精细,以青、赭、红、绿等多色渲染,富于节奏感,风格古雅俊秀,代表了其师法古人与造化,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的风貌
《双松平远图》
《秋郊饮马图》
《幼舆丘壑图》
《秀石疏林图》
《水村图》
高克恭
《云横秀岭图》
元四家
黄公望
山水画论《写山水诀》
《富春山居图》
(1)元代统治者的荣枯无常使许多汉族文人只得纵情于诗酒
(2)描绘了富春江一代的秋初景色
(3)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变化
(4)吸收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简括,显示出较深的笔墨功力
(5)堪称古代山水画中的巨作。对后代画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影响
《九峰雪霁图》
《丹崖玉树图》
《天池石壁图》
《西山雨意图》
吴镇
《渔父图》
王蒙
多表现隐居生活,用笔多枯笔、干皴,擅用解锁皴、牛毛皴和渴墨苔点
用墨厚重,章法稠密,景色郁然深秀,多表现江南山水的苍郁繁茂和湿润感
作品
《青卞隐居图》
1.描写的是浙江吴兴县西北卞山的自然景色
2.采用高远法构图,画面上重山复岭,密树深溪
3.在用墨的方法上,先淡后弄,干湿互用,用笔密而不乱,层次井然
4.点苔方法比较多样,或用浓墨、焦墨混点,或用破竹点、胡椒点
5.整个画面茂密苍郁,气势雄伟
《春山读书图》
《葛稚川移居图》
《夏日山居图》
《夏山高隐图》
《秋山草堂图》
《太白山图》
倪瓒
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
创“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
作品
《六君子图》
《渔庄秋霁图》
《虞山林壑图》
《江亭山色图》
水墨竹梅与花鸟画
王冕
最擅画墨梅
著有《梅谱》
寺观壁画
永乐宫壁画
三清殿
《朝元图》
纯阳殿
书法艺术
五代
杨凝式
行书《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草书《神仙起居法》《夏热帖》
李煜
“拔镫法”
“金错刀”
“撮襟书”
徐铉
“屋漏痕”“锥画沙”
宋
苏轼
《治平帖》《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天际乌云帖》
黄庭坚
《松风阁诗》《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传》《李白忆旧游诗卷》
米芾
《蜀素帖》《苕溪诗卷》
蔡襄
《万安桥记》《昼锦堂记》《澄心堂帖》《自书诗卷》
元
赵孟頫
楷书《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胆巴碑》
行草书《洛神赋》《千字文
是在画上题诗,将“诗、书、画”合为一体的创始者
陶瓷工艺
宋代五大名窑
定窑
白瓷孩儿枕
汝窑
官窑
哥窑
钧窑
元代
青花和釉里红取得突破性进展
宋元建筑
河北定州开元寺料敌塔
国内现存最高的古塔
卢沟桥
目前最古老的大型连拱桥
《营造法式》
宋代李诫编成,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明清美术
绘画
明代绘画
明前期宫廷绘画
院体花鸟画
边景昭
《竹鹤图》
与蒋子成的人物、赵廉的虎,被称为“禁中三绝”
孙隆
《芙蓉游鹅图》
不用墨线勾勒,纯以色彩作写意,谓之“没骨”
林良
《灌木集禽图》
《双鹰图》
《松鹤图》
吕纪
《桂菊山禽图》
《狮头鹅图》
浙派山水画
戴进
在当时影响极大,追随者甚众,人称“浙派”
作品
《春山积翠图》
《风雨归舟图》
《三顾茅庐图》
《蜀葵蛱蝶图》
《达摩六代祖师像》
吴伟
以他为代表形成了“江夏派”,也属于浙派
作品
《灞桥风雪图》
《柳下读书图》
《梅下抚琴图》
《武陵春图》
明中期文人画与吴门画派
沈周
《夜坐图》
《江村渔乐图》
《庐山高图》
是工致文秀的水墨写意山水,专为其师陈宽而做
文征明
《江南春图》
《绿荫清话图》
《真赏斋图》
细笔作品
《古木寒泉图》
粗笔作品
唐寅
《孟蜀宫妓图》
《秋风执扇图》
《落霞孤鹜图》
《南游图》
《枯槎鸲鹆图》
仇英
在画上一般只题名款
《桃源仙境图》
吴门四家(明四家)
明后期
出现以沈士冲为代表的云间派、以赵左为代表的苏松派和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其中董其昌的影响最大。统称为松江派
写意花鸟画
周之冕
画法兼工带写,人称勾花点叶法
《百花图》
《竹石雄鸡图》
陈淳
《秋葵图》
《山茶水仙图》
徐渭
继陈淳之后,从根本上完成了水墨写意花鸟画变革的一代大师
把写意花鸟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发内心情感的极高境界,成为写意花鸟画发展中的里程碑
开创了中国大写意画派的先河,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作品
《杂花图卷》
《墨葡萄图》
《黄甲图》
《牡丹蕉石图》
青藤白阳
人物画
崔子忠
《云中玉女图》
《浮生授经图》
《苏轼留带图》
《桐阴博古图》
《藏云图》
《临池图》
陈洪绶
所画人物形象,面容奇古,形体伟岸,衣纹排叠遒劲,出神入化
设色水石并用,以艳衬雅,尤擅“易圆以方,易整以散”的装饰手法
作品
《归去来辞图》
《九歌图》
《屈子行吟图》
《水浒叶子》
《博古叶子》
《张深之<正北西厢记>插图》
《窥简》
南陈北崔
丁云鹏
《漉酒图》
《玉川烹茶图》
吴彬
《达摩像图》
曾鲸
“如镜取影,妙得神情”
成“波臣派”
作品
《王时敏像》
《张卿子像》
山水画
董其昌
作品
《岩居图》
《秋兴八景图》
《昼锦堂图》
著论
《画禅室随笔》
提出“南北宗论”
“北宗”以唐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为代表
“南宗”以唐王维为代表,以水墨山水为主
借唐代禅宗分南、北两宗来解释自唐代以来数百年的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历史
按绘画创作方法和画家出身把山水画作南、北分野,将水墨渲染画法的文人画家比做南宗,视青绿勾填画法的职业画家为北宗,尚率真,轻功力,崇士气,斥画工,重笔墨,轻丘壑,尊变化,黜刻画
虽然对画史的概括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但其提倡的美学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文人山水画的贡献
进一步提纯了绘画语言,即把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从绘画的综合因素中突出出来,不再仅仅作为营造画像的手段,而是成为绘画表现的重要目的
其结果是使笔墨的组合成为画面的中心,由此建立起具有抽象形式美感的画面结构
清代绘画
清初绘画
清初六家
四王
王时敏
重笔墨风格,尤其醉心于黄公望
王鉴
王原祁
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达到“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对效果
画风中年秀润,晚年苍浑
《山中早春图》
王翚
吴历
《湖天春色图》
《横山晴霭图》
恽寿平
形成“常州派”
清初“四僧”
八大山人(朱耷)
风格:简略精练
艺术特色
绘画极具个性,具有奇简冷逸的风格,强烈地抒发练遗民之情,达到了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空前水平,使人有“墨点无多泪点多”之感
作品
《荷花水鸟图》
《鹌鹑图》
石涛(朱若极,号苦瓜和尚)
风格:奇肆超逸
艺术特色
擅用墨,干湿浓淡并用,尤喜用湿笔
运笔灵活,粗细兼有,方圆混用,亦皴亦点
构图新奇,尤其擅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
讲求气势,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以豪放之势取胜
作品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
《山水清音图》
《墨荷图》
《牡丹竹石图》
绘画著录《苦瓜和尚画语录》
提出著名的“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等主张,对当时被摹古风气笼罩着的沉闷的画坛,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髡残(号石溪、石道人)
风格:苍左淳雅
《苍翠凌天图》
弘仁
风格:高简幽疏
以画黄山出名,是安徽“新安画派”的重要人物
《黄海松石图》
《西岩松雪图》
清中后期“扬州八怪”
郑燮(郑板桥)
尤擅画墨竹
《竹石图》
《从竹图》
艺术特色
1.用笔俊秀,多而不乱,少而不疏,画出重叠错落、老节新枝之态
2.布局恰到好处,落长题于竹枝之间,诗书画结合,别有情趣
3.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审美理想,寄托了画家虚怀若谷、宁折不弯的人生品格
罗聘
黄慎
李方膺
高翔
金农
李鳝
汪士慎
晚清仕女画
最著名的画家:改琦、费丹旭
并称“改费”
清代西方画家
马国贤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
《黄舆全览图》
郎世宁
《乾隆皇帝半身像》
《慧贤皇贵妃半身朝服像》
建筑与雕塑
北方皇家园林
圆明园
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
江南私家园林
苏州
拙政园
留园
网师园
扬州
个园
壁画、版画与年画
明代
壁画由盛转衰,版画、年画则异军突起,发展迅猛
版画在戏曲小说插图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清代
年画艺术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
木版年画
天津杨柳青
苏州桃花坞
山东潍坊杨家埠
河南武强
四川绵竹
书法艺术
明初期
三宋
宋克
宋广
宋璲
明中期
吴门派“吴门三家”
文征明
祝允明
米万钟
明代书法特点
1.书风的地域性及书画结合
2.帖学强盛
3.书法的欣赏性加强
清代
郑燮
创“六分半书”,世人称“板桥体”
金农
创扁笔书体,时称“漆书”
工艺美术
陶瓷工艺
青花瓷
出现于元代,盛行于明清时期
斗彩
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成熟于明成化时期
珐琅彩
盛行于康、雍、乾三朝
粉彩
乾隆彩瓷的主流
紫砂器
江苏宜兴最为著称
金属工艺
景泰蓝
铜胎掐丝珐琅
以蓝色为主,重要工序是掐丝和点蓝
宣德炉
明代王室祭祀宗庙和陈列赏玩的器皿
明式家具
苏式家具是明式家具的正宗
特点
1.选材考究,多为花梨木、紫檀木、杞梓木、红木等硬木
2.造型简洁,线条流利,装饰适度,式样丰富多彩
3.制作工艺精细,装饰以素面为主,局部饰以小面积浮雕或透雕,朴素而不寒俭,精美而不繁缛
4.概括为“简、厚、精、雅”
天下
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第四行书:王珣《伯远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