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个十年
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第一个十年(1917-1927)中的文学思潮,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及其赏析,需要的朋友可收藏。
编辑于2021-08-31 11:45:36第一个十年【1917-1927】
市民通俗小说
概念:在内容上;在形式上;在功能上
起点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最有代表性刊物 《礼拜六》
鸳鸯蝴蝶派
指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一个文学派别。这类通俗文学以社会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
三鼎足 徐枕亚《玉梨魂》(第一部言情小说) 吴双热《孽冤镜》李定夷《霣玉怨》
谴责小说 (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写故事)李涵秋《广陵潮》
社会言情小说 张恨水《南国相思谱》《春明外史》
武侠小说 平江不肖生(向恺然)《江湖奇侠传》
侦探小说 程小青《霍桑探案》
历史演义 叶小凤《古戍寒笳记》(及时性当下性)
新诗
胡适 作诗如作文
1.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2.使用白话
胡适《尝试集》第一本白话新诗集
变革中的新诗
郭沫若《女神》
其他:冰心《繁星.春水》 宗白华《流云小诗》
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
新月派-新诗规范化
新月派的主张: “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诗的形式格律化
闻一多:三美
三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强调诗画相通)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早期象征派:穆木天 纯诗
散文
五大散文群体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周树人等,他们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新青年》上的杂文,大都以随感形式对现实做出敏锐的反应,虽不见得如何缜密漂亮,却充分的体现“五四”青春精神,每一位作家又保持了鲜明的风格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冰心 朱自清与 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郁达夫与创作社作家散文
语丝派与 现代评论派散文
小说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问题小说
是五四前后三四十年的一股小说“题材热” 代表人物:冰心(斯人独憔悴),王统照《沉思》《微笑》(“爱”与“美”的追求与幻灭),庐隐,许地山 概念:涉及青年关怀的家族礼教,婚姻家庭。。。。 原因:1.启蒙思想的五四本身 2.俄国 欧洲表现社会人生的作品的影响
人生派写实小说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自私,苟安,疑惧,投机,利己主义,顾家 城镇知识分子 讽刺的喜剧手法(标志叶圣陶风格逐渐成熟的前期代表性作品)
文学研究会的乡土小说作家群
乡土小说作家群;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作家群:20年代中期侨寓他乡的作家,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代表:王鲁彦《柚子》 彭家煌《怂恿》 台静农《地之子》
台静农《拜堂》汪二 忧郁,恐怖,安特莱夫式
自叙传抒情小说
1921郁达夫《沉沦》(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集)直抒胸臆,抒发苦闷情怀 由于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专制弊风,被学校开除 祖国的贫病 个人孤愤
创造社,庐隐,淦女士(冯沅君)
语丝社:废名(冯文炳)《竹林的故事》三姑娘纯净美好 许地山《缀网劳蛛》尚洁 冷静勇敢
鲁迅
1918.5《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狂人一方面是一个真实的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人,他的言行,他的思维,都具有精神病患者的特征。另一方面,在狂人的臆想疯话中,又包含着深刻的真理,他的精神品格,具有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勇猛的反封建战士的特征。 他非常喜欢研究和思考问题,对社会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具有现代意识和反传统精神,还具有自审精神。他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要把孩子——民族的未来从封建传统中解救出来,有着为民族的现状、前途忧心如焚而又满怀希望的灼热情感。他不是只把自己放在批判者的位置上,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民族的一员,进行了严格的自审,直率地、严肃地批判自己身上的封建传统思想,发出了“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的深沉的自责,这种自审意识,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复兴和改造的希望所在。 鲁迅《狂人日记》中有关“吃人”的那段话,包含着三个层次。(一);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列举了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吃人”的例子,《左传》宋国都城被楚国军围困时的“易子而食”。说明有吃人的事实发生和存在,只是中国古时而被“仁义道德遮蔽了而已。〈二);一个是被孔子称为“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齐桓公,周襄王拿祭肉给他,说他年纪大了,不必下拜尽君臣礼节。他与管钟商量后,还是下拜尽了君臣礼节,从这一点着,此公似乎也讲“礼教”,然而,易牙的儿子却是给他吃了的。这表现了古时封建社会那些“吃教”的人,借礼教之名“吃人”,并不是礼教本身“吃人”。(三);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确实也有“礼教”本身吃人的一层意思。在这篇小说中有一个:“记得我四五岁时,坐在堂前乘凉,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才算好人:母亲也没说不行。一片吃得,整个的自然也吃得”。礼教吃人,当然也是通过具体的人去“吃”的,这是被礼教控制了的人,他们既“吃人”也被人“吃”,而“吃”与被“吃”,都发生在不知不觉之间。这就是《狂人曰记》中说的“吃人”的本意。也符合鲁迅揭示封建社会专制的本意。
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如《药》表现了华老栓的精神愚昧,《故乡》闰土改叫老爷的心灵的麻木
3.“看”与“被看”(两类)(农民《祝福》,先驱者与群众《药》)
4.离去--归来--再离去《故乡》《祝福》《在酒楼上》
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1.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
2.主人公的感情色彩,渗透于意识活动
3.叙述视角独特
4.语言含蓄 节制 简约 凝练
《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说不尽的阿Q
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的核心即精神胜利法。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他永远都是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而从人类学内涵来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一次绝望的轮回,只能无奈地返回自身。这样,“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这丝毫没有改变人的失败的屈辱状态,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存环境的奴隶。鲁迅正是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提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初期(20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三四十年代民族救亡思潮):精神胜利法--臆想的自尊,容易忘却,转嫁屈辱,自欺欺人,自轻自贱
50-70年代末:落后农民
近年来:阿Q 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的生存困境,而他为摆脱绝望的生存困境做出的“精神胜利”的选择,却使人坠入了更加绝望的深渊,于是人的生存困境永远不能摆脱
《野草》与《朝花夕拾》
闲话风《朝花夕拾》
独语体《野草》:内心矛盾
文学思潮与运动
新文化运动背景,标志,内容
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并于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1915.9陈独秀《新青年》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
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广泛引进和吸收作用西方文化
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文学革命的宗旨
1917.1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掌握八事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三大主义 1918《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引发的论争
林纾 学衡派 1922 梅,胡,吴 甲寅派 1925 章士钊
文革的收获与意义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新社团
文学研究会 1921.1北京 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许地山等 文学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主张“为人生而艺术”。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刻意表现新旧冲突《小说月刊》《文学旬刊》
创造社1921.6日本东京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创造日》《创造周报》《创造月刊》 初期 为艺术而艺术 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大主要形式。【1925年五卅运动】后期 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新月社 1923由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胡适等人在北京发起, 自由主义
语丝社(语丝体)《语丝》 散文 ,浅草社,湖畔诗社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
胡适1918.4《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周作人 “人的文学”(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1919初 平民文学
平民文学: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忠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