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
由潘新和教授编写的《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主要涉及作者篇:能写——写作素养论的内容。包括人格论,语感论,文体论等,与教材和课程紧密相关,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编辑于2024-07-06 21:38:39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
绪论:高师写作课程的师范性和素质性
一、师范性:作者、学者、导师三位一体(理论上的抽象规定)
中学语文教师要教好,就必须三会: 1.会写 2.会讲出这样写的道理 3.会引导学生学习写文章
三位一体: 1.会写,是基础,是前提(经常动笔,联系自己的写作实践教学) 2.会讲,具有一定的写作理论修养的写作学者。 3.会教,教师要“导悟”,即引导、诱导学生自己领悟写作的规律和要求。
二、素质性:基本素质与相关素质的统合(实践能力和行为要素的具体规定)
1.基本素质:与师范性要求直接对应,能在教学中得以培养、提高。
作者:智能性素质,主要是语感、文体感和写作行为调控能力
学者:具有基本的中文学科、写作学理论知识修养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语文教师:必须具有理论学习和理论思维的兴趣和意识
导师:写作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素质,对学生的写作学习做合规规律的指导,并对写作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
2.相关素质:难以或无法在教学内直接得以培养、提高。是基本素质的延伸和丰富。
作者:写作是主体的人格、思想、阅历等的外化,是人的综合文化思想素质的体现。
学者:求博、求杂
语文教育家、导师:不仅体现为能应付眼前的教学,还要有广博的教育理论视野,拥有开阔的胸襟和眼光,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最大限度地汲取现代教育理论的精华,能对现代教育做宏观的审视和思考。
作者篇:能写——写作素养论
第一章 写作心智:写作基本认知图式的建构
写作心智:写作主体的自身条件 写作心智的结构:人格、语感、自觉的文体意识与尽可能多的文章图式的积累,采集能力、感知能力、构思能力和想象能力
人格论:立诚求真
一、写作的最佳控制:人格控制
人格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建构的核心。 写作行为的最佳控制,是一种人格控制。写作是写作者生命状态的一种自觉呈现。 人与文一vs人与文分 要追求文章的价值,首先要追求人自身的价值——要提高写作者的人格品位。
二、人格的核心内容:立诚求真(实事求是)
叶圣陶:“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作文论的首要、基本的观点。从写作本体的价值取向看,写作不但应写出自己的东西,而且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 朱光潜:练习写作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必须牢记在心,就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
写作要超越功利境界,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从三个方面体认: 1.写作是人的存在性选择,是生命的寓所。 2.显示人的生命意志和本质需求。 3.张扬人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三、人格培养的基础:识见学养
如何读“有字书”? 1.形成基本的知识结构,建立“大本营”。知识只有通过熟练的运用,才能内化为人的素养。知识是素养的基础。 2.一切写作者都应特别注意哲学修养。 3.要注意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 4.博览与精读结合是知识积累的一条规律。
“人生经验”是读“无字书”的问题。识见表现为写作者的洞察力、预见性以及科学精神。
语感论:心领神会
一、写作的语言表现:辞达而已
“达”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准”。准确反映客观事物,准确表达主观情志。
2.“顺”。通顺。流畅易读,流利上口。
3.“简”。简洁。用较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言简意赅。
如何“简”?
(1)崇实。讲究实在的内容,反对虚华藻饰。(不要用过多形容词) (2)减赘,剪去浮词枝蔓。(每一个字都应该起作用,能说明点什么,不要有多余的东西)
二、写作的语言训练:语感习得
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直觉感应能力。 有声朗读,注意语言的整齐美(不一味追求整齐)、变化美(整散结合)、音节美(平仄相协、押韵)。
文体论:研文辩体
一、写作行为的要件:文体感觉
掌握文体是写作的前提。 文体感觉是写作者对文体图式的自觉的、下意识的习惯运用。
二、文体感觉的核心:文体图式
文体图式由文体的形式因素(表层)和美学特质(深层)所构成。
文章图式vs文体图式
联系:文章图式的概念属于文体图式 区别:文体图式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而形成的。文章图式除文体图式外,还包括写作者在“这一次”写作时经过构思后的成果。文体图式的概念比文章图式的概念内涵单一、纯粹、明确
采集论:博览约取
一、写作的观察:超越直观
视听嗅味肤觉相互作用。要具体,有细节,调动多种感官,清楚知道是什么具体的细节(动作),使你产生某种感觉
观察
科学的观察
以理性的方式把握对象,意在求真
只追求对象自体的本来意义
求全,不能遗漏任何细节
文学的观察
从审美关系上认识对象,意在求美
把对象所不具有的东西,注入到里面去
求异,特别注重去抓事物的特点,对观察对象一般性的东西不予重视
写作观察的思维过程
把握全面
着意特点:在比较中发现特点。同中观异/异中求同
透视内在
“由表及里”的思维方法,追求表象本质化,做到: 1.人物个性化:外貌、举止、表情推性格、思想、感情等 2.事物归因化:揭示出现象存在的理由、原因以及必然性 3.景物情意化:景承载情
转译语言
二、写作的调查:超越言语
调查采访与观察体验不能分开
(一)调查采访前的准备: 1.熟悉目标 2.拟定提纲:重点、主题突出 3.决定策略
(二)调查采访的实施 1.开座谈会 2.个别访问 3.书面问卷 4.现场察访
原则:心相近(拉近心理和情感距离),语相通(有共同语言),善应变,不离宗(目标明确,能随着环境、氛围灵活多变)
注意:找“源头”“获取第一手材料”;辨“角色”;避“利害” 做好记录——记要点,记特点,记疑点,记易忘点,记主要的感受点
三、走进文献世界:学会读取
检索资料的途径与方法
(一)利用图书馆目录、文摘、索引、工具书
(二)方法
常用法:依赖检索工具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
追溯法:以某一现有文献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为线索
循环法(分段法):交替使用常用法和追溯法来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
(三)获取网上信息资源:1.明确目的;2.规定范围
(四)整理自己的信息库:集中选题,系统整理
感觉论:同化和顺应
一、感知机理:和世界的对话与融通
二、感知途径:自我分析与体验移植
自我分析
体验移植:推己及人,揣摩人和物处于某种境地时可能有和应该有的知觉、表情、情感、意志和行动 从自己的已有的人生经验中找出与在特定情境中可能产生的感受相仿的体验,并把它应用到该情境中去
构思论:塑形抽象(思维的整合作用,构思过程)
一、构思原则:立意、简化与打散构成
立意:主题正确、深刻
简化:不是简单,是一种意义的凝聚和纯化过程
打散构成:一切材料须葆有在生活中天然的鲜活,把这些材料创造性地建构成一个具有有机性的结构
二、构思模态:立骨、比并与多面拼装
一字立骨:用一个关键的词或词组搭建起全篇的骨架
双元比并:比喻或类比,突破事物的自然联系,形成事物间新的创造性联系的整合方法
多面拼装: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透视
反映同一事件的不同侧面,以侧面的组合反映事件的全貌
通过人物不同视角透视同一事件
想象论:标新立异
一、想象的创造:表象与情感的思维
思维材料源自现实生活的表象
想象是情感的思维形式
二、想象的“语法”:反常合道
三、想象的训练:追求形象与奇特
化形,合成,推测
三基:基本写作学习方法的提升,基本书面言语感悟力的培养和基本写作行为方式的规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