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文学史之沈从文
这是一篇关于现代文学史之沈从文的思维导图,本图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编辑于2021-08-31 21:38:2730年代文学
沈从文
识记
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情况
(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懋林、璇若、上官壁等,湖南凤凰人。身居汉族,苗族血统生长于江西湘西,沈从文始终称自己为“乡下人”,人性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理想
1917年八月,以预备兵名义入伍
‘五四“思潮影响,只身离开湘西,来到北京1922年夏,受
1924年底,陆续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作品。
1926年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集《鸭子》
1928年至上海中国公学任教,1931年至青岛大学任教
1933年,返回北京。先后与杨振声、萧乾等一起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有力地扩大了京派的影响。
抗战爆发后先后任西南师范学院副教授、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主编《大公报》《益世报》等四种报纸的文学副刊。
建国后长期在历史博物馆工作,出版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1)
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其代表性作品
(1924-1930) 成长期:以奇异的生活经历和湘西独特风情吸引读者
(1931-1938)丰盛期/成熟期
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第一卷)《八骏图》(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新与旧》《月下小景》《阿黑小史》《湘行散记》
(1939-1949)衰减期
日渐沉浸于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的沉思,在散文与小说中都显示了明显的知性
领会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和”现代都市人生“两大类题材
湘西世界
包括湘西军队生活、湘西少数民族生活以及部分童话及旧传说的改写。
在”湘西世界“中,沈从文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
讴歌了具有朴素道德美的人性,同时,也为在时代大力挤压下美好人性的行疆将失落唱出了一曲沉痛的挽歌
《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神巫之爱》和《月下小景》以民间传说和佛经故事铺衍成篇,从未染现代文明的历史中寻绎理想的人生形式。
《柏子》《萧萧》《灯》《丈夫》等篇,在对”乡下人“性格特征的展现中,对湘西乡村儿女人生悲喜剧进行了价值重估
以湘西军伍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如《入伍后》《会明》《传事兵》《卒伍》《虎雏》《我的教育》等,作者也都是侧重写出军人普通人的一面,努力揭示人物、事件所蕴涵的人性美
《长河》(第一卷)是在动态的现实中展现乡野素朴的人生形式
现代都市人生
生动地展现了他眼中的世界病态
都市文化批判系列
《八骏图》《绅士的太太》《或人的太太》《某夫妇》《大小阮》《有学问的人》《焕乎先生》《一日的故事》
《八骏图》代表了沈从文都市文化批判的最高成就
《边城》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化意蕴
小说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们对于欲望的淡然态度,对欲望过分膨胀的现代人,对于无厌地索取掠夺环境的现代病,不啻一剂清凉散。
沈从文小说在探索理想的人生形式时贯注了关于人的改造的思想,这触及了20世纪中国文学改造民族性格的基本命题。他企盼通过民族品德的重造,进而探索“中国应当如何重新另造”。这些是他作品中最富于积极意义的现代思想。正是这一点使其作品题材偏离时代文艺主潮的同时,又保持了它的现代品格。这正是沈从文小说意蕴的复杂性所在(主题:表现人性之“常”)
艺术表现手法
《边城》的故事时间是静止的
历时性的社会生活被以共时性方式加以叙述
《边城》的叙述是独特的
小说的大部分内容是以概述的方式叙述的,如传统国画的散点透视,随物赋形,移步换形
静止的时间与共时性的叙述决定了小说语言的特殊性
一方面,叙述者利用概述的权利架构了一个价值体系,并且随时对于笔下人物予以褒贬
另一方面,适应叙述的需要,常常使用“皆”、“必”、“从”、“从不”等词语,以实现对于叙述频率的调整,营造出悠然淡远的意味
《八骏图》的写作意图和独特的叙事手法
写作意图
关于《八骏图》,沈从文曾说:“我写它的用意,只在于组织一个梦境。至于用来表现表现人在各种限制下所见出的性心理错综情感,我从中抽出式样不同的集中人,用语言、行为、联想、比喻以及其他方式来描写它。“
《八骏图》是对于知识者的一个解剖,同时也是对于民族之病的一个诊查。
对于所写的这些人的不自然的人生形式,沈从文当然投以讽刺,在讽刺的背后,透露出作家理想的人生观,即与都市里扭曲的人性对比的乡下人人性的自然舒展。
独特的叙事手法
《八骏图》运用了复杂的叙事手法,对于教授甲乙丙丁戊庚辛,作者调动多种叙述声音,或让人物自述,或对话,或描写,揭示出各自鲜为人知的灵魂的一角隅
小说中达士先生的书信构成一个多功能的独立的叙事声音。这是一个参与故事的有限视角,通过达士的声音,教授们的精神病态(性变态)被分析的淋漓尽致。达士的书信恰似一个人物评价大纲。在大纲之后,作者一一展示教授们的灵魂。
运用
沈从文作品所展现的人生形式和融入的作者的理想
作者的理想是为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和新的活力,《边城》正是试图将这种理想化的生命形式”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里或梦里“,去重造我们民族的品德
在湘西题材的小说中,沈从文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小说的题材内容和主要艺术特色
题材内容
沈从文小说题材内容由湘西与都市两部分构成,相互对比,相互发明,前者使后者真正呈现出病态,后者使前者具有理想化了的心态
沈从文的小说在题材处理上,善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痛苦。
即使写杀戮,《菜园》《大小阮》等也是把这一背景推远,从侧面去写。
他最擅长描写的是本身就富有牧歌因素的爱情,如《雨后》《三三》《边城》等。在描写这类是,他又着意于”人与自然的契合“,以清淡的散文笔调去抒写自然风物。如《边城》酉水岸边的吊脚楼。茶峒的码头、绳渡,碧溪的竹篁、白塔等都做了细致的描绘,精心勾画出一幅湘西风景图和风俗画。这些风物描写与情调切合其作品中显现的理想人生形式。
主要艺术特色
具有散文化特征
小说叙事格局方面,总有一个不知疲倦的讲述者、评论者
熔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
体式丰富多样,语言古朴简峭。
沈从文小说的体式丰富多样,语言古朴简峭。他不拘常例、常格,采用过对话体、书信体、日记体、童话、神话等多种体式。与结构上刻意求新相表里的,是讲究“文字组织的美丽”,他因此被称为“文字的魔术师。他的小说语言具有独立的风貌:“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少夸饰,不铺张,单纯而又厚实,朴讷却又传神。”他的小说语言是在杂糅古典文学的句式,提炼湘西方言基础上形成的,沈从文以其独特的风格为京派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从文的创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另附
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艺术成就
描写边地的人情美、风俗美、景色美、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富有诗歌情调
表现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中传达出作者独特的生命感受,寄托他的个人理想
熔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大大丰富了小说的抒情容量
体式丰富多样,语言细腻舒缓,具有散文化的特色
《边城》的思想内容
人与自然的和谐
真实性与理想性共存
悲剧性的命运与欲望的淡然
静止的时间,遥远的历史
价值观的引导,都市与湘西的碰撞
以《边城》和《八骏图》等作品为例,试论沈从文小说的主题意蕴
沈从文的小说题材分为湘西世界与都市人生两部分,以《边城》与八骏图《八骏图》为代表
《边城》所展现的是田园牧歌式的人生形式,赞颂了自然、健康、优美的人性,作者的理想是为湘西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和新的的活力
《八骏图》描写了知识者的几种病态人生,讽刺了他们不自然的人生形式
由《边城》与《八骏图》的对照,可见作家理想的人生观,即与都市里扭曲的人性对立的乡下人的理想人性
沈从文作品所展现的人生形式和融入的作者的理想
《边城》的人生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展开的,这里的一切莫不极有秩序,《边城》中的人物描写是中国画式的(白描),作者不追求人物的多方面的复杂性格和多层次的复杂心灵的描写与些事,追求的是传神写意,呈现出美丽的人生境界
《边城》所展现的人生形式具有它的真实性,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理想,湘西社会曾经有过那样单纯朴素的人生,对于沈从文的人生经历而言,在故乡愉快的少年人生所留下的真挚的情感,永远是真实的,作者的理想是为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和新的活力,用“保留些本质在青年人的血里或梦里”去重造我们民族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