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问现在证(1)
中医诊断学--问现在证,内容包含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头身胸腹不适、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经带、问小儿。
编辑于2023-06-17 16:51:48 福建省问现在证
问寒热
恶寒发热(表证)
机理是外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煦,则恶寒;正气奋起抗邪,整邪交争,卫阳失于宣发,则郁而发热。邪正相争,恶寒与发热并见。
恶寒重发热轻,指患者感觉怕冷明显,并有轻微发热的症状,由外感风寒之邪所致,是风寒表证的特征。
发热重恶寒轻,指患者自觉发热较重,同时又有轻微怕冷的症状,由外感风热之邪所致,是风热表证的特征。
发热轻而恶风,指患者自觉有轻微发热,并有遇风觉冷、避之可缓的症状,由外感风邪所致,是伤风表证的特征。
但寒不热(里寒证)
新病恶寒
久病恶寒
但热不寒(里热证)
壮热——指高热(体温在39°C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常隶满面通红、口渴、大汗出、脉洪大等症,属里实热证,常见于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气分证。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阳明潮热
日晡(下午3~5时,即申时)发热明显,且热势较高,亦称为日晡潮热,兼见口渴饮冷、腹胀便秘等症。常见于伤寒之阳明腑实证
阴湿潮热
午后和夜间有低热,兼见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即胸中烦、手足心发热而喜就凉处)等;严重者,感觉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者,称为“骨蒸潮热”,多属阴虚火旺所致。
湿温潮热
午后热甚, 兼见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头身困重等。常见于湿温病。
微热
指发热不高, 体温一般在38C以下,或仅自觉发热的症状。其发热时间一般较长,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常见于温病后期和某些内伤杂病。
气虚发热——长期微热,劳累则甚,或仅面部发热而体温不高,兼倦怠疲乏、少气、自汗
阴虚发热——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
气郁发热——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亦称郁热。
小儿夏季热——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 兼有烦渴、多尿、无汗等症, 至秋凉可自愈,多属气阴两虚发热。
寒热往来(半表半里)
常见于伤寒病的少阳病,或温病的邪伏膜原(发无定时)
疟疾(休作有时)
问汗
有汗无汗
无汗
表,兼见恶寒重、发热轻者,多属风寒表证,因寒性收引,外感寒邪,则腠理致密,玄府闭塞所致。
里
兼见口不甚渴、舌绛而干者,多因阴津亏虚,化汗乏源;若兼见面唇色淡、舌色淡白,多为血虚,化源不足
若兼见畏寒乏力、舌淡苔白者,多因阳气亏虚,无力化汗所致。
有汗
表,兼见发热恶寒、咽痛鼻塞,多见于风热表证,为热邪袭表,迫津外泄;若兼见恶风、脉浮缓,多见于风邪犯表证,为风性开泄,肌腠疏松
里
若兼见发热面赤、口渴饮冷者,多见于里热证,因里热炽盛,迫津外泄,则汗出量多
里证有汗亦可见于里虚证,如阳气亏虚,肌表不固,或阴虚内热,蒸津外泄,均常有出汗的症状。
特殊汗出
自汗——指醒时经常汗出, 活动后尤甚的症状,常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或畏寒肢冷等症,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因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而汗出,动则耗伤阳气,故活动后汗出尤甚。
盗汗——指睡时汗出、 醒则汗止的症状,常兼见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多见于阴虚证。若气阴两虚者,常自汗、盗汗并见
绝汗——指在病情危重 的情况下,出现大并不止的症状。常是亡阴或亡阳的表现,属危重症候,又称脱汗。
亡阳——病势危重,冷汗淋漓如水、面色苍白、肢冷脉微者
亡阴——病势危重,汗热而黏如油、烦躁口渴、脉细数或疾者
战汗——指患者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常见于外感热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黄汗——黄汗指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的症状,多见于腋窝部,多因风湿热邪交蒸所致。
局部汗出
头汗
手足汗出
心胸汗出
半身汗出
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
胀痛——指疼痛兼有肿胀感,气滞作痛的特点,常表现为部位不固定,受情绪波动影响。头目胀痛,则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
刺痛——指疼痛如针刺之状或刀割样,淤血致痛的特点,病位比较固定
走窜痛——多由气滞致痛
固定痛——血虚致痛
冷痛——指疼痛有冷感而喜暖的症状,常见于腰脊、脘腹、四肢关节等处,因寒邪阻滞经络所致者,为实证;因阳气亏虚,脏腑、经络、肢体失于温煦所致者,为虚证。
灼痛——指疼痛有灼热感 而喜凉的症状,常因火邪窜络,或阴虚火旺,组织被大灼所致。火邪窜络所致者,为实证;阴虚火旺所致者,为虚证。
绞痛——指痛势剧烈,如刀绞割的症状,多因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带气机所致。如心脉痹阻引起的“真心痛”、结石阻滞胆管引起的上腹痛、结石阻塞尿路引起的腰腹剧痛、寒邪犯胃引起的胃脘痛等,皆具有绞痛的特点。
隐痛——疼痛不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的症状,常见于头、胸、脘、腹等部位,多因阳气不足、精血亏虚,脏腑经络失于温养所致。
重痛——指疼痛兼有沉重感的症状,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常见于头部、四肢、腰部及全身。由于湿性重浊黏滞,故有沉重而痛的感觉。但头部重痛者,亦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所致。
酸痛——酸痛指疼痛兼有酸楚 不适感的症状,常见于四肢、项背、腰膝等部位,多因湿邪女装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亦可因肾虛骨髓失养引起。
掣痛——指抽掣牵引作痛, 由一处连 及他处的症状,也称引痛、彻痛,多因经脉阻滞不迪或经脉失养所致,如心脉痹阻不通导致的“胸痛彻背”。
空痛——指疼痛兼有空虚感的症状,常见于头部或小腹部等处,多因气血亏虚,精髓不足,脏腑经络失其荣养所致。
闷痛——指疼痛伴有满闷或憋闷感的症状,常见于胸部,多因痰浊或痰瘀阻滞,心脉不通,气机不畅所致。
一般而言, 凡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或痛而拒按,多属实证;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或痛而喜按,多属虚证。
部位
头痛——指整个头部或头的某一部位(如前后、两侧及顶部等)疼痛的症状。
太阳经与督脉行于头后,故后头连项痛者,病在太阳经;
阳明经与任脉行于头前,故前额连眉棱骨痛者,病在阳明经;
少阳经起于目外眦,上抵头角,行于头侧部,故头两侧痛者,病在少阳经;
足厥阴肝经系目系,与督脉络于颠,行于颠顶部,故颠顶痛者,病在厥阴经等。
胸痛——指胸的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胸居上焦,内藏心肺,故胸痛多与心肺病变有关
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痛引肩臂者,多因痰、瘀等邪阻滞心脉所致,可见于胸痹等病。
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者,多因心脉急骤闭塞不通所致,可见于厥心痛或真心痛等病。
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咳痰带血者,多因肺阴亏虚,虚火灼伤肺络所致,可见于肺痨等病。
胸痛、喘促鼻扇、壮热面赤者,多因热邪壅肺,可见于肺热病等病。
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者,多因痰热壅肺,腐肉成脓所致,可见于肺痈等病。
此外,肺癌、胸部外伤等,亦可导致胸部疼痛;临床也有胸痹心痛、真心痛,其痛处不在虚里者
胁痛——指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的症状,胁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关
胁肋胀痛或窜痛,情志抑郁或易怒,胸闷,善太息,属肝郁气滞。
胁肋胀痛,纳呆,厌食油腻,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属肝胆湿热。
胁肋灼痛,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属肝胆火盛。
胁肋刺痛,触及肿块,固定拒按,夜间痛甚,舌紫暗,属肝血瘀阻。
肋间饱满胀痛,咳唾痛剧,多属饮停胸胁之悬饮病。
脘痛——指上腹中部剑突下,胃之所在部位疼痛的症状
因寒、热、气滞、瘀血和食积所致者,属实证,进食后疼痛加剧
因胃阴虚或胃阳不足,胃失所养引起者,属虚证,进食后疼痛缓解
胃脘冷痛剧烈、得热痛减者,多属寒邪犯胃
胃脘灼热疼痛、消谷善饥、口臭便秘者,多属胃火炽盛
胃脘胀痛、嗳气、郁怒则痛甚者,多属胃腑气滞
胃脘疼痛失去规律、痛无休止而明显消瘦者,应考虑胃癌的可能
腹痛——指剑突下至耻骨毛际以上(胃脘所在部位除外)的腹部疼痛
分区
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
脐以下至耻骨毛际以上为小腹,属肾、膀胱、大小肠、胞宫
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足厥阴肝经循行的部位
因寒、热、寒湿、湿热、气滞、瘀血、结石、虫积和食积等所致者,多属实证
因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所致者,多属虚证
大腹隐痛、喜温喜按,食少便溏者,为脾胃虚寒
小腹胀痛、小便频急涩痛者,为膀胱湿热
小腹胀痛或刺痛,随月经周期而发者,多属胞宫气滞血瘀
少腹冷痛拘急,牵引阴部者,为寒凝肝脉
小腹疼痛,痛而欲泻,泄后痛减者,多属肠道气滞所致
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腹胀、呕吐、便闭者,多见于肠痹或肠结,因肠道麻痹、梗阻、扭转或套叠,气机闭塞不通所致
全腹痛,有压痛及反跳痛者,多因腹部脏器穿孔或热毒弥漫所致
脐外侧及下腹部突然剧烈绞痛,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射,尿血者,多系结石阻滞所致
妇女小腹及少腹部疼痛,常见于痛经、异位妊娠破裂等
背痛——背痛是指自觉背部疼痛的症状。背是指躯干后部上平大椎、下至季肋的部位
脊痛不可俯仰者,多因寒湿阻滞或督脉损伤所致
背痛连项者,多因风寒客于太阳经所致
肩背痛多因寒湿阻滞,经气不利所致
腰痛——背痛是指自觉背部疼痛的症状。背是指躯干后部上平大椎、下至季肋的部位
脊痛不可俯仰者,多因寒湿阻滞或督脉损伤所致
背痛连项者,多因风寒客于太阳经所致
肩背痛多因寒湿阻滞,经气不利所致
指腰部两侧,或腰脊正中疼痛的症状。腰是指躯干后部季肋以下、髂嵴以上的部位
腰部经常绵绵作痛,酸软无力者,多因肾虚所致
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多因寒湿所致
腰部刺痛,或痛连下肢者,多因瘀血阻络或腰椎病变所致
腰部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者,多因结石阻滞所致
腰痛连腹,绕如带状,多因带脉损伤所致。另外,骨痨、外伤亦可导致腰痛
四肢痛——指四肢的肌肉、筋脉和关节等部位疼痛的症状,多因风、寒、湿邪侵袭,或风湿郁而化热,或痰瘀、郁热阻滞气血运行所致
周身疼痛——指头身、腰背及四肢等部位皆痛的症状
新病周身痛者,多属实证,以外感风寒、风湿或湿热疫毒所致者居多
久病卧床不起而周身痛者,多属虚证,常因气血亏虚,形体失养所致
主题
问头身胸腹不适
头晕
头晕是指患者自觉头脑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感觉自身或眼前景物旋转,不能站立的症状
头晕胀痛,口苦,易怒,脉弦数,多因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脑神被扰所致。
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多因气血亏虚,脑失充养所致
头晕而重,如物缠裹,痰多苔腻,多因痰湿内阻,清阳不升所致
头晕耳鸣,遗精健忘,腰膝酸软,多因肾虚精亏,髓海失养所致
外伤后头晕刺痛,多因瘀血阻滞,脑络不通所致
胸闷
胸闷是指患者自觉胸部痞塞满闷的症状
胸闷,心悸气短,多因心气虚或心阳不足所致
胸闷,咳喘痰多,多因痰饮停肺所致
胸闷,壮热,鼻翼扇动,多因热邪或痰热壅肺所致
胸闷气喘,畏寒肢冷,多因寒邪客肺所致
胸闷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多因肺气虚或肺肾气虚所致
另外,气管或支气管异物、气胸及肝气郁结等,均可导致胸闷
心悸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跳不安的症状,多为心神失藏或心脏病变所致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跳不安的症状,多为心神失藏或心脏病变所致
心悸,气短,乏力,自汗,多属心气、心阳亏虚,鼓动乏力
心悸,面白唇淡,头晕气短,多属气血两虚,心神失养
心悸,颧红,盗汗,多属心阴不足,心神失养
心悸,时作时止,胸闷不适,痰多,多属胆郁痰扰,心神不安
心悸,下肢或颜面浮肿,喘促,多属阳虚水泛,水气凌心
心悸,短气喘息,胸痛不移,舌紫暗,多属心脉痹阻,血行不畅
胁胀
胁胀是指患者自觉一侧或两侧胁部胀满不舒的症状
胁肋胀痛,太息易怒,脉弦,多因肝气郁结所致。
胁肋胀痛,身目发黄,口苦,苔黄腻,多因肝胆湿热所致
脘痞
脘痞是指患者自觉胃脘胀闷不舒的症状,是脾胃病变的表现,病机有虚实之分
脘痞,饥不欲食,干呕,舌红少苔,多为胃阴亏虚
脘痞,食少,便溏,多为脾胃气虚
脘痞,嗳腐吞酸,多为食积胃脘
脘痞,纳呆呕恶,苔腻,多为湿邪困脾
脘痞,胃脘有振水声,多为饮邪停胃
腹胀
腹胀是指患者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适,甚则如物支撑的症状
食后腹胀,多属脾虚不运
腹胀、冷痛,呕吐清水,多为脾胃阳虚
腹胀,身热面赤,便秘,腹硬痛拒按,多为热结阳明的阳明腑实证
腹胀,食欲不振,嗳腐吞酸,或兼腹痛拒按,多为食积胃肠
腹胀,呃逆呕吐,腹部按之有水声,多属饮留胃肠
腹胀,嗳气太息,遇情志不舒加重,多属肝气犯胃
小儿腹大,面黄肌瘦,不欲进食,发结如穗,多为疳积
身重
身重是指患者自觉身体沉重的症状,主要与水湿泛溢及气虚不运有关
身重,脘闷苔腻,多因湿困脾阳,阻滞经络所致
身重,浮肿,系水湿泛溢肌肤所致
身重,嗜卧,疲乏,多因脾气虚,不能运化精微布达四肢、肌肉所致
热病后期见身重乏力,多系邪热耗伤气阴,形体失养所致
身痒
身痒是指患者自觉全身皮肤瘙痒不适的表现,多由风邪袭表、血虚风燥、湿热浸淫等所致,多见于风疹、瘾疹、疮疥、黄疸等疾患
麻木
麻木是指患者自觉皮肤发麻,或肌肤感觉减退,甚至消失的症状。麻木亦称不仁,多见于头面、四肢等部位
颜面麻木,仅伴有口眼喎斜,多为风邪中络,见于中风的中络证
四肢麻木,活动正常,伴有关节痛等,多为痰湿阻滞,可见于痹病
四肢麻木,痿废不用,多为脾胃虚弱,可见于痿病
半身麻木,活动自如,多为中风先兆;若伴有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多属气血两虚
拘挛
拘挛是指手足筋肉挛急不舒、屈伸不利的症状。拘挛也称“痀挛”,拘挛多因寒邪凝滞或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
乏力
乏力是指患者自觉肢体懈怠、疲乏无力的表现。其基本病机是气血亏虚或湿困阳气所致
乏力,神疲气短,倦怠懒言,动则益甚,舌淡脉弱,多为气虚
乏力,头晕,心悸气短,伴面色无华,多为气血亏虚
乏力身重,困倦,或伴纳呆脘痞,苔腻脉濡,多为湿困
若伴面色萎黄、便溏或稀便、食少腹胀,多为脾虚湿盛
问耳目
问耳
耳鸣
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尤甚,属实证,多由肝胆火扰、肝阳上亢,或痰火壅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或药毒损伤耳窍等所致
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或耳渐失聪而听力减退,多属虚证,可因肾精亏虚,或脾气亏虚,清阳不升,或肝阴、肝血不足,髓海失充,耳窍失养所致
重听、耳聋
患者自觉听力减退,听音不清,声音重复或听觉迟钝的症状,称为重听
严重者,听力明显减退,甚至听觉完全丧失,称为耳聋。耳聋可为单侧或双侧
问目
目痛、目痒
目剧痛难忍、面红目赤者,多因肝火上炎所致
目赤肿痛、羞明多眵者,多因风热上袭所致
目微痛微赤,时痛时止而干涩,多因阴虚火旺所致
目剧痛,连及头痛,恶心呕吐,瞳孔散大,如云雾状,色青或绿或黄,为青(或绿,或黄)风内障
目痒是指患者自觉眼睑、眦内或目珠有瘙痒的症状,轻者揉拭则止,重者极痒难忍
两目痒甚如虫行,伴有畏光流泪、灼热者,多属实证,因肝火上扰或风热上袭等所致
目微痒而势缓,多属虚证,因血虚,目失濡养所致,亦可见于实性目痒初起或剧痒渐愈,邪退正复之时
目眩
亦称眼花,是指患者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的症状
兼见头晕头胀、面赤耳鸣、腰膝酸软者,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
兼见头晕胸闷、体倦肢麻、恶心苔腻者,为湿痰内蕴,清阳不升所致
因气虚、血亏、阴精不足,目失所养引起者,多属虚证
因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清窍所致者,多属实证,或本虚标实证
目昏、雀盲、歧视
目昏是指视物昏暗、模糊不清的症状,如两目昏花、干涩、视物不清者,可由气虚、肝血不足、肾精亏耗,目失所养而致
雀盲是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以后视力明显减退、视物不清的症状,亦称夜盲、雀目、鸡盲
歧视是指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的症状
问睡眠
失眠
睡后易醒,伴心悸头晕、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者,属心脾两虚,心神失养
不易入睡,伴心烦多梦、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者,属心肾不交,虚火内扰心神
睡而时时惊醒,伴胆怯心烦、眩晕胸闷、口苦恶心者,属胆郁痰扰,心神不安
夜卧不安,伴脘腹胀闷、嗳气、舌苔厚腻者,属胃腑不和,浊气上犯,扰动心神,即“胃不和则卧不安”
嗜睡
困倦嗜睡,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苔腻脉濡,多是痰湿困脾,清阳不升所致
饭后困倦嗜睡,形体衰弱,纳呆腹胀,少气懒言,多因脾气虚弱,清阳不升,心失所养引起
精神极度疲惫,神识蒙眬,困倦易睡,肢冷脉微,多因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
大病之后神疲嗜睡,乃是正气未复的表现
问饮食口味
问口渴与饮水
口不渴
患者无明显口渴的感觉,饮水也不多,提示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湿证
此外,无明显燥热证者,亦见口不渴饮
口渴多饮
口渴咽干,鼻干唇燥,发于秋季者,多因燥邪伤津所致
若口大渴喜冷饮,兼见壮热面赤、汗出心烦、小便短黄、脉洪数者,属实热证,因里热炽盛,耗伤津液所致
若口渴多饮,甚或饮一溲一,小便量多,多食易饥,身体消瘦,属消渴病,乃素体阴虚,燥热内生,阴津耗损所致
此外,大量汗出或发汗太过,剧烈吐泻,以及利尿太过,导致体内津液大量消耗,人必欲引水自济,也会见口渴多饮
渴不多饮
外感疾病见口干微渴,恶寒发热,咽痛,脉浮数,为风热表证
温病见口渴而不多饮,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质红绛,为营分证
口干不欲饮,兼见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阴虚证
口渴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闷纳呆、舌苔黄腻者,属湿热证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舌质青紫、脉涩者,为血瘀证
口渴喜热饮,饮入不多,或水入即吐者,属痰饮病
问食欲与食量
食欲减退
若患者纳呆食少,兼见形体消瘦、面色淡白或萎黄、腹胀便溏、疲倦乏力、舌淡、脉虚者,属脾胃气虚
患者纳呆腹胀,胸闷恶心,呕吐泄泻,头身困重,苔腻,脉滑或濡缓,属湿邪困脾
患者不欲饮食,兼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情默默、口苦咽干、目眩者,属少阳病
厌食
患者厌食腹胀,脘闷欲呕,嗳腐食臭,舌苔厚腻,脉滑,为食滞胃脘
患者厌食油腻,脘闷腹胀,泛恶欲呕,便溏不爽,肢体困重,为脾胃湿热
患者厌油腻饮食,身目发黄,胁肋胀痛,口苦咽干,为肝胆湿热
此外,女子妊娠早期见厌食恶心,或食入即吐,属妊娠反应
消谷善饥
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身体消瘦者,多见于消渴病
多食易饥,兼见大便溏泄者,为胃强脾弱
饥不欲食
指患者虽有饥饿的感觉但不欲进食,或进食不多的症状,见于胃阴虚证,常伴胃脘部嘈杂、嗳气、干呕、呃逆、咽干口燥等症状
胃脘嘈杂
胃脘嘈杂 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热辣不宁的症状,常伴有情绪抑郁、胸胁胀满、嗳腐吞酸等,因肝气不舒,郁久化热,肝火横逆,克伐胃腑所致
偏嗜食物
小儿偏嗜生米、泥土,兼见腹胀腹痛、面色萎黄,属虫积
妇女妊娠期间偏嗜酸辣食物,为生理现象,不属病态
问口味
口淡
指患者味觉减退,口中乏味,常伴食欲减退,属脾胃虚弱,或寒湿内阻
口苦
指患者自觉口中有苦味,见于实热证,尤以心、肝、胆火旺者多见,兼心烦失眠者,乃心火上炎之故
兼胁痛、烦躁易怒者,为肝胆火盛所致。肝火上炎或胆气上泛,皆可致口苦
口甜
若口中甜而黏腻,脘闷不舒,舌苔黄腻,为脾胃湿热
若口甜而食少,神疲乏力,为脾虚
口酸
若患者口中泛吐酸水,嗳气不适,脘腹疼痛,多因肝火横逆犯胃,肝胃郁热所致
若患者口中有酸腐气味,口气酸臭,多因暴饮暴食,损伤胃肠,食积不化,胃中浊气上泛所致
口咸
指患者自觉口中有咸味,见于肾虚或寒证。因咸入肾,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又或肾阳亏虚,寒水上泛,皆可令口中有咸味
口涩
指患者自觉口中有涩味,如食生柿,燥涩不适,属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
口黏腻
指患者自觉口中黏腻不适,多由湿浊困阻中焦所致
问二便
问大便
便次异常
便秘
若患者便秘,腹胀痛拒按,口渴喜饮,舌苔黄燥,为热结便秘,属实证
若大便秘结,排出困难,数日一行,兼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阴虚
大便秘结,难以排出,兼见面色无华、少气乏力、头晕目眩者,为气血亏虚
患者大便艰涩,排出困难,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舌淡,脉沉迟,属冷秘,因阳气虚衰,或阴寒内盛,阻滞大肠气机所致
泄泻
新病暴泻,泻下清稀如水,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属寒湿泄泻
泄泻腹痛,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兼见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者,属湿热泄泻
脘闷纳呆,腹痛泄泻,泻下臭秽,泻后痛减,或大便中伴有不消化之物,属伤食
患者纳少腹胀,大便溏泄,脘腹隐痛喜按,面色萎黄,消瘦神疲,属脾虚
患者黎明前腹痛作泻,泻后则安,腰膝酸冷,形寒肢冷,称为“五更泄”,属脾肾阳虚,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患者腹痛作泻,泻后痛减,每因情志抑郁恼怒或精神紧张时症状加重,属肝郁乘脾
便色异常
大便黄褐如糜而臭
大便黄褐而臭,兼发热、腹痛腹胀、口渴、舌苔黄腻者,属大肠湿热
大便灰白
大便颜色灰白如陶土,溏结不调,见于黄疸,乃肝胆疏泄失职,胆汁不能正常排泄,影响脾胃运化所致
大便有黏东、脓血
指大便脓血并见,或伴有黏液的症状,亦称为“下利赤白”,多见于痢疾
此外,肠癌患者因气血瘀阻,肠络受损,也可见大便脓血的症状
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
若大便泄泻日久,完谷不化,纳差,腹痛喜温喜按,面白神疲,或腰膝酸冷,属脾肾阳虚
溏结不调
若患者平素大便时干时稀,属肝郁乘脾
若大便先结而后溏者,属脾虚
便血
远血
远血大多表现为先便后血,便血暗红或紫黑,甚至色黑如柏油样,多由脾虚不能统摄血液,或瘀阻胃络所致
近血
近血大多表现为大便带血,血色鲜红,血液附于粪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点滴而出,多由大肠湿热,或大肠风燥,伤及血络所致
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
指排便时自觉肛门周围有灼热不适之感,多由大肠湿热所致
里急后重
指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常见于痢疾,是湿热内阻,肠道气滞之故
排便不爽
若腹痛欲便,排便不爽,抑郁易怒,多属肝郁乘脾,大肠气滞所致
若排便不爽,黄褐臭秽,肛门灼热,或伴里急后重者,为大肠湿热,肠道气机受阻所致
若大便不爽,腹胀腹泻,酸臭难闻,为伤食,是食滞内停,大肠气机不畅所致
滑泄失禁
若患者滑泻不止,腹痛喜温喜按,形瘦纳少,倦怠乏力,为脾阳虚
若患者滑泻失禁,兼见腰膝冷痛,或为五更泄,为肾阳虚
肛门重坠
若患者觉肛门重坠,甚或脱肛,头晕乏力,面色少华,为脾虚气陷
若肛门重坠,腹痛窘急,时时欲泻,大便黄褐臭秽,或见脓血便者,属大肠湿热
问小便
尿量异常
增多
减少
尿次异常
增多
减少
尿色质异常
小便清长
小便短黄
尿中带血
小便浑浊
尿中有砂石
排尿感异常
小便涩痛
余沥不尽
小便失禁
遗尿
问经带
问月经
周期异常
月经先期
月经先期,经色淡红、质稀量多,气短乏力,为气虚不摄,多因脾气亏虚、肾气不足,冲任不固所致
月经先期,经色深红、质稠量多,为血热,多因素体阳盛,感受热邪,或肝郁化火,热扰于血,或肾阴亏损,阴血不足,虚热内生所致
月经后期
月经后期,经色淡红、质稀,唇淡面白,为血虚
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等,为血瘀
月经先后不定期
经行无定期,经色紫红、有血块,兼见乳房胀痛,为气郁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失于条达所致
经行无定期,经色淡红、质稀,腰酸乏力,为脾肾虚衰,气血不足,冲任失调所致
经量异常
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伴有月经先期,经色深红,身热或五心烦热,为血热
经色淡红,质稀量多,气短,乏力,为气虚不摄
月经过多,伴有月经后期,经色紫暗、有血块,为血瘀
崩漏
经血不止,经色深红、质稠,其势急骤者,多为血热妄行,损伤冲任所致
经血不止,经色淡红、质稀,其势缓和者,多为气虚冲任不固,血失摄纳所致
经行非时而下,时来时止,或时闭时崩,或久漏不止,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多为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循经所致
月经减少
指月经血量较常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的症状,多因营血不足,或肾气亏虚,精血不足,血海不盈;或寒凝、血瘀、痰湿阻滞,血行不畅所致
闭经
闭经也称经闭,是指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未受孕、不在哺乳期,而又停经达6个月以上的症状
经闭,急躁易怒,太息,胸胁小腹胀,多为肝气郁结
经闭,面色暗黑,小腹胀痛拒按,舌紫暗或紫斑,多为血
经闭,体胖面浮,胸闷腹胀,纳少痰多,气短乏力,多为湿盛痰阻
经闭,潮热,盗汗,皮肤干燥,形体消瘦,多为阴虚
经色、质异常
经色淡红质稀,多为血虚或气虚
经色深红质稠,乃血热
经色暗紫,夹有血块,多属血瘀
痛经
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拒按,多属气滞血瘀
月经后期或行经后小腹隐痛、空痛,多属气血两虚,或肾精不足,胞脉失养所致
小腹灼痛拒按,平素带下黄稠臭秽,多属湿热蕴结
小腹冷痛,遇暖则减,多属寒凝或阳虚
问带下
白带
指带下色白量多、质稀如涕、淋漓不绝而无臭味的症状,多因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所致
黄带
指带下色黄、质黏臭秽的症状,多因湿热下注或湿毒蕴结所致
赤白带指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的症状,多因肝经郁热,或湿毒蕴结,损伤络脉所致。若绝经后仍见赤白带淋漓不断,可能由癌瘤引起
问小儿
出生前后情况
问疫苗接种、传染病史
发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