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苯丙素类化合物
中药化学(匡海学)中苯丙素类化合物,其中包括概述、简单苯丙素类、香豆素类以及木脂素类化合物,内容比较齐全,用于复习,背诵理解,考研推荐
编辑于2022-04-12 17:02:25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是一种突然导致低分子量溶质(分子量高达 1,500)穿过通常不可渗透的线粒体内膜的现象。mPT 由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介导,mPTP 是在内膜和外膜界面组装的超分子实体。mPTP 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由多种蛋白共同组成的、具有非特异性、电压依赖性的复合物孔道。它的分子组成目前尚不清楚。但普遍认为是由基质的亲环蛋白D(cyclophilin,CyP-D)、内膜的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adeninenucleotide translocase,ANT)、外膜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等共同组成。
组会汇报或者其他汇报,基本上的步骤都是:①罗列背景情景;②当下的冲突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有什么工作是别人没解决的?不解决会怎样?)③问题有什么(目前主要做了什么工作,做的过程出现了什么问题?)④分析问题,找出答案
SOP是Standarded Operating Procedure:标准操作流程,通过把重复性的工作进行细化和拆解,固定成一套流程程序,每天有的放矢,这样就可以拜托低效的忙碌,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关键任务上,节约时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是一种突然导致低分子量溶质(分子量高达 1,500)穿过通常不可渗透的线粒体内膜的现象。mPT 由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介导,mPTP 是在内膜和外膜界面组装的超分子实体。mPTP 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由多种蛋白共同组成的、具有非特异性、电压依赖性的复合物孔道。它的分子组成目前尚不清楚。但普遍认为是由基质的亲环蛋白D(cyclophilin,CyP-D)、内膜的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adeninenucleotide translocase,ANT)、外膜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等共同组成。
组会汇报或者其他汇报,基本上的步骤都是:①罗列背景情景;②当下的冲突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有什么工作是别人没解决的?不解决会怎样?)③问题有什么(目前主要做了什么工作,做的过程出现了什么问题?)④分析问题,找出答案
SOP是Standarded Operating Procedure:标准操作流程,通过把重复性的工作进行细化和拆解,固定成一套流程程序,每天有的放矢,这样就可以拜托低效的忙碌,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关键任务上,节约时间。
苯丙素类化合物
概述
定义:苯丙素类化合物是指一类结构中含有一个或几个C₆—C₃单元的天然成分
广义分类
简单苯丙素类
香豆素类
木脂素类
木质素类
黄酮类等
生源途径:桂皮酸途径
简单苯丙素类
在结构上属于苯丙烷衍生物,依C₃侧链的类型不同,可分为苯丙烯、苯丙醇、苯丙醛、苯丙酸等,是中药中常见的芳香族化合物
分类
苯丙烯类
丁香挥发油成分丁香酚
八角茴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茴香脑
苯丙醇类
松柏醇
紫丁香酚苷
苯丙醛类
桂皮醛
苯丙酸类
苯丙酸衍生物及其酯类是中药中重要的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
咖啡酸,阿魏酸等
理化性质
性状
游离存在时多为油状液滴或结晶性固体,具有挥发性,具有芳香气味
苯丙素苷类一般呈粉末状或结晶状,不具挥发性
溶解性
游离苯丙素类成分易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醇等,难溶于水
苯丙素苷类易溶于甲醇、乙醇,可溶于水,难溶于乙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低极性有机溶剂
提取分离
有机溶剂或水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等
苯丙烯、苯丙醛及苯丙酸的简单酯类衍生物多具挥发性,是挥发油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可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苯丙酸:碱提酸沉法提取
香豆素类
概述
香豆素类成分是指一类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天然化合物的总称
结构上可以看做是顺式邻羟基桂皮酸脱水而形成的内酯类化合物
分布:广泛分布在高等植物中
存在部位:根、果(种子)、皮、幼枝叶中含量较高
生物活性
治疗痢疾:秦皮中的七叶内酯和七叶苷
解痉、利胆:茵陈中滨蒿内酯
杀虫止痒:蛇床子中蛇床子素
血管扩张作用:前胡中的香豆素
光敏作用
植物生长调节作用
结构与分类
取代模式
在苯环上:各个位置均常见羟基、甲氧基、糖、异戊烯氧基及其衍生物等
在α吡喃酮环上:3,4位均可能有取代,常见小分子烷基、苯基、羟基、甲氧基等
分类
简单香豆素
仅苯环一侧有取代基
苯骈α吡喃酮
呋喃香豆素
线型香豆素(6,7位)
补骨脂内酯
角型香豆素(7,8位)
当归素
吡喃香豆素
线型香豆素(6,7位)
紫花前胡醇
角型香豆素(7,8位)
百花前胡苷Ⅱ
其他类
双七叶内酯、茵陈内酯
理化性质
性状
游离香豆素多为结晶性物质,亦有呈玻璃态或液态。分子量小的具有芳香气味,挥发性及升华性
香豆素苷一般呈粉末或晶体状。无挥发性及生化性也无香味
溶解性
荧光
在UV光下,一般蓝色荧光,在碱性溶液中荧光增强
在可见光下一般无色或浅黄色结晶
7-OH香豆素荧光较强,加碱后变为绿色
多烷氧基取代一般呈黄绿色或褐色荧光
碱水解
应用:碱提酸沉法提取香豆素
注意
加热时间不宜过长
不能与浓碱共沸,一般用0.5%NaOH
侧链有酯键的不宜酸水解
显色反应
异羟肟酸铁反应
反应条件:先碱后酸
反应试剂:盐酸羟胺、Fe⁺
现象:生成红色络合物
用于鉴别内酯环有无
三氯化铁反应
反应试剂:FeCl₃溶液
现象:绿色至墨绿色沉淀
用于鉴别酚羟基有无
Gibb's反应
反应试剂:2,6—二氯苯醌氯亚胺
反应条件:PH:9~10
现象:显蓝色
用于鉴别酚羟基对位无取代(即6-有无取代)
Emerson反应
反应试剂: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做催化剂)
现象:显红色
用于鉴别酚羟基对位无取代(即6-有无取代)
重氮化试剂反应
用于鉴别香豆素结构中酚羟基邻对位未被取代
现象:生成红色或紫红色的偶氮化合物
提取分离
溶剂提取法
乙醚、丙酮、氯仿:提取游离香豆素
甲醇、乙醇:提取香豆素苷
碱提酸沉法
①控制碱液浓度和加热时间,避免生成反式邻羟基桂皮酸,造成酸化后无法环合。
②8位具有酰基的香豆素碱开环后无法闭环,不能用碱溶酸沉法
③对酸或碱敏感的香豆素不能用碱溶酸沉法
比如:侧链有酯基的会被碱水解;有烯丙醚结构的在酸性下水解;有邻二醇结构的在酸性下重排
水蒸气蒸馏法
小分子游离香豆素类成分有挥发性,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该法受热温度高、时间长,有时可能引起结构变化,现在已少用
色谱法
一般用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包括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制备薄层色谱
柱色谱法
游离香豆素:吸附剂为硅胶,洗脱剂为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等
香豆素苷:吸附剂为反相硅胶,洗脱剂为水、甲醇等
高效液相色谱
低极性香豆素:正相或反相色谱
香豆素苷:反相色谱
纸色谱
酸性溶剂系统中呈分子状态,解离度小,展开效果好
碱性溶剂系统中呈离子状态,Rf值相对较小
中性溶剂中常易产生拖尾现象
展开剂常用正丁醇-醋酸-水(4:1:5上层,BAW)为展开剂
检识
荧光
羟基香豆素——UV下显蓝色或紫色荧光。
7—羟基香豆素蓝色荧光较强,加碱后更强。
羟基醚化荧光减弱。呋喃香豆素荧光较弱
显色反应
异羟肟酸铁反应 变红色 ——检识内酯环
三氯化铁反应——判断酚羟基有无:具有酚羟基的香豆素均能在酸性条件下与FeCl3反应产生颜色(蓝色至墨绿色),颜色的深浅与酚羟基的数目和位置有关
与Gibb’s试剂(红色)或Emerson试剂(蓝色)反应:有游离酚羟基,且其对位无取代基
波谱学特征
紫外光谱
母核上无含氧官能团取代时:274nm—苯环;311nm—α-吡喃酮环
有含氧取代时:最大吸收向红位移。(含氧取代基为助色团)
红外光谱
3025~3175nm——呋喃香豆素,呋喃环C-H
1700 ~ 1750 cm-1— 内酯羰基伸缩振动 (约1720 cm-1)
1600 ~ 1660 cm-1— 芳环吸收(呈现出3个较强吸收)
3400 ~ 3600 cm-1—酚羟基吸收
¹H-NMR
环上质子由于受内酯羰基吸电子共轭效应,C3、C6、C8电子云密度高,C4、C5、C7电子云密度低
①H-3、H-4 构成 AB系统,以一组 dd. 峰出现,偶合常数较大 (J ≈9.5Hz),H-3(1H, d. J=9.5), δ6.10 ~6.50( 高场 ), 由于受羰基吸电共轭效应的影响, H-4 位于较低场 , 化学位移较大( δ7.50 ~8.20 )
②芳环质子信号受芳环取代影响很大
5 、7- 二取代香豆素 H-6 、 H-8 分别呈现 d 峰, J=2.0 ~ 2.5( 小、间偶 )
6 、7- 二取代 ( 线型呋喃和线型吡喃 )H-5 、H-8 分别呈现 s 峰
7 、8- 二取代 ( 角型呋喃和角型吡喃 )H-5 、H-6 分别呈现 d 峰 ,J=8.0( 大、邻偶 )
③在高分辨谱上能观察到远程偶合(折线型偶合)
④呋喃香豆素
呋喃环质子 (AB 系统 ,dd.)
δ6.70 ~7.20 (1H,d.J=2.0 ~2.5)
δ7.50 ~7.70 (1H,d.J=2.0 ~2.5)
芳环质子 H-5 (1H, s.) H-8 (1H, s.)
⑤芳环上甲氧基质子:三个质子的单峰 (3H, s.) ,δ3.8 ~4.0ppm。
¹³C-NMR
C-2 (C=O, s. δ> 160ppm)
C-7 (C-OH, s. δ> 160ppm) ,受羰基吸电共轭的影响
C-9 ( 季碳, C-O-, s. δ149.0 ~154.0ppm)
C-10 ( 季碳, s. δ110.0 ~113.0ppm)
C-4 (C=C, d. δ143.0 ~145.0ppm) ,受羰基吸电共轭的影响
C-3 (C=C, d. δ110.0 ~113.0ppm)
δC-2 > C-7 > C-9 > C-4 > C-5 > C-6 ≈ C-3 ≈ C-10 > C-8 (160 以上 ) (110.0 ~ 113.0) (110 以下 )
质谱( MS)特征
(1)大多具有很强的分子离子峰 [M]+,简单香豆素和呋喃香豆素的分子离子峰经常是基峰。
(2)出现一系列失去 CO的碎片离子峰,最主要碎片离子峰是 [M-CO] + 峰,其丰度可达 100%(基峰)。
(3)具有甲氧基取代的香豆素经常出现失去甲基( -CH3)的碎片离子峰。
木脂素类
概述
是一类由苯丙素单元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产物,因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木质部和树脂中,并在开始析出时呈树脂状而得名。通常指其二聚物,少数为三聚物和四聚物。三聚体称为倍半木脂素;四聚体称为二木脂素
存在形式:木脂素多数是游离的,也有少数是以苷的形式存在
生物活性
抗肿瘤:小檗科鬼臼属的鬼臼素类木脂素
抗病毒:连翘脂素、鬼臼毒素
肝保护、抗氧化作用:五味子中的木脂素
结构及分类
简单木脂素
两分子苯丙素以侧链的β -C原子相连,是其他类型木脂素的生源前体。
叶下珠脂素
木脂内酯
由单环氧木脂素中的四氢呋喃环氧化成内酯环,它常与其单去氢或双去氢化合物共存于同一植物中
牛蒡子苷
环木脂素
简单木脂素通过 6-7 ˊ缩合而来
异紫杉脂素
单环氧木脂素
在简单木脂素基础上,还存在7-O-7’、9-O-9’或7-O-9’等单环氧结构,即形成了呋喃或四氢呋喃结构
恩施脂素、落叶松脂素
环木脂内酯
环木脂素 9-9 ˊ环合形成内酯环
鬼臼毒脂素
双环氧木脂素
简单木脂素 7-9 ˊ、 9-7 ˊ缩合而成
丁香脂素
联苯辛烯型木脂素
结构中既有联苯结构又有联苯与侧链环合而成的八元环状结构
五味子醇、五味子素
联苯型木脂素
两个苯环通过 3-3ˊ直接相连而成,其侧链为未氧化型
厚朴酚、和厚朴酚
其他类:水飞蓟素
理化性质
性状:多数为无色结晶,一般无挥发性,少数具升华性。
溶解性
游离木脂素多具亲脂性,易溶于有机溶剂(苯、乙醚、氯仿、乙醇),难溶于水,具酚羟基的木脂素可溶于碱水液中。
木脂素苷水溶性增大。
光学活性与异构化作用
木脂素常有手性碳原子或手性中心,多数具有光学活性,遇酸易异构化(双环氧木脂素),而木脂素的生物活性与其立体结构有一定关系(鬼臼毒脂素 — 抗癌活性),因此,在木脂素的提取分离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与酸碱的接触,以防止其构型的改变
提取分离
溶剂法
游离木脂素是亲脂性的,可用乙醚等低极性溶剂提取。
若用溶解度更好的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进行提取,也能得到较高的收率
木脂素苷类一般较苷元亲水性强,可以用乙醇或乙酸乙酯等中高极性溶剂提取
碱溶酸沉法
具有酚羟基或内酯结构的木脂素,可利用溶于碱液的性质,而与其他亲脂性成分分离。
在应用碱液时要注意木脂素的异构化。尤其不适用于有旋光活性的木脂素,以免因异构化失去生理活性
检识
理化捡识
木脂素分子中常有酚羟基、亚甲二氧基、羧基及内酯结构,可以利用这些取代基的性质进行检识
酚羟基:三氯化铁试剂
亚甲二氧基
Labat试剂(没食子酸--浓硫酸),显蓝绿色(具有亚甲二氧基的木脂素加浓硫酸,再加没食子酸,可产生蓝绿色。换加变色酸,保温70~80度,产生蓝紫色-Ecgrien反应)
Ecgrine试剂(变色酸--浓硫酸), 显蓝紫色.
色谱检识
紫外( UV)光谱特征
多数木脂素有两个孤立的芳环发色团,其紫外光谱相似,一般在紫外区 (200 ~400nm) 出现两个吸收峰 : 220~240nm (lg ε> 4.0) 和 280 ~290nm (lg ε3.5 ~4.0) 。木脂素的立体结构对紫外光谱一般无影响。而四苯代萘类(共轭程度增大)显示特征吸收
260nm ( lg ε> 4.5) 最强峰 225 、290、310、355nm强吸收峰
红外光谱特征区主要显示功能基的信息,木脂素结构中常有的羟基、甲氧基、亚甲二氧基、芳环及内酯 环等基团均有相应的吸收峰。
核磁共振( NMR)谱
H-NMR谱特征及应用
①典型木脂素的质子归属
②用于鉴别 4- 苯代萘内酯(上向)和 1 - 苯代萘内酯(下向)
H-1 处于羰基去屏蔽区,位于低场, δ8.25ppm ( 较大 ) 亚甲基质子处于苯环屏蔽区,位于高场, δ 5.08 ~5.23ppm ( 较小 )
③用于双环氧木脂素立体构型(两个苯环在同侧或异侧)的判断
13C-NMR谱特征
①内酯环羰基碳原子位于最低场, δ165~180ppm(最大)
②其次为芳环质子, δ110~150ppm,其中连接取代基团的碳原子 δ较大
③烷烃类质子 δ80ppm以下,其中,与氧相连碳原子较大,季碳 δ 较大
④甲氧基质子 δ55 .7ppm 。
质谱(MS)特征
多数木脂素可得到分子离子峰。
发生苄基裂解,产生相应的碎片离子
木脂素苷可失去糖基,产生 M+-162 离子峰。